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做有德之人     
李天宜 《高中生》2010,(31):5-5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  相似文献   

2.
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由此可见,德育在教学工作中占首要位置,它是个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比起班级教育,团队活动,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其他问接途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各科教学中德育都显示出了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裘益惠 《教学月刊》2006,(12):45-46
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笔者深谙这个道理,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做一个有尊严的、负责任的人,在课堂上自觉地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一、沟  相似文献   

4.
魏惠民 《甘肃教育》2014,(10):31-31
正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道德尤为重要。如今,一部分中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中学生道德缺失的成因及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品读     
<正>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拥有知识的多与少并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灵魂的高尚与否。道德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在当下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道德教育正在被“轻视”,很多教育者选择把知识的灌输工作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学生如果空有知识,而道德不全,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  相似文献   

6.
正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现在一部分中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中学生道德缺失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很有必要。一、中学生道德缺失的表现1.社会责任意识弱。部分中学生个人主义盛行,我行我素。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尽一点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在学校,事不关己,高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爱因斯坦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过:“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近年来,学校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创设好氛围、抓实主阵地、注入新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弥补。"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不断发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可现实中依然有学生在网络游戏中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的有;羡慕物质  相似文献   

9.
道德箴言     
《中国德育》2006,1(7):24-24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补。——但丁  相似文献   

10.
盐对我们的身体很重要,可是,如果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没有人肯吃,即便吃下去,也要到医院治咳嗽。但假如把适量的盐放进汤里,味道会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这让我们联想到德育。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德育的实效性却并不强。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教学双轨运行,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活动或体育馐动,分得很清楚。也就是“盐”没有放进“汤”里,而是分开来让学生“吃”,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  相似文献   

12.
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但是在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今天,忽视或轻视道德培养重要性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心理学研究证实,婴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行很难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与引导宝宝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但是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忽视或轻视道德培养重要性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心理学研究证实,婴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行很难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与引导宝宝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有效地将德育思想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驻德使馆教育处一位负责人在接待国内一批校长赴德考察时,向他们打了一个"盐和汤"的比喻。请问大家:盐重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没人爱吃。德国人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怎样把明理课调制成一道味道鲜美、人人爱喝的汤,让学生在喝"汤"的同时也吃"盐",始终是所有思想品德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更是发挥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重心所在。一、思想品德明理课之偏1.一厢情愿——重"盐"轻"汤"思想品德教学多以知识为本位,在一些教师眼里,明理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在他们看来,"理"就是知识、道理,"明理"就是讲知识、说道理。在实践中,大多  相似文献   

16.
钱广荣 《中国德育》2014,(16):12-15
"问题教育"旨在通过解剖"不应当"的道德问题而阐明"应当"的道德要求,让受教育者明了"正面"的道理。课程德育存在忽视"问题教育"的偏向。课程德育开展"问题教育",要选好、用好"反面教材",要将活动德育之"问题教育"内容转移到课程德育之"正面教育"课堂上来。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学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教师应注重"传道",而不能只注重一味的教授知识。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情怀。联系实际生活,把数学教学回到生活中去。明确孩子的学习目的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拉近师生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更轻松,活跃。  相似文献   

19.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说的是"盐与汤的启示"."盐",就是我们炒菜时放的那个盐;"汤",就是我们用餐时喝的那个汤.我们知道,盐对人体很重要,那么,现在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是没有人爱吃的.正确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个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在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爱喝.错误的做法是: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让人先吃盐,然后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人们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市东中学创建于1916年,系沪绅聂云台先生为纪念其父聂缉规,捐献土地,由当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创办的学校,学校原名聂中丞公学,1941年改名缉规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