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湘军对晚清政府的影响朱连军19世纪60年代,在经历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大规模的农民革命风暴的沉重打击后,晚清政府在政治、军事和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深究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无不与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兴起的湘军有关。本文拟就湘...  相似文献   

2.
试析清末国内公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政府仿效西方三次发行公债。本文针对这三次公债发行的过程,结合国内情况,分析发行公债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失败的原因,总结其留下的深刻的历史教训,为当今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晚清三次改革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晚清三次重大的变革活动。由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抓不住精髓,戊戌维新又搅和了帝后权力之争,清末新政更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而玩弄骗局,三次改革均以流产告终,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错失良机,清政府最终在改革中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以后,清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其直接原因是这一时期清政府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革。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推行了三次变革,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变革首尾相衔,代表了晚清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三个不同阶段。笔者认为戊戌变法受洋务运动的影响甚大,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晚清政府海权意识的演变是中西方海洋观念碰撞的直接产物。但是,为什么晚清海权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指导中国海防走出失败的阴影呢?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晚清政府变局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耗散选择,制约并阻碍了晚清海权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丁戊奇荒"期间,晚清政府和西方传教士都投入了救灾工作,但是晚清朝廷对于是否允许西方传教士参与救灾的问题上政策模糊,地方官员则依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对待传教士救灾活动的态度,导致在整个"丁戊奇荒"期间双方虽有合作却并不顺利。灾荒中晚清政府与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代中西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驻外使领馆制度的建立,是清政府开启近代外交的重要标志。在这些驻外使领馆中工作的晚清外交官们,成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抗争的先锋官。他们在国困民艰的时局中,履行职责,勉力维护国家尊严。五邑籍驻外使领官员在晚清民初的外交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1866年,清政府派遣斌椿使团赴欧洲游历考察,是晚清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自马嘎尔尼使华以来,中西之间一直围绕遣使问题展开争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确立了外交代表常驻北京的制度,同时也不断要求清政府能够遣使西方。其中,赫德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在清政府内部为是否遣使犹豫不决之际,赫德的休假回国,为清政府的遣使尝试提供了一个契机。最终,清政府选派斌椿带领三名同文馆学生,随同赫德前往欧洲观光并做考察报告。斌椿使团虽然不是清政府正式的外交代表,但其作为清政府向西方遣使的首次尝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府为加强舆论控制稳固统治而出台了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按这些律条的制定可将晚清的新闻出版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政府企图通过立法的手段来行专制的目的,其对新闻出版的监控反呈现出某种更为严密强化的趋势,但在近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冲击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斗争的影响下,清朝的新闻出版立法又表现出某些貌似开明的法制近代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西方列强的入侵,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为了驾驭时局,维护封建统治,慈禧对朝局强力掌握,并进行了晚清改革,无奈改革进入困境,她自己也陷入了政治孤立.本文对慈禧的多面角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新政”及“立宪”。晚清的三次“自救”,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战略步步深入、中外反动势力加紧勾结;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清王朝统治逐渐削弱;中国资本主义和新思想由产生到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晚清三次“自救”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晚清对留英归国学生的奖励和任用,是清政府留学录用政策的一个缩影。晚清归国的官费留英生,甲午战前以同文馆留英生和船政留英生为主,清政府对他们的奖励办法是直接授奖,并给予官职或军职,基本上都得到了任用,体现了清政府在与外洋交涉以及在兴办海军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掌握西方专门知识人才的重视与依赖。20世纪初,随着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多,清政府改变直接任用的办法,以考试的方法授予留学生出身或官职;对早年留学归国且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留学生则直接赐予功名,以视优奖,从而表明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留学符合了社会的需求,得到了清政府的提倡;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留学成为社会培养精英阶层的途径之一,逐渐为社会接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虽然有强大的行政官僚体制,却没有独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具体事务的管理。在近代西方打开中国大门,在经过了百日维新、清政府立宪的行政体制的萌芽阶段,为此后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踏实了路线,加之经验与实践的总结,对行政理论的升华带来了无尽的影响,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通过百日维新及清政府立宪,简要分析西方的法律文化思想对我国晚清时期行政体制思想的变迁的影响,以及对未来行政思想的进步所提供的理论财富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金叠千是晚清政府派驻伦敦代购舰只的代理人,他在职期间为清政府购买了数十艘炮舰,为清政府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炮舰技术,在一定程度成提高了晚清海军的实力.但其过分夸大了这些炮舰的能力,再加上清政府的盲从,花费大量白银购买了一些战斗力并不很强的炮舰。同时,赫德通过金登干的购船活动妄图控制中国的海军大权,其侵略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金晶 《巢湖学院学报》2011,(4):96-98,130
晚清华侨政策的转变反映了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及所持立场的变化,而这一转变离不开洋务派的促进作用。在转变过程中,晚清的华侨政策历经三次阶段性突破,护侨的价值取向也由政治因素转向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南海诸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晚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南海诸岛  相似文献   

18.
英国是清政府最先派驻使领的国家,晚清驻英使领深切体会到西方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对其进行介绍传播和实践,而这一过程也正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晓秋的《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它叙述的是120余年前清政府派出12位官员到世界各国考察的一段历史。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表现得十分脆弱和茫然,有了加强国力的愿望,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派出了12位学有专长的中级官员,利用两年时间奔赴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分别访问了日本、法国和美国等20多个国家。这些游历对所到之国的地理风貌、政治制度和教育状况等进行深入调查,并为政府撰写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但是他们的考察成果并未得到清政府应有的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