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深深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提高教  相似文献   

2.
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  相似文献   

3.
正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基本在课堂上完成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的一生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和发展很有意义."如何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现状"是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思考并在实践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结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才能教得好?这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作用在于:调动学生自身潜在的智慧和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的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者发令,学者顺应",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在课堂中,教室往往就是主体,他们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重"教"而轻"学"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生命体的本能。由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很被动的接受知识,结果是学生的运动思维落后,对体育的活动热情大减,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冷淡、厌倦的学习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在体育课上不爱思考、不主动提出问题、创新精神缺乏的现状,这种情形令教师堪忧。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对传统课堂和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已成为"让学"课堂的主旋律。因此,从课堂问题的设计,到课堂上的提问与思考,再到课堂知识的归纳等,教师都应该践行"让学"理念,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教育者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体会到知识的新奇和获得知识、收获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7.
<正>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而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你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因此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笔者展开了"学习力课堂"的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它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面向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能力、问题、情绪等。只有关注学生,从学情出发,学生的学习才能从未知走向已知,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同伴合作、教师指导,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丰富情感和端正态度。"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也要关注教师的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倡导的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要把学习者作为重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师由以前的"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从一味地传授知识,转变成课堂上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管理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教师要由教书匠发展成艺术家学生要由以前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跃升为参与者;由课堂上学习者课程,转变为在课堂上亲历者课程;由课堂上的听众转变成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曾有种观点认为"教什么"和"不教什么"是课程规定,由不得教师选择,而"怎么教",教师可以有些自由。我认为,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的自主权,他的课堂可能是板滞僵死的,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教什么"和"不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相机而动;在课堂上不能或不敢"做主"的教师,他的学生学习可能是无趣的,劳而无功的。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深深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要是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  相似文献   

12.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零散、不成体系,学生没有自我思考、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对知识的掌握不透彻,只是在课堂上将知识死记硬背下来。这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等方式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同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一理想状态差之甚远。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孩子们如何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到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在各方面成长;不仅要让他们有用知识解决课堂上问题的能力,还要让他们拥有用课堂上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引导学生,使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互关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有兴趣学数学,并把数学学好。  相似文献   

13.
<正>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而目前现行的课堂对话存在着种种不尽科学的现象,教师的"教"大多是从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出发去传"说"给学生,在主动"说"缺失的同时也缺失了学生自主参与建构认知的环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原要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可独立操作的学习任务清单,有效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教师"教什么"的问题,紧紧围绕学生会"怎么学"这一主线,深入研究教师该"怎么教"的问题,实现二者有效融合,逐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课才是真课。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尝试和思考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快乐送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对学本课堂最初始的理解。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我想,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思考的是知识、方法和活动的指导。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心理、情绪、基本知识的掌握等情况安排。结合理论的学习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对"学本课堂"有了几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什么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就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提高效率、优化教育的课堂。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只有学生学到知识,学好知识才是有效的课堂,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一、遵循"三性三动"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相似文献   

17.
谢雅斌 《广西教育》2004,(3A):33-34
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和各种能力的活动。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孔企平曾说过:“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学生学会什么,而是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为此,教师应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机地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使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从各方面发展他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效的课堂是一个核心的话题,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只有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产生反应,学生真正地从教师的教中获得了收获,实现了成长,这样才能算是实现了教学目标.只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称之为真正有效.一、导入教学新知,建立知识体系学生课堂活动以思考讨论分析为主,侧面引出知识点,以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  相似文献   

19.
正"少教"不是不教,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好教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这些根本问题。"少教多学"的理念如何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到底要怎么少教,让学生怎么多学,这几年,我做了一些努力和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具体措施如下。一、课堂的讨论学生要进行深度学习、自主学习,课堂  相似文献   

20.
有效的课堂教学指教师利用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且学生能明确知道自己从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中获取了什么知识,提升了什么能力,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教师在课堂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学什么、怎么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