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德育濡化在生活世界中,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从生活和德育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探求德育发展的趋势,建设全新的德育实践课程,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德育本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德育“生活化”的必然性,提出德育“生活化” 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素质,德育“生活化” 的实现必须借助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告诉我们 :德育濡化在生活世界中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从生活和德育的辩证关系中 ,才能正确探求德育发展的趋势 ,建设全新的德育实践课程 ,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德育个性化价值取向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树 《教育探索》2003,(11):82-84
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个性化价值取向出现了一系列缺失现象,并由此产生了负面影响。纠正德育个性化的缺失行为,必须做到:更新观念,形成尊重学生道德个性的意识;植根生活,寻找学生形成个性的源头;加强实践,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引导自我教育,实现学生个性的建构和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活总是指示、启迪着学生成长的路向、样式和真谛,“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即时即刻地保持着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生活德育”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的  相似文献   

6.
周玲 《中国德育》2005,(6):23-24
德育“回归生活”已成为目前教育界一个热门词语,但如果我们希望真正实现德育的“回归生活”,首先需要对德育的“回归生活”进行理性分析,即应该把握清楚为什么需要德育“回归生活”?应该回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又应该如何回归?如果这一切都还处于模糊的状态,那么它很可能只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潮流,难以生根发芽,更难以显示其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8.
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德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道路。20世纪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即把道德等同于知识,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仝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大学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世界各国也因此面临着多元价值的选择与冲突,人们对全球化所持的应然理念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大学德育必须在多元价值领域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担负起重塑人的观念的使命:既要使学生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又要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觉意识和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大学德育要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应对全球化对大学德育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脱离生活的深刻问题,具体表现为:中小学德育倾向了宏大的话语描述,中小学德育体现了成人的教育意志,以及中小学德育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将回归生活作为中小学德育的新的价值取向,需要明确生活是中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生活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环境以及生活是中小学德育的核心手段.在策略选择上,应做到利用生活资源,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借助生活手段,丰富中小学德育的选择性;明确生活环境,确立中小学德育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1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3.
德育灌输的实践价值取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该是与学生心灵相通,与社会天地接壤的“生活语文”。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我有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执政为民”表明了人民群众是最高价值主体;反映了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7.
胡金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共识,但人们对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还不甚清晰。人们对生活德育倡导什么与否定什么,尚存在渚多误识。  相似文献   

18.
黄书光 《中学教育》2009,(4):47-49,60
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育逐渐摆脱过于政治化的束缚,呼唤回归“生活教育世界”。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就必须用儿童熟悉的前进的生活引导儿童向上发展;必须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关爱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人格尊严,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融入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养成主流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因此,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合理重建成为当代中国德育改革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顾华 《山东教育》2005,(5):62-62
现象描述:每当孩子们自选餐点时,笔者总会细心地观察一番,每次总发现有颇多孩子走到点心盘前会仔细看上一会儿,然后再伸手慢慢拿走看似稍大的苹果、橘子或较完整的蛋糕、饼干等,有的还边拿边偷偷地瞅一眼老师,等到最后,盘中往往只剩下小的、零碎的了。虽几经提示、引导,并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仍收效甚微。是孩子们不懂得谦让,没有分享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继续推进,让课堂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密切结合的呼声,以其准确的价值取向,正在成为当前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历史与社会”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对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