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效力一直备受争议,虽然主流观点否认其效力,审判实践中也多认定该行为无效,但无论从法理角度考察,还是从法律规定本身来看,企业间借贷都具有合法性.鉴于其存在的广泛性、合理性以及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保障法律适用的统一,我国应修改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企业间借贷原则上应明确认定其有效,并对例外情形作列举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公司法》、《合同法》并未对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作出明确规定,审判实务中做法不一。进一步厘清企业间借贷行为效力,谋求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最佳平衡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围绕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法律后果,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不断。无论是从规范性质角度,还是基于第16条的规范意义来认定违反第16条的公司担保合同的效力都是片面的。《公司法》第16条应当作为公司担保法律行为的直接裁判依据,而公司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应当通过解释和适用《担保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4.
借款抵押合同是贷款人和借款人在从事借贷活动中的重要书面合同,借款抵押合同公证使该合同具有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法律行为成立的形式要件效力。公证是一种预防性的法律制度,起着证明、服务、沟通、引导、强制执行等职能作用。借款抵押合同公证是国际惯例;是现代金融机构或贷款人堵截不合理借款防范呆账发生,确保借款资金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论交易习惯     
我国《合同法》明确了交易习惯的法律地位,但对交易习惯的概念理解和法律适用未作具体规定。《合同法》上的交易习惯兼指习惯与习惯法,适用于合同条款的解释,合同漏洞的弥补,规范合同行为。交易习惯在《合同法》中的效力主要表现为:补充合同法适用的效力;优先于合同法适用的效力:解释合同标准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即租友,实际上租友行为会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例如租友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租友合同的效力等。本文拟对这一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并从租友合同的角度探析此类合同的效力问题。本文认为租友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租友合同为雇佣合同,属于无名合同。  相似文献   

7.
民间借贷是指没有官方批准的金融机构参与的借贷行为。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民间借贷的规定尚有不足之处,由此导致司法实践对某些纠纷的解决存在分歧。企业的借贷主体资格应当得到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承认。借款人自愿支付高额利息的,贷款人有权受领而不构成不当得利。还本付息期限未约定的,该项债权的诉讼时效应自借贷合同生效日起算。  相似文献   

8.
我国合同法未对合同的法定书面形式的效力加以规定,致使存在不同看法。法定书面形式的效力应当从其种类、范围、立法目的来加以确定。在法律未明确法定书面形式的效力时,我们认为其主要起到证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目前金融法规对“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规定已明显滞后,同时也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不相适应。文章提出应实事求是地根据企业间借贷的特点,恰当地认定企业间的借贷合同的效力,把企业间借贷与其他形式的资金融通,纳入银行信用轨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第三人因善意无过失而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是维护市场交易安全的需要;而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不同理解,必然影响对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制,本文通过进一步讨论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通过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解析,使基于法律行为的善意取得成为可能。物权行为理论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合理解释,体现物权行为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合同及其生效条件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是私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根据“私法自治”的原则,在合同中应当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但这并不表示国家对合同的效力不作强制性的规定。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了合同生效的法律条件,其目的和作用在于使现实生活中民事法律行为以及合同关系的有效、无效和效力待定能够正确判定和区分,保障契约自由,维护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2.
善意取得中转让合同效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中,有关善意取得的构成是否以转让合同的有效为要件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善意取得的构成以无权处分为前提,因此,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一般会影响该转让合同的效力;除无权处分之外,合同的其它效力瑕疵对善意取得也将产生影响.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转让合同效力对善意取得的影响不同.在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善意取得不应当以转让合同有效为要件,但是转让合同应当在善意取得构成后被视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无权处分制度在我国颇受争议,学者之间的讨论十分热烈,关注的焦点主要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上。本文在界定无权处分行为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力求对关于合同效力的三种学说作出正确评价,认为效力未定说是目前最接近立法的解释,并对其有关漏洞作出补充解释,得出结论: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未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此,无权处分制度才能在物权与债权制度体系下自由生存,与善意取得制度、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等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交易习惯是在一定地域、行业内普遍得到遵守能够规制交易行为的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具有规范特征,纯粹的惯行、惯例不属于交易习惯。在国家法治、社会治理的不同视角之下,交易习惯的法律地位也不尽相同。我国《合同法》首次确认了交易习惯的适用,承认交易习惯具有补充合同漏洞、优先适用、辅助解释合同、辅助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在适用交易习惯时,当事人应当承担证明责任,法官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交易习惯进行效力识别。  相似文献   

15.
无权处分,即没有法律上的处分权而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如出卖、出租他人之物、以他人财产设定抵押等.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行为人实施处分行为时与他人订立了合同,此种合同即我们所说的无权处分合同.[1]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对无权处分行为作了规定,但该法条不够完善.理论界对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素有争议.传统观点以“效力待定说”为通说,即无权处分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合同签订后,在权利人追认和处分人事后取得权利的情况下合同有效;权利人拒绝追认和处分人事后来取得权利的情况下是无效的.[2]然而,随着《物权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出台,传统的“效力待定说”显然已不能适应司法理论的新发展.本文拟从一个案例说起,就传统观点所存在的问题及司法理论的新发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专利年费作为一种以平衡公共利益和专利权人利益的立法技术手段,是维持专利权效力的要件之一,而不是法定义务。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或者不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的性质都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履行或者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或不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都是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  相似文献   

17.
可撤销的合同,由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符合其真实意思,因此应该在尊重其真实意思的前提下,允许其提出主张,进行纠正,既可改变,也可撤销.但是,在其没有提出争议进行处理以前,这种合同事实上已经发生效力,只是这种法律效力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受害人有要求变更或者撤销的要求,经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就可以变更或撤销该合同.而合同一经被撤销,自合同订立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相似文献   

18.
超越经营范围所订立合同的效力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越经营范围所订立合同的效力应如何认定?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并介绍了法学界关于此类问题的诸学说,认为法学界关于此类问题的诸学说均有合理之处也都不尽完善,应当认定超越经营范围所订立的合同为可撤销合同。  相似文献   

19.
醉酒人法律行为的效力何如,我国仅在刑法中规定醉酒人负完全刑事责任,而民事领域则一片空白.在意思自治的民事领域,特别是在意思表示为核心的合同领域,完全无视醉酒人判断能力减弱、意思能力欠缺的事实,显然与合同自由原则相悖,也有违以人为本的民法基本理念.基于此,本文从合同行为角度对醉酒人民事行为效力予以比较研究,以期能对我国立法和理论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0.
无处分权而签订的合同效力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为待定,然而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下,无权处分行为的受让人却可以依法取得相关权利,从而引起了债权合意的效力未定却可以导致物权变动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国在制订《合同法》过程中,未区分各个国家之间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不同而导致。应当在法律上认定无权处分签订的合同效力为有效,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