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铁生是一位思考型作家。在纸与笔的世界里,他从个体出发构建了人本困境下的精神家园,历经精神炼狱,从容地完成了形而上的艰难求索,从而以理性与智慧发掘出“过程即目的”的哲学蕴涵,探寻到突破生存困境的精神之路。作为启蒙者,史铁生的生命沉潜内蕴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对爱与心愿的积极弘扬。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是一位创造者,是当代作家中第一个确立人类生存困境的文化观念的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以极其严肃而又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重构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感悟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3.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人的困境是永恒的,困境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的、荒谬的这构成了充满虚无感的人生背景。对人的超越之路,他表现出深刻的自我矛盾与疑虑。  相似文献   

4.
从一个阳光青年变成双腿瘫痪的病人,再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思想深刻的作家,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渗入到他文学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在作品中用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生命的张力。他的作品将诗意和哲理完美地融合,让人们体会到作者精神救赎的精神之旅和抗争奋斗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非常独特的个案。他以一种庄严的姿态,饱含真挚的情感,回顾了自身所走的艰辛之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生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再发现。从史铁生对生与死的艰难选择出发,通过对目的和过程的深度思索不断追问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实现了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是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地位的作家。他在文字中展露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表达了个体生命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探索,诉说了离开肉体束缚的心魂在人世间的畅游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理化阐释。  相似文献   

7.
走近史铁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他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分析史铁生的经历和文学观,结合文本解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进一步探讨他在与困境周旋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涵,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日益困惑浮躁的时代,史铁生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并始终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在其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观。他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苦难和挫折,以此超脱苦难;在追求超越苦难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意识来寻找人生的美丽,发掘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当今日益失去审美能力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和提醒。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课堂精神空间,是在一定课堂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结构。课堂精神空间有品质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以至教育的质量。今天,营造课堂精神空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这将有利于现实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性。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随着《八十年代访谈录》、《追寻80年代》的先后出版,八十年代经由一些亲历者的讲述,又在我们的记忆里鲜活起来。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八十年代心存好感,但是的确像查建英所说,有很多人对它“心存偏爱”。有这种偏爱的,不外是“文革”的过来人。经历过政治暴力下的恐惧、压抑与紧张,1976、1978年的翻天覆地的政治变革,给了他们精神上获得解放的轻松感。这种轻松感,伴随着进入新时代的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持续到1989年的夏天。说八十年代“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指的当是这样一种满足了人的深层需要的美好感觉。并不是所有的…  相似文献   

13.
何力平雕塑艺术风格是形式语言与精神架构共存,二者缺一不可的整体,单一追求哪一方面都不足以形成他的整体艺术风格。他所追求的是形式与内容共存,物质与精神共显,在何力平的雕塑艺术中形式语言和精神架构同样重要。一方面要从雕塑形式语言入手来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语言,另一方面又要做到形式语言可以表现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这些精神需求来自人们的生命经历,有地域因素、民族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等等,这一切造就了现代人精神灵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施济美擅长用细腻哀婉的笔触描写女性的爱情悲剧,她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和真挚描绘女性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她对女性爱情悲剧的独特思考。她的作品在华彩乐章的形式下,包裹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在浓厚的抒情话语中散发出深挚的情感,表现出与其他海派作家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以生命意志及其分裂作为逻辑起点,以生命的普遍联系作为理论基础,敬喂生命伦理学强调对生命敬畏的绝对性,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并对生命的价值序列的区分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6.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创造,始终是严肃而神圣的,对于创作者有着很高的要求。其中,艺术创作要从总体上体现出艺术家的胸怀境界,以及艺术责任心,与艺术视野、创作境界乃至艺术生命之间存在着潜在关系。一部人类艺术史告诉我们,自觉或自发地怀着与全人类命运相沟通,以至与整个宇宙相交融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家,则可能在自己的创作中闪烁出具有人类意识的东西,拥有久长不灭的感人力量。我们确信胸怀境界的调养与建树,是成就艺术家、乃至成就艺术的重要的主体性前提,同时也特别指出,这恰恰是当前中国文艺界应该注意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秦始皇有两极个性心理 ,高傲、贪婪、残忍、妒恨、报复构成进攻型的一极 ,自卑、恐惧、猜疑、忍让、宽容构成退守型的一极。两者互补 ,交错为用 ,表现出意志顽强、感情冷酷、气质敏锐、性格果敢等精神特征。两极个性心理形成于年少时特殊遭遇的长期磨难 ,对其帝业成败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的个性与阮籍相似,都狂傲不羁,他出生在18世纪,正是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的时期,在夹缝中生存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面临着重重困境,但作者依然相信这样的理想社会一定会到来,在贾宝玉的这个形象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宝玉成为作者的精神幻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