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蓉 《湖南教育》2004,(12):7-8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学会想象和创造,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在过去,我们的教育强调比较多的是认知世界的认知因素,过于注重让学生“摘到果子”,而忽视学生是如何“摘到果子”的,也就是忽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体验、忽视学生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索(学生探索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教师或家长预设“果子”与孩子主动探索没有什么矛盾,果子是目标,主动探索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主动探索往往依赖于鲜明的教学目标,主动探索的动力也往往来自鲜明、有意义的目标。至于“果子”是怎么预设的,是藏在…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育工作者费尽心思、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取“果子”的情形: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升学重奖……结果是“果子”获取了很多,学生不堪重负, 但他们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获取“果子”,也不知道“果子”到底有什么用。 人们常常感叹,我们的教育太浮燥,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总是习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量多地获取“果子”,教育者并以此来体现自己教育的功绩。殊不知,在这种“速成”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根本来不及品尝“果子”的滋味,来不及享受获取“果子”后的快乐,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取“果子”的兴趣和热情。古人…  相似文献   

5.
我们传统的教学及其评价更多关注的其是“所摘果子”的数量与质量,忽视了在摘果子过程中学生的和谐发展,比如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其实只是在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诱导学生“发现”某种规律。这与直接告知学生某种规律并指导其熟练运用的教法,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这种所谓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活动,是艺术审美教育的活动。它既是一个学生表现“美”的过程,又是一个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过程。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比较多的是靠单纯的师生间的“教与学”来代替这一活动过程,忽视“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认知内化的“催化剂”这一重要事实。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实践,强调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音乐领悟与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7.
“跳一跳摘果子”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广泛应用。在培智语文教学中,对中重度智障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也有其特殊的内涵,教师选择制作出适合学生的“果子”,搭建不同的梯度,组织趣味性的“摘果”活动,并给予人文评价,可激励中重度智障学生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8.
“跳起来摘果子”是人们对思维训练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果子”的含义包括:其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果子”的价值,。激起学生“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即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思维的启动阶段。其二,这些“果子”并不是伸手就能摘到,要摘到“果子”,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以后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自豪感,进而诱发他们继续摘果子的欲望。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果子”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包办代替将使这一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其三,摘“果子”的关键是“跳”。只有既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我认为它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和强调学生对某种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对某种权威理论或观点的理解和认同,即是一种“学习”教育,这种“学习”教育的积极意义在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基础知识扎实和考试技能高超的大中学生。我国传统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功已经在世界上处领先地位。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教育在狠抓“学习”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创造”,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和失败。学习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应该重视学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常用“跳一跳,摘果子”比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自我努力主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果子”,指的是知识,“摘”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跳一跳”,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在克服困难中所做的努力,也比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呢?两者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个理念之中.就明确了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关系和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我国的“跳一跳.摘果子”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其设置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让他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育观念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严重限制、压抑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其内涵之一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我赞成“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要在所有学生面前架起多彩而神圣的成功之桥。一、创造成功教育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心理总是整体发生的。有直接参与的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等技工学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情感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重视知识和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发展,以至于出现“情感空白”。第二,忽视情感与认知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实践证明,情感与认知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相反,二者相辅相成。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着实际效果。有学者认为,缺乏情感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它只有导致学习不负责任和麻木不仁。为此,理想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  相似文献   

15.
《宁夏教育》2005,(6):71-72
设疑——诱学生“尽心”进入创造情境。学习“有疑”,这就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具体、生动的创造情境,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积极状态下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1 教会学生学习必须教会学生设问问题是创造的开端 ,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 ,产生了解决它的欲望 ,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 ,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正如海森堡所说的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我国的教育重在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在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中 ,我们的学生很少提出问题 ,设问能力也很差 ,甚至不会设问。这样的教育 ,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也…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这种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开拓精神,具有主动创造意识的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共性的养成,忽视了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讲,学生听,成了“保姆式”、“说教式”的被动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没有积极性和热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情绪体验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愉快和乐趣;学习负担过重,厌学情绪严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如何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1992年初,天津市红桥…  相似文献   

18.
于荣 《湖南教育》2004,(11):8-8
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子”,这是广大教师的心愿,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能否让孩子真正“摘到果子”,这就值得深思了。看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师生的全部生活就是上课上课再上课。学生基本上是在老师的支配下度过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双休日也排满了各种名目的补课、“特长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生活和人生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而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为了学生将来能“摘到果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乎,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要求学生:学生读书没有自觉性,所以需要强…  相似文献   

19.
《云南教育》2009,(19):1-1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与几位教师代表见面。他在谈到中国缺少“有重大成就的人才”、“世界著名人才”时特别指出,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让体验走进数学课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课程标准》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一、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