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有没有读过王小春老师著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王老师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中写到: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在看到这一点时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弦,想一想平时我们对待“问题学生”不经常是这样吗?自从读了王老师的著作后我试着改变自己。对待“问题学生”不再只看结果怎么样,而是从过程人手去解决“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渐渐的我得到了一些经验。现在拿出来与同事分享。  相似文献   

2.
梁增红 《师道》2003,(4):21-23
“唉,这些学生真笨!那道题我都讲了不知多少遍了,还是不会!”“这个班的学生太差劲!我问了几个问题,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真是死水一潭!”“唉,又是那几个‘差生’没做作业!”……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耳畔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稍微婉转一点的,同事之间相互发发牢骚;粗暴一些的,则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奚落一下,以解心头之恨。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老师们被逼于应试教育的无奈之举:广大一线老师从事着加班加点的教学,管头管脚的教育,可谓“诲人不倦”。而这些辛苦付之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身上,犹如“把流…  相似文献   

3.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学生对有些原理难以理解,对自然规律、知识应用技能难以掌握,或者是由于对现象的抽象认识外加感官的刺激不足,出现“老师今天教,学生明天忘”.有时会听到一些老师说:“这个问题不管我怎么讲,学生就是听不懂、理解不了”,“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还是不会”.针对此类情况,  相似文献   

5.
笔者看到贵刊2004年第7期上刊登了南师大鲍红梅老师撰写的《还课,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一文后,受到很大的鼓舞与启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一贯坚持让学生写数学周记.我的初衷也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以文章的形式反馈给老师.相对于“还课”而言,数学周记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尽如人意.还课,就是让学生把课讲给老师、学生听,以便老师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激励全体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也是弥补“数学周记”弊端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莫菲 《河北教育》2005,(24):1-1
我刚一接这个年级的课,就有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跟您商量个事,就是,您可不可以给我当家教?”我笑着告诉他:“不可以,因为没有这个必要。”那个学生悻悻地走了。没过几天,他的母亲又来找我,说:“老师,我们知道您是全市十佳教师.您开个价吧.多少钱我们都认!”我吓了一跳!天哪,这对母子居然以为我有意在耍花招抬身价!  相似文献   

7.
笔者常听到一些学生在上完音体美课后一起议论纷纷:某某老师的歌唱得真好,某某老师的画真棒.某某老师的前滚翻动作真优美。言谈之中颇有羡慕崇敬之情。可很少听到有学生在上完语文课后议论某老师的文章写得真好,某老师的书读得感人。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音乐、美术、体育老师都能充分地利用自身这个课程资源,“下水”而导之,而语文老师没有“下水”,没给学生以示范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引子冷哲:在我们学校,现在有班级出现了“等级”现象。所“等级”,就是指学习好的学为“上流”等级,学习中等的“中流”等级,学习较落后的“下流”等级。处在“上流”等级学生有自己的圈子,不太理“中流”和“下流”的同学,甚至鄙视他们。对此,连老师也束无策。请大家说说该怎么办?们学校有这样的情况吗?回应清灵帘风:我是学习好的学生,我也有一个小圈子,是与我关系特要好的几个女生。但我们没有鄙视过“差生”。不过,以班长为首的一群女孩子喜欢贬低别的同学。大家也不敢说,因为她们是班干部,有点“小权力”。刺猬大人:我属“中流”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学生扮演“小老师”角色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又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认知策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老师”的角色扮演要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要使“小老师”角色扮演的目标指向思维能力、认知策略的形成发展。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创新扮演“小老师”角色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老师,他在偷看书。”这是我几次在公开课上听到的一个个稚嫩的声音。 看书,不好吗?学生看书,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非要加个“偷”字?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上课不看书,干什么?后来在和一些老师交流中了解到,原来,我们的老师与学生有这样一些约定:上课时你们不要看书……上课时,没有让你们看书,你们就不要看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汪启喜 《福建教育》2005,(3A):15-15
“谈心本”.顾名思义.学生与教师说悄悄话用。刚开始时.我对学生说:只要你们有话想对老师说.可以课后面谈、打电话.也可以用老师发给你们的“谈心本”(笔记本.一人一本,老师赠送学生的)。汪老师有两个承诺:一、只要是你们“谈心本”上的悄悄话,老师保证,没经过你们的同意决不让第三人知道里面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庞雯雯 《南昌教育》2004,(10):21-22
在一些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3.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4.
彭弢 《今日教育》2007,(7S):84-85
引子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一篇学生周记.上面写着:“我爱老师.我爱同学.我感谢你们!”这是一句极为普通的话.然而.却是一个没有双手的残疾学生.用脚写出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看到情景中王老师的烦恼,笔者从分析事件处理过程和提出后续手段两个方面发表一些看法。王老师在监考时遇到了与学生的冲突,直言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反而在学生孩子气的行为后陷入了一场师生之间的“冷战”。纵观整个情境,王老师在监考过程中碰到纪律松散的情况时,使用了强硬的警告“如果再有人吵闹我就不客气了”,这可能就是冲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田芳 《宁夏教育》2005,(11):58-58
语文课上,我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某一段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把握不够到位.为了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没有让学生再接着读下去,而是委婉地说了一句:“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朗读活动,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相似文献   

17.
英语阅读前的“猜”●高翠英刘雪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常听学生反映注意力集中不到课文中,这是因为学生对所读内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造成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前有所准备并产生兴趣呢?在阅读之前先让学生学会“猜”。“猜”的过程包括老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空和题...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开辟一块“心语”天地,让学生把心里话或疑难问题随时写在本上,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乐学。  孩子们在作业本上写到:“老师,我前页作业没有写好,今天写得怎么样,您满意吗 ?”“老师,我喜欢您,您很慈祥,可您有时太严厉了。不过,严师出高徒嘛,我会努力学习的。”“于老师,今天作业第 19道题,我想呀想,始终没有想出来。最后没办法,就请教了妈妈,做出这道题。老师,我这样做对不对 ?”“老师,您…  相似文献   

19.
杨荣平 《师道》2005,(10):13-13
老师们下课前常会对学生说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20.
“顾老师,‘笨牛’分到你班了,想争全优班,门也没有,等瞧好戏吧。” 开学刚分班,别的老师就这样提醒我这个志在夺优的“教书匠”。   “笨牛”的名字叫牛亮亮,因为学习成绩特差,人送绰号“笨牛”,哪个班主任让他报名听课的前提条件都是不计入学生数。我心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帮助牛亮亮同学克服自卑感,提高学习兴趣,开学第一天上课,我在班级宣布:“牛亮亮同学从今天起和大家一样是我们班的一分子。” 自以为“开明”的重大举措在牛亮亮身上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为此,我只得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