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述陕北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年来,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许多文人...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学借百年校庆的机会,邀请海峡两岸的学者,以“全球化与黄土文明”为主题举行学术论坛,是很有意义的。我想围绕这个主题,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请教。一、黄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历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所谓黄土文明,应该是指孕育、诞生和生长于我国黄土高原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文化形态。中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区,东西千余千米,南北约700千米,全部面积约40万平…  相似文献   

3.
正陕北文化是由居住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它也是受北部草原文化、东部三晋文化、南部秦文化、西部河套文化包围并受其深刻影响而形成的文化。这些年来,陕北文化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陕北文化博大丰富,其中属于怡乐性情的精神文化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剪纸等特色鲜明,闻名遐迩,影响广  相似文献   

4.
陕南地处荒僻 ,在明中期以前系未开发地带 ,山高林密 ,地广人稀。明末清初 ,由于战乱 ,流民开始进入秦巴山区 ;乾隆年间 ,川楚歉收 ,大批贫民更是络绎不绝涌入陕南 ,栖谷依岩 ,开荒度日 ,繁衍定居 ,使陕南人口剧增 ,从康熙年间的 497114人增为嘉庆二十五年的 3 5 0 83 5 6人。各地人口 ,交错杂居 ,给传统的陕南婚俗造成巨大冲击 ,形成独特的区域婚俗现象 ,本文试对此加以分析。清代陕南婚俗区包括汉中府、兴安府 (今安康市 )和商州。相同的自然、历史条件 ,使这三地的婚俗并无明显差异。在大规模移民的影响下 ,陕南婚俗主要呈现出礼制婚俗与…  相似文献   

5.
羊在陕北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陕北羊文化可以说是陕北民俗文化中的奇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陕北文化重要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涵.从民俗学的视角,对植根于陕北人农副业生产、饮食习俗、民间祭祀、人际交往和陕北民歌中的羊文化的表现与内涵进行考察和阐释,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陕北人的"羊情结",以及把握与羊文化相关的非遗保护向度.  相似文献   

6.
陕北历史文化──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袁占钊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陕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陕北,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在5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以前,曾长期是海洋的领地,4...  相似文献   

7.
小议陕南西部山歌●傅杰陕南西部宁略勉三县,毗邻川甘,地处川陕甘交通要道。古褒斜道、金牛道横贯南北,历史上“湖广填陕西”、“四川填陕西”等人口大迁移,此处都是必经之道。民风民俗很受两省影响。这一带的山歌融汇了四川、湖北的韵调,深深地带上了楚、蜀文化的烙...  相似文献   

8.
对于史小溪,我是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他到大理来,我们一起在洱海边的一家酒店喝酒,酒到浓处,面色微酡的他,突然间兴之所致唱起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他的嗓音是最正宗的陕北嗓音,刚烈、激昂、雄浑,粗犷中  相似文献   

9.
陕北说书     
狄马 《寻根》2009,(2):135-141
陕北说书,是一种流传在陕北地区的说唱艺术。关于这门说唱艺术的历史,没有人能说清楚。清代的《榆林府志.艺文志》里记载说“康熙九年,文fJ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这大概是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条直接资料,证明陕北说书至少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很兴盛了。但在康熙年间兴盛,不能说在康熙年间才出现,按常理推断,至少在这以前就已经历了一个不短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了。  相似文献   

10.
秦岭,从中国陕西省南部横穿而过,恰好是世界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在我国的一个交汇处。 影片着重介绍了中国秦岭这个重要的大熊猫生存基地,人们在那里可以看到罕见的棕色大熊猫。  相似文献   

11.
近代陕北妇女再嫁习俗岳珑,秦燕婚嫁,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社会中,婚姻不仅仅意味着男女之间的关系,它与生存、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影响着各种习俗的传承。近代陕北特定的民俗氛围,对妇女再嫁见善思齐,止恶...  相似文献   

12.
陕南汉水流域,定居着一个庞大的吴氏移民家族,其后裔分布在汉阴、石泉、紫阳、镇坪、岚皋等地,遍及城乡.这一家族居住在山区的部分庄户,很多老人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湖南乡音,他们自称为“湖南吴氏”.湖南吴氏家族是怎样迁入陕南的呢?我曾在吴氏后裔居住最为集中的汉阴县堰坪乡考察一年之久,走访了数十位高龄老人,抄录了大量碑文石刻,并获得咸丰十年编修的《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一部,终于弄清了吴氏迁陕之来龙去脉.吴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由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直系后裔发展而来.吴姓人的远祖最早活动在中原地区,后来迁徙到江浙一带,受姓命氏,建立吴国.公元前473年,吴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夫差做了越国的俘虏,吴亡,其国室宗亲和黎民便以国名为姓氏.从此,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便正式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后,歌坛上一股西北风,使深藏在黄土高原的山歌、小调、信天游,唱遍全中国,这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半个世纪以前翻身道惰、南泥湾、蓝花花,随着陕北大秧歌、腰鼓就曾响彻中国,所以这股西北风是陕北民歌在中国掀起的第二次高潮。  相似文献   

14.
<正>终南山古称"南山"或"终南",在秦岭中段北麓,居神州大地之中、古都长安之南。终南山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终南山东起蓝田、西至周至,即古都长安之南。中义的终南山指陕西境内的秦岭北麓。广义的终南山即西起甘肃东至河南的秦岭。本文采用中义的终南山。北周武帝的灭法运动(574-578)可谓声势浩荡、政令严酷。经此一难,"北方寺像,扫地悉尽"(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除若干被迫入通道观外,当时的僧人或以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寻根》2011,(3):110-113
《寻根》2010年第5期刊发了马金生先生的《阴阳先生:一种消亡了的行业》一文,对于这一传统行业进行了以老北京为中心的考察,其结论"是一种消亡了的行业",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陕北与北京不同,故而笔者对阴阳这一行业进行以陕北为中心的再考察。  相似文献   

16.
陕北婚姻习俗□岳珑择亲——揭开婚姻序幕择亲,在陕北也称“相亲”、“提亲”、“合亲”,是将“六礼”的“纳采”、“问名”一体举办,其中各地关注的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当地男女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互不见面,未交一语,全凭父辈作主,媒人穿针引线。陕...  相似文献   

17.
正南阳汉代画像石较之于山东、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笔者认为,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1.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刻画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南阳汉画像石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例如,对于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图书馆的《因心造境》画展上,8名画家宣布成立“上海当代中国画意象派”,引起了画坛的争议;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大力扶持的“漓江画派”作品展,场面壮观。此前,还有黄土画派、新金陵画派、冰雪画派、中国写实画派等,均于刚刚过去的2007年举办了相关大型活动,呈现其画派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9.
大西北荒瘠的黄土高原自古是无人描绘的。黄土是介于土沙之间的质地,松散而富有粘性,经历风雨冲刷,沟壑纵横成为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历代画家包括关中范宽在内,都对土质松软的黄土高原不屑一顾,因而在传统技法中也没有此类的画法。而“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先生最擅长表现的,却正是三秦人民赖以生存、劳作生息的黄土大地。  相似文献   

20.
陕北某县公安局的老李和小张外出几百里,押解诈骗嫌疑犯于太归案。一路不顺:于太遇到债主险些挨揍,搭乘的长途车出了毛病,公路被塌方砸断,拮据的差旅费被偷,张公安恼羞成病,没钱交旅店的食宿费,简直背透了。但对李公安有意思的老板娘愿意赊账;一路坎坷使3人走成了一条心。于太得知母病危逃跑,看到李公安伤了腿又乖乖就范。黄土高坡,于太和张雷轮流背着李公安跋涉着……没有高级宾馆、旖旎风光、靓男俊女,有的只是黄土面儿噎人的景观,寒伧但还温暖的鸡毛小店,绝不漂亮的糙老爷们儿。如果没有那位风韵犹存的老板娘的出现,就成了一部毫无色相可言的“秃子戏”。然而当它把人心和人心的关系写透了,就好看,强胜许多花拳绣腿之作。这部片子再次证明了题材没有贵贱,人的心灵是个富矿。处在影片前景的3个男人——两个公安,一个犯人,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关系。公安与犯人类似猫和老鼠,不能一条心是自然的。表面顺从的于太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儿,为逃跑预留退路。而李、张也互相看不上,李看不上张对于太其实也是对一切人的那股张狂;张看不上李对一切人当然也包括对于太的那股和事佬的窝囊。李饱经沧桑;张年轻气盛,但年龄只是矛盾的部分原因。按说李是多年的老公安,张是刚调到县局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