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卉 《中国广播》2010,(11):89-91
近十年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把广播剧作为精品工程来打造,先后有《红枫树》《大岭村的故事》《永远的恰巴山》《阳光行动》《新秦琼卖马》《母亲的童谣》《“傻子”传奇》等7部广播剧作品,连续六届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本文从策划选题、创作剧本和演播录制这三个主要创作生产环节,论述安徽电台在组织精品广播剧生产上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朱岑郁 《视听界》2013,(5):95-96
网络广播剧作为一个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文学的兴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广播剧艺术形式,其与传统广播剧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介绍了网络广播剧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以及其独有的制作流程,通过与传统广播剧对比,分析网络广播剧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浅谈广播剧     
(一) 广播剧是电台专门录制的供广播用的戏剧形式。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英国伦敦广播公司播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煤矿之中》到现在,广播剧刚刚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新型的、大有发展前景的戏剧艺术。广播剧属戏剧范畴。必须有“戏”,有动感,有立体感,有时间的推移,讲究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一切从“听”出发。广播剧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听觉艺术”,或者说是“声音艺术”。它借助于无线电波的翅膀,通过语  相似文献   

4.
正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历史……当这些被冠以"微"字头的网络产品还方兴未艾之时,近两年来"微广播剧"又大张旗鼓登场了。微广播剧与传统广播剧是什么关系?它是一种新型的广播剧,还是广播剧的新形式,或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产品?微广播剧的基本特点、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是什么?本文拟从与传统广播剧、与微博等网络产品的对比中对微广播剧作一些概念层面上的初步分析和梳理。这不是对已有的"微广播剧"做经验和实践上的理论总结,因为一则作品太少,二则这些作品之中有些作品算不算微广播剧还有待商榷;而是对微广播剧作学理和逻辑上的分析和正名,目的是期望对微广播剧的创作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5.
重视广播剧扶持广播剧同向荣副部长在广播剧评奖会上发表讲话同向荣副部长在今年2月下旬至3月初举行的中国广播奖“黑龙杯”广播剧评奖会上发表讲话说,广播剧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广播文艺中一种颇具感染力的传统的重要艺术品种。70年代以前,曾经是广播剧辉煌...  相似文献   

6.
德国文化相关法律是基于联邦的国家组织形式,原则是权力下放。在文化领域,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宪法框架内运作,宪法保障艺术自由。关于文化领域的专门立法,在文献与图书馆、著作权、文化遗产、电影视频和摄影、大众传媒、档案、音乐等领域,联邦层面和各级政府层面都有相关专门立法。德国法律还分别在公共资金分配、社会保障、税收、劳动保障、建筑和空间规划、数据保护和语言法等领域都有文化方面的相关法。  相似文献   

7.
笑的艺术具有扣人心弦、令人倾倒的感人魅力。在扬州大明寺,有一尊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弥勒佛,那闪光的金体,似乎每个部位都发出笑声,流溢着诗情。那佛象左右,妙语连珠的对联与其逼真、逗人的笑貌相映成趣,上联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慈颜常笑,笑天  相似文献   

8.
广播剧写作源于戏剧写作,但必须把其基本写作规则与广播媒介的特点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广播剧本。广播素来被称为“想像的剧场”,在这里,人们的想像可以任意驰骋。广播剧写作对地点、布景、人物、数量、行动和时间的变换没有限制。在广播中,作者可以把听众带到任何地方,并把人物塑造成任何一种人物。作者可以创作不限定的各种精神形象,只要这形象是在听众想像的范围之内。本文依据广播媒介的特点,把广播剧写作的基本规则概括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广播剧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审美主体(听众)是以听其声而如临其境,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加入那个由各种声音幻化而成的艺术世界和审美客体,和创作者共同完成一个审美过程的。宇宙间人类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声音(语言、音乐、音响),都可以进入广播剧。早期的广播剧,多使用语言和音乐表情达意,近几年音响受到重视,作用不断加强。音响的涵盖面宽广,既可以和语言、音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也可以独立地表情达意,发挥其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刻划人物、塑造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空变化的作用,以及承上启下…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的广播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作为集各种广播手段为一体的广播剧,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其实,如果不是政府评奖的鼓励,广播剧的生产恐怕早就陷入停顿了。然而,仅靠政府支持就能够改变广播剧的命运吗? 广播剧是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它用声音塑造人物,用语言展示剧情,用音响效果制造环境气氛,用音乐烘托情绪,营建了一个贯通古今中外的无限的虚拟时空。在广播剧里,人神鬼兽,上天入地,内心隐秘,都能够充分地展现。相对于其它戏剧种类,广播剧的空间无比自由,而由于其凭藉的物质手段很有限,仅以声音为载体,相对而言,投入也少得多。  相似文献   

11.
一从事英国广播剧研究的人,研究伊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广播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尽管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产生过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本应是文学史家的研究课题,但至今仍是最不为人重视的研究领域。在所有的文学批评与学术著作中,这种艺术形式几乎完全被人忽略了。它自20年代草创以来,在公众的心目中一直没有得到应  相似文献   

12.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节目中的一朵绚丽之花,是纯声音艺术作品。声音靠电波为传播媒介,是受众只能从听觉中才能感受到和欣赏到的艺术,被人们称为“看不见的戏剧”。广播剧有自己的技巧———声音语言。没有对广播剧声音特点的了解,不懂得这门语言艺术,搞好广播剧是不能想象的。为此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艺术有一个可能性的了解。广播剧还有一个其他戏剧门类都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听众会通过剧中的声音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视象,这就大大加强了广播剧所要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声音能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空间,实实在…  相似文献   

13.
14.
我是1956年来河北电台作播音工作的。那年,我在北京上高中三年级,还没有毕业,中央台就把我们从学校里找去,办学习班。他们用速成法,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我们栽培成播音员了。那个学习班里有二、三十个人,是吴新老师从那个速成班里把我挑出来,弄到河北电台来的。我要谢谢吴新老师,他从那么多人当中看中了我,今天想起来仍然感到十分荣幸。如果我把自己比作一棵树,那么我就是在河北电台这片树林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广播剧简洁地概括成一句话:“听的剧”。或者再确切一点,同电台播出的戏剧录音剪辑区分开来,多增加几个字,叫做“专门供人听的剧。”这种剧,只能听,不能看。如果说,再科学、完整、准确一些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说——广播剧是借助于无线电技术传播的、由多种声音因素组合的、专门诉诸于人们听觉的一种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广播剧是在1946年年底延吉新华广播电台。剧目名称叫《黎明前的黑暗》,由顾秀林根据发表在《吉林日报》上的一个生动的拥军小故事编写的。该剧的内容是表现一个游击区的农民,把一个受了伤的八路军,安置在他家的地窖里养伤,为了保护这个八路军,他受到敌人的种种迫害,以至牺牲,终于保住  相似文献   

17.
广播剧是最受听众欢迎的广播品种之一,然而经过了六十年代初、中期和八十年代初、中期两次高潮之后,广播剧的生产走进了低谷,许多电台广播剧的生产出现了减产甚至停产。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关心和重视广播剧,广播剧也获得了参加国家级评奖的权利,但广播剧的生产并没有得到如期的恢复,广播剧仍然困顿在低谷中而不能走向人们所希望的高潮,这是为什么?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子。广播剧剧本来源的枯竭,是广播剧困顿的致命原因。广播剧生产的本子来源有三:一是作家、剧作家创作,二是编辑改编,三是编辑自己创作。先说一,广播剧由…  相似文献   

18.
自2004年以来,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吉林市台)的广播剧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在全国兄弟台中率先创造出广播剧生产的小气候,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生产、播出的54部300多集广播剧,已经成为全台五个频率节目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听众茶余饭后的欣赏娱乐内容。  相似文献   

19.
我与广播剧     
江涛 《河北广播》2004,(3):30-31
我1979年到艺部作学编辑的时候,恰逢领导人向我们提出制做广播剧的要求,那时“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我们河北台的广播剧制做仍是一片空白。有的同志说,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没有演员,没有剧本,没有音乐资料,没有音响资料,广播剧怎么做?按说这是一段老老实  相似文献   

20.
在西德,广播剧是比较发达的。从播出量来看,小一点的电台一年播出100个左右,大台播出200个左右。其中1/3是各台自己制作的新作品,1/3是兄弟台的节目,1/3是重播旧节目。从自己制作的广播剧来看,约为90%是创作的,只有10%左右是根据小说、戏剧改编的。这说明西德已经把广播剧作为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来对待,同时也说明了广播剧创作力量的雄厚。在全世界,广播剧能有90%是创作的国家,目前恐怕只有西德一个。英、法等国有将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