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2.
张志达同志在《天方夜谭的“谭”并非避李炎之讳》(见《上海师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四期第27页)一短文中认为“天方夜谭”之“谭”不是避唐武宗李炎之讳。这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因避讳而用“谭”作“谈”,可以追溯到晋朝人陈寿著《三国志》时,即避晋武帝司马炎之讳,并举《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中“此老生之常谭耳”为例,看来此说尚可商榷。  相似文献   

3.
读过《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大家要奇怪了,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要找个看似没多大关系的“谭”来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长(如祖父)的名字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避讳”。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是李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了避讳,满腹才华的李贺只能放弃科举考试,终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到两篇内容相似的短文:《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一年第十一期《〈天方夜谭〉小释》和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青年报》的《〈天方夜谭〉避讳》,都说“谭”是避唐武宗李炎的讳,后者还认为“后  相似文献   

5.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6.
<正>"其"字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二十处之多。为全面掌握古汉语中"其"字用法及含义,本文以《游褒禅山记》为载体,对"其"字用法及含义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这样,既可掌握"其"的用法及含义,又有助于理解文意主旨,更好地捕捉游记之灵魂。一、代词文中"其"用作代词,多用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一)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7.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皆为世所公认的权威工具书,然而它们在对个别字词的注音问题上,尚存冲突抵牾之处,亟待统一。一、"柏"字用作姓氏时,读音要统一"柏"字在用作姓氏时,《新华字典》(本文均指第10版,目前最新版)和《现代汉语词典》(本文均指第5版,目前最新版)都把注音标为bǎi。而在《辞海》(本文均指1999年版,目前最新版)中却将注音标为bó。  相似文献   

8.
动词"长"在课文中多次用作拟物,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凸现情态.孙犁的《荷花淀》"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着一"长"字,把人拟为植物既照应了上文"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又使水村健儿巧妙隐伏、稳如泰山、沉着射击的神态毕现,如换为"浸"、"立"都会使神韵大减.显示意境.茅盾的《风景谈》中"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这一"长"字,写出了"高原晚归"这幅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0.
<正>"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一."封"字是使动还是意动?"既东封郑",教材的解释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很显然,教材的处理是把"封"字当作使动用法。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1.
<正>2009年3月,一部名为《暴雨将至》的电影在"鸟巢"开机拍摄,电影正是以"鸟巢"的建设者之一——谭双剑的奋斗历程为原型。剧中,谭双剑还担任主演。1980年,谭双剑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农家。为了  相似文献   

12.
“相”字是古诗文中的常见字。大体说来,它有副动名介四种不同用法。相字作介词,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对于、与(跟)”。对于这一点,某些同志似乎没有足够的认识,《中学语文》81—4期的《谈“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简称《谈》文),就是一例。《谈》文指出:“相字是副词,兼有称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3月,一部名为《暴雨将至》的电影在"鸟巢"开机拍摄,电影正是以"鸟巢"的建设者之一——谭双剑的奋斗历程为原型。剧中,谭双剑还担任主演。  相似文献   

14.
"围"字用作量词有两用。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本草纲目》中用作量词的"围"是长度单位量词,用来估量树木等圆柱形物体周长的长度。并通过数据考证,证明"围"表示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围的长度而不是两臂合抱的长度。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通",一个是"巧"."通"是从内容方面来看的,表现为"三通":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诗理;"巧"是从表达方面来说的,表现为"三巧",即比较之巧,比喻之巧和结构之巧. 钱先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对美国人演讲的《谈中国诗》真正做到了居高临远举重若轻.这篇演讲引用的国外资料之多令人赞叹,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印度等,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引用的中国资料是从古到今,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6.
<正>2009年3月,一部名为《暴雨将至》的电影在"鸟巢"开机拍摄,电影正是以"鸟巢"的建设者之一——谭双剑的奋斗历程为原型。剧中,谭双剑还担任主演。1980年,谭双剑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农家。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让弟弟、妹妹安心上学,初一没读完,他便含泪放下课本,拿起了锄头。16岁那年,谭双剑不顾家人劝阻,独自登上前往上海  相似文献   

17.
《文通》对词的界定自有其内在的理据,人们对“字无定类”“字有定类”争论不休,这些暂且不议。本文单从“名字用如静字”以及“静字用如名字”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并对“名字为何用作静字”和“静字为何用作名字”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钱大昕作为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学术代表人物,一生博通经史子集,同时在《说文》研究方面也成果显著,在其代表著作《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集》中,钱氏曾对《说文》中的内容和所收之字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于其中的"新附字"将其类型归纳为"后代增加"、"传写讹溷"、"吏牍妄造"、"街谈俗字"四种,并认为这些字"不必附"和"不当附"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后世学者对《说文》"新附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说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说“瓜”     
从《令狐君壶》上面的铭文和《说文解字&;#183;瓜部》所著录的字形来看,“瓜”字像一葫芦状果实悬挂于茎蔓之上。以瓜为声符的瓠、弧、狐等字,读音和壶字相同。古书像《诗经&;#183;七月》里,就是以壶用作瓠字,“葫芦”是一个连绵词,其实也可以说就是“壶”字的缓读。所以,按照植物学的分类,瓜属于葫芦科  相似文献   

20.
一系列意义相对单一的孳乳字是在母文形、音、义的基础上,先后加注与母文特定意义相关的类属标志而形成的,其意义与母文有亲属关系。据此,笔者将《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收录的16个"兑"族字和《汉语大字典》中4个以"兑"为声符的字加以剖析,分列成具有"谈说、游说"义、"分析、分离"义、"悦服、愉悦"义、"通达、蹊径"义、"锋利"义等几组同一母文、古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字,论证这些孳乳字的意义与母文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