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2003年12月第一版)《边城》中有这样的句子:“(翠翠)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其中“喁喁”教材注释为:“yóngyóng形容低声细语。”笔者认为此注不妥,理由是:“喁喁”读yóngyóng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书〉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在《汉语大词典》中注为:“①鱼口漏出水面翕动的样子。②仰望期待貌。③象声词。”在《辞海》中为:“蝉鸣声。”并无教材注释中“形容低声细语”之意。“喁喁”读yúyú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①随声附和。②形容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教学《边城》(节选 )时 ,“船上人喁喁说着话”一句中“喁喁”的读音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 :有同学说应读 y幃ngy幃ng ,有同学说应读 y挷y挷,并且都说是查了工具书的。文中的“喁喁”到底怎么读 ?做教师的我实在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而满意的回答。查《新华字典》1 998年修  相似文献   

3.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存在部分瑕误,窃以为将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一定混乱。一第17页《边城(节选)》注释③“喁喁(yóngyóng)形容低声细语”注音有误,应为yúy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喁”为多音多义字,重叠时有两种读音:(一)【喁喁】yúyú〈书〉①随声附和。②形容说话的声音(多用于小声说话):~~私语。(二)【喁喁】yóngyóng〈书〉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原文“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显然是指“小声说话”,因此应该读为“…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寡妇看瓜》第三段(从“快收完秋的时候”到篇末)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田寡妇为什么连家也不回就往园里跑,而跑到半路又停下来,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呢?问题一出,只见学生时而轻声读书,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捉笔而划,时而又喁喁而语。几分钟以后,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听听几位学生的发言,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田  相似文献   

5.
盛夏季节,公园一角绿草如茵的斜坂坡上,一对对情侣坐在其上喁喁低语,一个个家庭席地野餐,一个个孩子在草地上快乐地嬉戏。这是一块开放的绿地,无人管理,却生机盎然,任何人到了这里都会顿觉神清气爽。正上幼儿园的女儿忽然以羡慕的口气说:“要是能在草地上打个滚儿就好了。”我一怔:“布娃娃不好玩吗?变形金刚不好玩吗?”“可是我更喜欢在草地上打个滚儿。”女儿的眼里露出固执的神情。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一般都把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的结束作为辛亥革命的下限,而把1913年的“二次革命”及其后革命派的斗争看成其余波。近年来,有的同志认为应把下限推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之时,但和者不多。笔者试就此略抒己见,以求进一步展开讨论。一、辛亥革命并非失败于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之时 1912年春,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背叛皇帝的袁世凯被各派政治势力一致推举为共和国的新任临时大总统,革命领袖孙中山则怀着统一南北、建成民国的心情,委曲求全,如期解职。人们喁喁望治,以为共和民国,于兹告成。无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会,但革命是否就这样  相似文献   

7.
每当起风时,我总是冒着被斥为“疯丫头”的危险,偷偷地来到晒场,在树的环抱下,慢慢地张开双臂,闭上眼,听——风与树喁喁地交谈,感受阳光照在身上那种懒洋洋的温暖。蓝天是舞台,风是我的背景音乐,想着自己轻盈地与落叶起舞、飘飞上  相似文献   

8.
成语接龙比赛开始了。龙头谁来开?唐飞说“:女士优先。”杜真子就以“龙”字开头“:龙腾虎跃。”丁文涛接龙:“跃跃欲试。”杜真子接龙:“视死如归。”“错!”丁文涛说,“‘跃跃欲试’的‘试’是‘考试’的‘试’,不是‘视死如归’的‘视’。”杜真子说:“成语接龙可以用同音字来接。”丁文涛不相信“:有这样的规则吗?”“当然有这样的规则,肯定有这样的规则。”唐飞希望杜真子赢,他叫得最凶。夏林果也希望杜真子赢,这样,丁文涛就不会天天在她的耳边说成语了,所以她也说有这样的规则。丁文涛继续接龙:“归心似箭。”杜真子接龙:“箭在弦上。…  相似文献   

9.
初春的阳光薄薄洒照,背后的人语喁喁起落。我立在空无一人的廊上。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6,(2):11-12
初春的阳光薄薄洒照,背后的人语喁喁起落。我立在空无一人的廊上。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文章不好读。如《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颇为费解。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了练习题 ,问 :“无非”是什么意思 ?“这样”指代什么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法国留学生”的丑行。遇到好几套考卷 ,都考了此题 ,答案都同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流行的错误 ,这个答案似是而非。“这样”在文中并无确指。理由如下 :一、标点符号是最直接、最明确的证据。原文“这样”之后是句号。如果“这样”是指代下文 ,那么“这样”之后绝对应用冒号 ,用句号就不是指代下文。请看下例 :美国人也无…  相似文献   

12.
作文课上,老师在评讲着学生作文的优劣得失。也许是下午的课让人恹恹欲睡,也许是声波的稍纵即逝难以深入人心,也许是学生更愿意凭自己的触角捕捉兴奋点,教室的每个角落似乎都那么不平静。有的人趴在桌上数前一位同学衣服上的黑点;有的人漫不经心地拿支笔转几下,偶尔“哗”的一下掉下来。引来几位同学的侧目;有的人躲在“崇山峻岭”般的书堆后喁喁私语……  相似文献   

13.
换个说法     
今天午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去散步。途中,丁丁把唾沫吐在了小朋友身上。我马上大声阻止:“丁丁……”我还没往下说,就听见几个孩子说:“你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对,我不喜欢你了!”“我也不喜欢你了!”“哈哈哈……”我知道这几个孩子在学我说话。因为平时谁不听话,我总会说:某某,你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今天,听到他们这样说,我便换了一种说法:“丁丁,你这样做不讲卫生也不礼貌,唾沫应该吐在痰盂里。”我停了一下又说,“如果你不这样,老师就喜欢你。”孩子们也学着说:“不吐了,就喜欢你。”“我也喜欢你。”……虽然教育目的相同,但说法不…  相似文献   

14.
第二册第一单元幽微寒暄烟霭朱拓百无聊赖瘦削悚然胆怯委实怨府逍遥自在谬种诧异惊惶仰仗尘芥堆形骸安分耐劳窥探沸反盈天醉醺醺精明强悍山坳草窠驯熟祭祀讪讪宽恕怔怔妄想渣滓蹙缩炮烙窈陷牲醴蹒跚无可奈何喁喁信口开河藕断丝连写做“份”。实战演习1.寒暄意为“见面时候问寒问暖之类的应酬话”。在字型题的考查当中,常将“暄”和“喧”混淆,乱人耳目。“暄”是因日而生暖意,“喧”则是由口而生哗动。注意区别。2.朱拓“拓”此处读作“tà”。“拓”是指把碑刻、铜器等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及图形印下来,方法是在物体上蒙一层薄纸,先拍打使凹…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语文》2005,(8):28-28
一天夜里,男孩骑摩托车带着女孩超速行驶,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女孩:“慢一点……我怕……”男孩:“不,这样很有趣……”女孩:“求求你……这样太吓人了……”男孩:“好吧,那你说你爱我……”女孩:“好……我爱你……你现在可以慢下来了吗?”男孩:“紧紧抱我一下……”女孩紧紧拥抱了他一下。女孩:“现在你可以慢下来了吧?”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们一方面要致力读书,一方面要关心政治,这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有人认为这是单句,其理由为:最后一句的首字“这”,指代了前面的复句“我们一方面要致力读书,一方面要关心政治”,并与“两方面”一起充当了“要紧密结合”的主语。我以为这样的断定是不对的。试比较一下这样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女学生。夜幕降临,她去教室上晚自习。教室明亮又安静,有小情侣喁喁低语几句,很快又克制地收住了。自习时做什么呢?有时候背英语单词,有时候做作业,有时候复习她的专业课,也有时候,写一些自言自语的文字:今天早上的阳光很清新,云朵美得令人心旌摇荡;下午读到一首诗:看  相似文献   

19.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被老师带到办公室谈话,学生气鼓鼓地昂着头不认错。接下去便是这样的对话: 老师;“你这是什么态度?先端正端正态度!站站好!把头低下来!”学生:(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师:“好好想想!”(开始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想好了没有?错不错?”学生:……老师:“没想好?那就再想想!”(继续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现在想好了没有?”学生:“想好了。”老师:“错不错?”学生:“错了。”老师:“以后怎么办?”学生;“改正。”老师:“好,以后看你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