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蓝 《辽宁教育》2008,(1):18-19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人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新朋友。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温暖感与荣誉感啊。那么。他们为什么没能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获得集体归属感呢?一般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孤僻、冷漠、要强、偏执,因此难以得到集体的认同,教师一般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所谓学生的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看成学校集体的成员并对学校产生一种寄托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后都希望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关心与爱护。学生正是有这种内心需求,  相似文献   

3.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从对师长的依赖慢慢走向独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需求.集体生活给初中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合作,寻找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有助于初中生感受到归属感,找到个人成长的力量之源.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借助集体和他人的帮助,可以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为未来的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过集体生活是初中生的情感需要,也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杨秀君 《现代教学》2014,(6X):74-75
<正>归属感与人际交往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话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形成归属感;强烈的归属感有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在许多时候,归属感比人际交往技能更加重要。当我们对一个集体有归属感时,即便我们在集体中受到了委屈也不会吵着闹着要离开;相反,如果我们对一个集体没有归属感时,即便我们有很好的交往技能也感觉不到交往的快乐。在本案例中,不仅仅是该女生的人际交往出了问题,更为重要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关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关系和态度的认识和情感表现。有强烈集体意识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前许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这一短时效益,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集体意识培养教育则显得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6.
正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集体归属感一旦形成,将会使个体产生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自身的内部驱动力而形成自我激励。为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位置,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以促其发展,这一用心,是否能心想事成呢?其间会有哪些心理学反应呢?可满足自尊归属的需求,提高  相似文献   

7.
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集体主义包括个人对集体的认识、情感、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其核心是集体意识。所谓集体意识,是指在一定的集体中,关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关系和态度的认识和情感表现,它决定着人在集体中的行为方式。有强烈集体意识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作为一个集体,只有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各项工作才能搞上去。  相似文献   

8.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一个新的集体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每个同学都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希望自己所在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团结的集体。对新建班级而言,由于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彼此间不了解,许多同学都会有一种孤独无助感。因此班级组建之初,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中职生由于前期教育中的失败而在情感需要、集体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缺失。针对中职生这些需要,应当为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多样的弥补性措施,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渴求,在此过程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质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又是一个新学年的开始,不知又有多少新的班级重新组成,又有多少新的同志走上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尽快地融入新的集体,在新集体中准确地定位,找到班级归属感呢?我几年来保留着这样六招,屡试不爽,让我找到了不少做班主任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让学生在一个认同的、有归属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究,以便找到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困惑。环境、成长、规范、关系和情感因素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程度较大,是组成学校归属感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家庭背景、经历等会影响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强度。一般来讲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比男生的要强。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团活动都会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因此,学校要开展一些针对性活动,教师要多关怀和帮助学生,多利用网络途径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从而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12.
一、要让学生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养成质疑的习惯 读书应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我鼓励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找到答案。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集体解决。及时表扬那些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的学生。学生们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经过这样训练,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活动背景 小学与初中在生活节奏、学习难度、思维方式及同学相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新升入初一的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为此,本节课针对入学半年左右的学生的适应问题,通过体验活动“我是一片小拼图”、艺术疗法等让学生体会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学习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建立集体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笔者就几年的观察和探索谈几点体会。1.爱学生并且尊重学生。当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时,他的反应如何呢?首先,他会产生回报的冲动,跨越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对班主任所代表的班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会为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庆幸,进而尊重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主动为集体贡献才智和力量,自觉承担一些班级工作,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其次,爱和尊重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大有帮助,而这种自尊的心理又正是他们自觉向上的一种内…  相似文献   

15.
集体荣誉关乎个人,高于个人。一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一员,还是班干部,都有职责需要完成。每个人都要做好分内的事。这样,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但在现在的班集体中,我们看到个体集体意识的缺失,集体荣誉在学生心目中变得不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16.
回归集体——浅论培养大学生集体归属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集体归属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高校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沿着大学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就业整个进程,深入探讨培养集体归属感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并从教育,感化,实践三方面提出建立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意见,以求解决大学生缺失归属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班级组建之初,呈现出的状态往往比较松散,缺乏向心力,而深处其中的部分学生也会因环境不适而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让学生快速走进班级,找到归属感,班主任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建设班级,加强集体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8.
何瑶波 《考试周刊》2010,(8):192-19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爱和归属的需要列在第三位,将这种需要描述为:“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以这种理论来解释,归属感是指人们在自己的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所属的群体产生感情,由衷地热爱它.并心甘情愿地履行它所要求的各种规范性义务,从而为所属团体贡献力量。那么学校作为学生所属的一个团体,学校归属感即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有归属感的需求.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讲求主动性地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体现了当代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突显,这就使学生自身感受到了人格上的尊重。同时小组合作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与充分交流,在这种教学摸式下,学生能大大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开拓思维,在小组合作中找到集体归属感和成就感,这就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和增强竞争力。1.当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世湖 《考试周刊》2013,(52):187-188
班主任应该提出班级奋斗目标,拓展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是集体的成员,要让学生对集体产生归属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光点,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教育;要给学生锻炼学习的机会,对其进行细心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