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检验钠与水反应后,水溶液的性质时,一般是往溶液中滴酚酞试液,溶液立即变红说明生成了碱性物质氢氧化钠。那么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到底何时加入酚酞好,加入酚酞后溶液是否一定会变红?按照高级中学课本第一册94页对实验作的规定“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去做,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而清楚地了解酚酞溶液不能使水变颜色,当“把一小块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里”钠与水起反应后溶液的颜色立即发生变  相似文献   

2.
《湖南数育》1979.11期发表了周显德同志的《钠跟水起反应的实验何时加入酚酞好?》一文,读后觉得尚有可商榷之处,提出来就教于作者和其他同志。在通用化学教材初中一册里,指示剂酚酞溶液首次使用于钠跟水起反应的实验中。按照课本(第141页)对实验操作的规定“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去做,有利于学生直观而  相似文献   

3.
高级中学化学"钠跟水起反应"实验(见教材图4-1).从图上可以看出:把用拇指堵住装满水的试管放进烧杯里,如果烧杯太小,操作很不方便,如果烧杯太大或用玻璃水槽,那么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低,影响实验效果,或者需要更多的酚酞试液.更重要的是:如果试管口稍大,拇指很难堵住管口,空气会进入管内,且用拇指堵住管口,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4.
针对Na_2O_2和H_2O反应后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红色褪色现象的不同解释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通过实验发现,出现"先变红后变无色"的主要因素是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太大,强碱性使酚酞结构被破坏而褪色,碱溶液浓度越大,褪色越快。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1节研究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时,教材设计的实验内容是:在1个大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滴入几滴酚酞,再投入1小块钠,观察实验现象.能观察到的现象有: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走,熔成闪亮的小球,使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这些现象可以很好地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并生成了碱和气体,但是这个实验却不能证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相似文献   

6.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钠的化合物》一节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水滴入盛有 Na_2O_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为了说明产物中除了有 O_2生成外,还有NaOH 生成,就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产生的现象却是溶液变为红色后很快褪色。是什么原因使红色褪去呢?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有很多,在各类化学期刊上也有相  相似文献   

7.
初中化学教材上安排了好几个酸碱溶液与酚酞试液作用的实验 ,具体操作时 ,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 ,向稀盐酸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时 ,溶液有时会变浑浊 ;向NaOH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时 ,有时溶液先变为红色 ,以后红色逐渐消失 ,有时甚至红色迅速消失 ,学生往往会问 ,这是为什么 ?1 酚酞试液通常是 1 %的酒精溶液 ,可在天平上称取 1 g酚酞加酒精 5 0ml溶解 ,再加蒸馏水至 1 0 0ml。如果配制的酚酞试液浓度过大 ,而酚酞又难溶于水 ,当滴入大部分是水的稀盐酸中时 ,自然就有一部分不能溶解的酚酞变成固体析出而使溶液变浑浊。2 N…  相似文献   

8.
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如果按课本上的装置实验 ,不但找不到合适的小试管 ,而且将小烧杯倾斜使溶液混合时也不易操作 ,甚至可能将溶液倒出 ,造成实验的失败或误差。为了克服上述不足 ,可向锥形瓶里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将一胶头滴管插入到橡皮塞中再向胶头滴管中吸入氢氧化钠溶液 ,并擦去滴管口附着的溶液后 ,小心地将带有橡皮头滴管的橡皮塞插入锥形瓶口中 (不要碰撞乳胶头 )。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左盘内称量 ,用砝码使天平平衡后取下锥形瓶(砝码不取 ) ,将滴管内的溶液滴入锥形瓶内 ,生成蓝色沉淀 ,再将锥形瓶…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教材上安排了好几个酸碱溶液与酚酞试液作用的实验,具体操作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向稀盐酸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时,溶液有时会变浑浊;向NaOH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时,有时溶液先变为红色,以后红色逐渐消失,有时甚至红色迅速消失,学生往往会问,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1 原理论证型某些化学反应的机理或实验现象的解释往往有多种可能性 ,需要设计相关的实验确证其解释的正确性。例 1.用胶头滴管将新制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当滴入最后一滴氯水时红色完全褪去。 (1)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简要文字说明 )①    ②     (2 )怎样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还是② ?[分析 ]新制氯水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 ,其可能原因应从氯水的成分考虑 :可能是氯水中的酸性物质中和了氢氧化钠溶液 ,也可能是氯水中的氧化性物质将酚酞氧化而使红色褪去。究竟何种原因引起还需进一步实…  相似文献   

11.
在讲解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钠与水的反应"一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但新教材叙述的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没有新变化:"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再投入一小块钠,……"。  相似文献   

12.
一、说明分子运动和化学变化的实验将杯底内壁贴有被水润湿的酚酞试纸的太烧杯,先罩在盛浓氨水的小烧杯上,看到贴在杯底的酚酞试纸变成红色;再将上述大烧杯罩在盛浓盐酸的小烧杯上,看到已变红色的酚酞试纸重又变成白色,大烧杯内还有白烟生成。此实验说明了 NHs 分子与 HCl 分子的运动,以及 NH_2与试纸中的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一、实验原理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1节"研究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这个实验时,课本上所设计的实验内容是: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钠浮在水面四处游走,熔成闪亮的小球,同时发出"嘶嘶"的声音,滴有酚酞的水变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出以下事实:钠的密度比水小;它的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水发生剧  相似文献   

14.
1实验探究实例及分析 在第一年上《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课题时。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探究步骤:烧杯中加入10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酚酞。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变成无色,取无色溶液在玻片上蒸发,观察现象,最后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第二学年的时候,我在此把这个实验进行了改变。  相似文献   

15.
高级中学化学“钠跟水起反应”实验图 1(见教材图 4 1 )。从图上可以看出 :把用拇指堵住装满水的试管放进烧杯里 ,如果烧杯太小 ,操作很不方便 ,如果烧杯太大或用玻璃水槽 ,那么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低 ,影响实验效果 ,或者需要更多的酚酞试液。更重要的是 :如果试管口稍大 ,拇指很难堵住管口 ,空气会进入管内 ,且用拇指堵住管口 ,也不科学。图 2  见于以上情况 ,只要稍加思考便会知道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中的“大气压”实验会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当试管装满水后 ,用稍厚纸片盖上 ,倒立 (如图 1 ,纸片会掉、水会洒吗 ?为什么 ?) ,…  相似文献   

16.
1实验探究实例及分析 在第一年上《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课题时。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探究步骤:烧杯中加入10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酚酞。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变成无色,取无色溶液在玻片上蒸发,观察现象,最后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第二学年的时候,我在此把这个实验进行了改变。  相似文献   

17.
【试题 1】用脱脂棉包住约 0 .2g过氧化钠粉末 ,置于石棉网上 ,往脱脂棉上滴水 ,可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1 )由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出的有关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的结论是 :第一 ,有氧气生成 ;第二 ,。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还原剂是。(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如图 1装置进行实验 ,以证明上述结论。用以验证第一条结论的实验方法是。用以验证第二条结论的实验方法及现象是。(3 )实验 (2 )往试管中加水至固体完全溶解且不再有气泡生成后 ,取出试管 ,往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发现溶液变红 ,振荡后 ,红色褪去。为探究此现象 ,该小…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点回顾1.钠与水反应实验操作要点(1)所取反应的钠的体积不能过大,绿豆大小即可.(2)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注意手不要接触到金属钠.(3)用镊子把上述绿豆大小的钠放在滴有几滴酚酞的水中,若以烧杯作反应器,注意烧杯中的水不能过多,以防止钠与水反应时钠块或液体飞溅伤人,可`在烧杯口盖上玻璃片.2.钠放入滴有几滴酚酞的水中的实验现象(1)浮: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化学中和反应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的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通过溶液的颜色的改变,学生明确了酸和碱是能反应的,课本的实验到此为止.然而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果我们只是把注意力放在通过实验来加深对实验现象的印象,或者是对实验结果的验证上,就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一、指示剂与中和反应 例(2005年江西中考题)如图所示,小田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指示剂.为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田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只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