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福会>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谭恩美站在美国文化主流的位置上,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作者在<喜福会>中罗列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向西方读者充分展现了"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他者"化的儒家思想,"他者"化的宗教信仰,"他者...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如今,互联网、多媒体已经发展成熟,"多元化"成为最大的文化特色。中国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中国人应持有怎样的文化观念,是关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他能革故鼎新,破立共存;对西方文化,他能实事求是,兼收众长。孙中山一直理性地对待中外文化,积极探索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忠恕"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重要理论之一,一直引导国人在日常行为、社会生活及国际交往等方面保持自己的道德特点,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独特魅力。"忠恕"思想体现三方面的软实力价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意义;以关注民生增强国家凝聚力;从己与他的关系分析中提高全球素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粱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文化观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康有为的文化观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过渡文化形态,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河。康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吸纳外国优秀文化的先行者,他在向西方寻找文化真理时并未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构建的中外兼容的文化思想体系,犹如流淌的河、博大的海。通过解读他的文章理论、书法理论和绘画理论,可以小见大,在文化学上有"以蠡测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针对当下"国学"依旧火热的现状,11月3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阐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当日,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虽已81岁高龄,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8.
徐梓 《中国教师》2008,(9):13-13
<正>《中国教师》创刊5周年之日,也是我为她的"教海钩沉"写作届满1年之时。我与《中国教师》的结缘,是因为主编劳凯声教授盛情邀约我为"教海钩沉"专栏撰稿。当时他叮咛最殷的是,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向广大教师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教育的知识,以提升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早在八十年代,贾平凹在他的"商州系列"作品中已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寄寓.在<秦腔>中,作家一如既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宏观性地观照,最明显的就是儒家的耕读文化,巫道文化和民间文化等,从作家对这些文化的关注,可见作家对这些传统文化慢慢消解的无限忧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严复的思想是这么一个过程的:严复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丢弃,中期偏向保守,晚期回归到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严复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严复在引进西学前期,主要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他认为能与西学相对应的内容,为西学作注、作解。而辛亥革命后,他主要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去对照西方的文化观。只是,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一直都本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以精华为本才是严复真正提倡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其实在中国,只要赋予他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为了能够使中国的艺术设计健康积极的发展下去,该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吸收浩如烟海的文化元素,从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本文从当代艺术设计现状总结"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个矛盾,然后再从传统文化元素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这一矛盾,得出传统文化元素对解决这一矛盾的优势,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始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保持警惕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他看到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负面影响,但他对西方文化优秀的一面逐渐重视并有意与中国传统文化作比。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不断变化的,他把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仍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下层士兵、市民和知识分子身上。在此基础上,他寄希望于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国民独立人格建设和民族文化自强两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塑造的白嘉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学为好人"是他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仁义"是他做人的核心,他的胸怀像白鹿原一样宽广,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繁密,过"洋节"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场面相对冷淡,大有"洋节"要取代传统节日的趋势.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的根本原因.加强节日文化宣传、革新传统节俗、以开放的心态吸纳"洋节"的积极因素是促进中国传统节日兴盛的有效途径;不固化,不他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小康""、和谐"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明荣知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萧承慎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他在战乱时期对师资文化进行的研究中,揭示了中国传统师资文化的历史特点,对"师道"做了关于教师的"为师之道"、国家和社会的"尊师之道"以及学生的"求师之道"的区分。中国的"师道"赋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价值追求,其本身是一种信仰力量,具有道德约束力。中国和西方的师资文化差异,植根于双方的教育文化之中,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当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汲取滋养。  相似文献   

17.
追求邻里和谐历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性境域下传统伦理道德的式微与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盛行,他人成为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列维纳斯在汲取现象学中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他者与自我非同一的绝对他性,从而将他者作为主体自由的基础与目的,建构起"责任先于自由"、"我为他者负责"的责任主体观。从他者视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代建构和谐社会、尤其是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纾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是在中西文化融合与近代中国出现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着重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儒学界不切时务的不良风气、传统小说的"旧式模式"与传统史学的"正史观"、"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观以及男尊女卑的伦理观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林纾虽主张用"西"学改造"中"学,但他反对解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强音,教师则是中国梦的倾听者、诠释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他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反思精神和文化自觉,从而彰显新时期的中国精神;他也有海德格尔般文化自警的自我反思态度,直面过往的是非对错,确认当下的存在;他有文化自信的气象,在开辟中国道路的征程中求索。  相似文献   

20.
顾颉刚无疑是以五四反传统的精神构筑他的"疑古"理论的。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才能借助西方的近现代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