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时储“米”。俗话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 ,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 ,大脑这个“仓库”里必须有充足的“米”。“米”从何而来?“米”来自生活。如果我们能随时把散落在生活中的“米”捡起来 ,见一点捡一点 ,养成自觉搜集素材的习惯 ,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无“米”下锅了。多年来 ,我要求班上的学生每人备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生活笔记本” ,随时把可能进入文章的“米”捡起来、积起来。这样做后 ,学生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没材料了。用学生的话说 ,现在愁的不是有没有“米” ,而是选“泰国米”还是“香米”煮饭的问题了。临时找“米…  相似文献   

2.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3,(14):37-3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时“米”虽多,不少“巧妇”却视而不见;学生写作文亦然。不少学生总是为没有作文素材而苦恼。其实,只要稍微留意,素材之“米”,俯拾皆是,生活中的材料“多乎多哉”,学过的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提倡写日记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多读之外,必须多写多练。而要写,首先必须有“物”。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巧妇会一筹莫展;同样,学生作文必须要有材料,没有材料,即使高手,也难以成文。然而生活阅历之浅薄,写作素材之贫乏,正是学生作文的主要矛盾。 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实际上是对大中学校作文教学的一次广泛调查。一篇得满分的文章说:“目前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平直,缺乏写作素材,而学校又用功课把学生卡得死死的。这样,同学们脑子里空空如也,难怪叙好事总是写过推车,举事例总搬出陈景润和那六麻袋草稿纸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苏联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学们,如果把写作文比作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没有米就煮不成饭,没有材料便写不好作文。可是材料从哪儿来呢?  相似文献   

5.
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是衡量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地解决好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没什么可写”和“不知如何写”两大突出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搜集,大量占有材料,学会找“米”下锅.也就说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而材料就来自平时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现在,在我们周围,有一部分同学写作文、做句子时,常常不加标点符号。有的全段没有几个标点,更有甚者只在文末加上一个可怜的句号。有人说:“只要把文章写好了就行,标点加不加没关系。”,“是写作,又不是加标点!”其实不然,一篇文章的好坏,标点符号起了重大的作用,它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篇文章题材好、内容生动,如果没有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读起来便会杂乱无章,摸不着头绪。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生一动笔写作文,总是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普遍存在“等米下锅”或“无米下锅”的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把作文的“活”素材搬进课堂,为学生“送米下锅”呢?一、在课堂上动手学做。有的学生写家务劳动的作文过于简单,几笔就带过。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手艺,没有“米”是做不成饭的,然而,即使有“米”,没有好手艺,也是做不出好饭菜来的。写作文亦是如此,既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也要充分准备写作素材。但是,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时常感受到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太难”的无奈与痛苦,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导致了他们的长期不喜欢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时,他们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应付“交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杨艳丽 《成才之路》2009,(10):33-34
三年级学生初写作文。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对写作文“提不起劲儿来?”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学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笔下的文章却桔涩无味?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出现“无米难炊”——没东西写的情况。究其根源,是没有明确地指导学生清楚“都有什么可写!”我们都知道:“美是无所不在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这两年我着重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注意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不大爱写作文,常常把写作文看成是“苦差事”。因此,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爱写作文,这就成了语文教师认真加以探索的一个课题。学生不大爱写作文,把写作文看成是“苦差事”,原因甚多,其主要原因,一般地说来,有的是不知道怎样写,总感到写作文很神秘;有的是“无米下锅”,没有写的,等等。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写作文,这就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写作文,就要在“爱写”二字上很下功夫。然而,怎样在“爱写”二字上下功夫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带规律性的知  相似文献   

11.
学生常说:“听到作文就头痛。”那么,学生写作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是材料,材料是文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搜肠刮肚,牵强成篇,也很难写出好的习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优秀的作品。当今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这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材料。但教师大都是指导学生怎样写,不大注意学生向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教会学生“找米下锅”。  相似文献   

12.
裴健 《教师》2013,(25):94-94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手艺再好.没有“米”是做不成饭的,然而,即使有“米”,没有好手艺,也是做不出好饭菜来的。写作文亦是如此,既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又要充分准备好素材。但是.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时常感受到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太难”的无奈与痛苦,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导致了他们长期不喜欢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时,他们的作文基本都是应付“交差”。因而在教师批阅作文时,都会发现学生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这里以“记事”写实作文为例,浅谈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获得和积累了材料,又能在构思文章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积累的材料活跃于胸中,这就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说的“米”就是写文章的材料。没有材料,搜枯肠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因此,我们应该象蜜蜂广采百花酿蜜那样,留心观察,勤于积累,尽可能多的占有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是,材料多了,却又不能“放进篮子就是菜”,写进文章的材料并非多多益善,也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写入一篇文章中。要选择好材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写作文,一个主要毛病就是内容空洞。没有具体、细致的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究其原因,则是离开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米”的“巧妇”呢?。  相似文献   

15.
周兰 《考试周刊》2010,(28):64-65
虽有“说出来的是话,写出来的是文章”一说,但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作文竞成“榨文”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语文教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书看得少,大谈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和写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好文章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我结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把好的文章“想”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就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样,个个都唉声叹气,面有难色。究其原因:怕写作文,在写作文时没有话说,找不到材料写。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可是目前学生大多数怕写作文或不喜欢写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无内容可写或无话可说。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着重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学生的习作寻找源头活水。一、读写结合厚积薄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感悟积累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因此,从读对写的作用来看,读是写的基础,没有充分的读,写是不行的。从写得好的条件来说,写要靠读创造,多读才…  相似文献   

18.
?!感叹号:烧菜难,难在“巧妇难煮无米之炊”。大问号:哦,写作文难在无作文之“米”。感叹号:你真聪明。请你先看看迷信的外婆为什么不愚昧,再想想这篇文章在选材上跟其它写迷信类文章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9.
妈妈在家烧菜,总要加上油、盐、酱、醋等调料,为的是使菜肴更好吃、更可口。同样,同学们在写作文时,除了把文章写完整、句子写通顺之外,还要使文章生动、活泼,让人读起来有滋有味,这就要求我们也要在文章中加一些“调料”。  相似文献   

20.
农村的学生“土”味浓。他们中有的在入学前就开始了一些简单的劳动,到了三年级放牛、割草、担水、劈柴、收割等都要亲自参加。如果我们能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做的都加以启发引导,提炼成写作素材,就可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小学生把自己体验过的生活写进文章,关键在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文《三只蝈蝈》、《壁虎》写得具体生动,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