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是一个人学期的基础阶段,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成长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方法的普及实施,社会对学生品质道德方面的培养也是越来越关注,相应的德育教育应运而生。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是学生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促进小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学习呢?本文就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知"与"行"的角度来探讨"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的教育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文明的熏陶,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知行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高校要实现“知行统一”的德育培养目标,必须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唤醒和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关注和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因素;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3.
4.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知行分离原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华章》2010,(33)
本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体育锻炼中知行分离的涵义,最后对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使得广大大学生和体育工作者对此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通过多种渠道改变和减少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5.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各高职院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制度建设强化保障;并兼顾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的协作发展、兼顾学生和教师共同主体的协力并进、兼顾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6.
树人先育德,德正人才昌。道德教育旨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凸显不足。由于道德教育课程"纯理化"、管理"实效化"、认知"狭窄化",从而造成道德教育内容偏于知识化、方法倾于灌输式、过程流于间断性、评价倚重于量化,出现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分离现象。为此提出对策:倡导回归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理念;采取体验式和活动化的德育课堂;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小学校园文化;设立系统性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1896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南洋大学,后又改名为交通大学。1897年南洋公学成立师范学院,首次招了40名学生。当年秋天师院又设附小,但一无教师二无教材,只好由师院学生轮流上课,教材也由学生自己编写。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三人在《蒙学课本》第  相似文献   

8.
知行分离是指在道德生活中主体对道德知识性的把握与实践性的表达之间的脱节乃至相悖,即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分离。在当代大学生道德生活中存在不知而行、知而不行、低知高行、高知低行、知行相悖等知行分离现象,弱化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知行分离的产生根源、寻求解决之策,是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杰 《文教资料》2007,(20):189-192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就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知行分离现象,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及方式方法等角度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秦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孟子,以良心本心论、赤子之心论和天爵人爵论为理论基础,深入阐发了包含仁、义、礼、智“四端”为题中要义的“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挖掘人的善性,肯定人的自身价值,丰富中国教育思想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形成人们的“大丈夫”人格和促成人们善言善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从伦理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现代西方德育思想在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个性教育与人格教育以及规范德育与创造德育等方面已渐渐走向整合,在这一运思趋势下,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目标分层、对话模式以及“知行统一”的修养方法、“德得相通”的德育心理机制都显示出了其愈久弥新的智慧探索品质,是我国现代德育创新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的具体表现入手,阐述表现在诸多方面的大学生的知行分离的现状,全面深入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道德本身的特性等,为教育者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的“德智统一论”包括:坚信道德具有感化人心、转移风气、变革现实的伟大作用的“德不孤”思想;坚持“一以贯之”、“日进于高明而不穷”的人生修养论;提倡“以德为体,以才为用”,“以量为体,以智为用”的立德立功统一论。船山的这些光辉思想对湖南近现代人才群体的兴起发挥了巨大的培养、熏陶作用,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重大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被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各级教育部门也经常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各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的实效性却参差不齐,原因何在?笔者试以亲自观察到的三个生活场景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时政资源时,不少教师基本忽略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即时政的立德树人价值。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就是在育德和育心的双重考量下利用时政资源。时政第二个价值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核心素养,贴近学生生活,坚持法德融合,并提升教师功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新思潮的兴起,晚明通俗小说的审美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小说中的商人人格中,既表现出了社会新思潮的特点,又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因而成为晚明短篇小说中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并号召全社会都要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开复博士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也曾这样写道:“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  相似文献   

19.
匡洪浩 《江苏教育》2023,(41):95-96
学校要顺应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要从凝聚人心转向打造团队,学生培养要从关注育分转向立德树人,学校管理要从制度管理转向文化治理,不断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合理化成效的标准关键要看受教育者是否能够知行合一。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其成效,并制约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提出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对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内涵功能的深入探析,以突显这一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这一教育模式的路径以增强其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