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美学”是近年美学界的热门话题。“实践本体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等,已成为近年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有种意见认为:“实践美学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是中国当代可以参与世界美学对话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实践美学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标志”、“主导潮流”、“一枝独秀”;“新实践美学”已“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这些判断究竟能不能成立呢?“实践美学”的诸多观念需不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呢?这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界特别关心也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其实,将“实践”充当本体论并与“存在论”、“现象学”等结合起来就说成是美学理论的“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的;将某种抽象人性主体的“主观性”、“经验性”和先验范式,某种变种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某些现象学思想说成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具有实践唯心论成分的本体观、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和真实价值诉求的美学学说,说成它“把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是值得讨论的。 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组笔谈,就“实践美学”诸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这几篇文章的见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引起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以推动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现象学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4,(5):F0002-F0002
教育现象学 是源于二十世纪前期的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获得有关规定性的实在性的明证。”而教育现象学是以理论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以回到“事实本身”与“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点和研究背景,最终以运用现象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家丹·扎哈维近年来在“自然化的现象学”论题下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现象学能够为认知科学提供更有价值的对人心智活动的解释模型,并且现象学对意识的种种先验分析能够对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有所助益。文章将以“物体恒常性”以及“拥有感”为案例,通过对比现象学与认知科学对这两个具体人类心智现象的解说方式,审视扎哈维的这一观点在具体事实层面是否可行。并由此指出现象学解释模式与当今时代立足于脑影像技术之上的当代认知科学的解释模式之间并无法兼容。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共同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为不同思想传统对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当代心灵哲学对“现象学”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演变分析着手,侧重于对意识的经验维度的分析,并引入第一人称和意向性概念;二是在分析经验的主观特性时,对“现象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予以修正,使之区别于相关概念;三是以经验维度的分析为依据,分别从意识和意向性出发,拓展出现象意识和现象意向性。这三个特点通过展现“现象学”概念的引入、修正和拓展,集中反映了当代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融合的认知取向。  相似文献   

5.
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和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等八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于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的一百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思想史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是继八三年成都《山海经》讨论会,八四年武汉《易经》讨论会之后又一次讨论“三经”的盛会。会议重点讨论了老子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德国斯图加特教育讨论会论点简述德国乌珀塔尔大学张桂春1993年6月18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举行了“第一次斯图加特教育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着“学会学习”这个主题,集中讨论了大学教育内容的特点、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大学教育的社会条件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  相似文献   

7.
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和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等八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于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的一百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思想史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是继八三年成都《山海经》讨论会、八四年武汉《易经》讨论会之后又一次讨论“三经”的盛会.会议重点讨论了老子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主持下,全国高校纪念“五四”七十周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回顾与前瞻”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的90余名代表就五四运动的历史估价、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及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关于“五四”精神与五四运动的历史估价。大多数与会代表认为,五四运动是中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许多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以象征派艺术方法写的新诗。有的较好理解,有的使人读不懂,社会上议论纷纷。去年四月,在广西召开了全国当代诗歌讨论会,会上对“朦胧诗”展开了讨论。九月,《诗刊》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诗歌理论讨论会,讨论了新诗应遵循什么道路发展、诗歌现代化、向外国学习和诗中表现自我等问题.两种意见颇为对立。十一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召开,讨论了“朦胧诗”的问题,丁力与谢冕各代表一方,争论十分激烈。他们的发言都写成了文章,在八○年第十二期《诗刊》发表。这一期特地开辟了“问题讨论”专栏,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与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影片这两类作品无论从创作时间上、地域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较大的反差,但在这两类反差较大的作品中却都能看到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痕迹。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文化中不乏“狂欢”气质。而追溯中国文化的渊源可知,这类作品正是在我们文化的内在熏陶和其所属的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这种“狂欢”气质也是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11.
别蓉 《文学教育(上)》2008,(13):146-147
恩斯特·卡西尔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晚年在美国所完成的《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是他的文化哲学体系的代表作品。正如作者在书的序言中所说的,本书是“一本涉及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的问题,并且包含着论述神话和宗教、语言与艺术、科学与历史学的篇章的书”,分别就“人是什么”与“人与文化”这两个大问题展开阐释和论述。本文正是对书中文化世界这一话题进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在最近举行了一次有关农民战争某些问题的讨论会。座谈了蔡美彪同忐在“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上发表的“对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几个问题的商榷”一文。发言的同志认为,蔡美彪同志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值得重视的意见,对于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是有好处的。但是,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同志们之间也还存在着相反的意见。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彼此辩难,各抒已见,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这篇报导,是根据讨论会记录整理的。  相似文献   

13.
黄伟宗同志的《文化与文学》,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文艺评论选集.正如作者在《依然故我(跋)》里所说:“近几年来,我多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所以,这册以近年作为主体的评论文章选集,取名为《文化与文学》”.我们遵循作者关于“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的指引,谈下面四个方面.一、以文化观照中国当代文学40余年的发展状态和规律.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一文里,作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5月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时期,此时期的文化特点是“蜕化、苏化、北文南化——赤色文化”.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即中国当代文  相似文献   

14.
苏晓真 《考试周刊》2012,(73):30-31
孙中山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及西方文化吸收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均富”理念,提出了以“均富”为重要内涵的民生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是围绕土地和资本这两个问题来全面阐述及分析研究的,它能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记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悠久的一种文体,但它后来却沦落为一种缺乏生气的照例文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其获得了新生,形成了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产生了一批以建构现代理想人格和重塑国家民族精神为目的的作品。这一新的文体形式,在中国当代以及新时期都得到了发展,但其对“五四传统”亦有所背离。本文对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的形成过程做了梳理。并将其放在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同时对这一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整理,注意其在当下的发展景况。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广西柳州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和部分高等院校的二百余名同志就“校长负责制”和“高校领导者素质”两个专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兹将对这两个专题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关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加深讨论程度、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  相似文献   

18.
10 0多年来 ,在国际政治和社会科学领域 ,“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两个被大量使用 ,而且产生了许多歧义的范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 ,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两个范畴做认真的梳理 ,并在理论上、政策上、实践中把握好“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区别和关系 ,探讨它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象学: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澄明“现象学”精神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现象学对教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并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两种影响。现象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是内在的。现象学对于教育哲学的意义,集中地表现在批判意识、求实意识和关怀意义的启发价值上。教育哲学只有首先作为现象学,才能把握住自己。教育现象学对于教育哲学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身体叙事的文学“人性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人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了结的话题。回眸二十多年的文艺思潮史,充满着林林总总而纷繁复杂的理论和实践,令人倍感眼花缭乱。但总的趋向凸显出在深厚而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色彩中逐渐剥离出一个赤裸的人性来.以此作为文学的栖息之地。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学创作中的“欲望化”叙事,“躯体语言”书写、“下半身”写作的兴起,一部分人关于人性的解读走向了最后的简明——人性即人的肉体性。“下半身”写作的文学与文化姿态,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界与文化界对待与书写身体方面的几个典型文化症候。审视当下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文学的“人性论”进行严肃的反思与省察,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