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宁 《初中生》2009,(7):14-15
苏轼,北宋大文豪,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在散文、诗、词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造诣非凡。他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幽默风趣,有关他的许多趣闻逸事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其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相似文献   

3.
想想苏东坡     
杨岷 《老年教育》2007,(2):20-20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正如陶渊明对晚年苏轼的影响一样。我在不如意时,常会想起东坡先生——不是想他的成就与造诣,而是想他经受的磨难和他在磨难中的言行。这样想了,自已的一颗愤懑不平的心便能慢慢回复原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以人名菜,不算新鲜,但如“东坡肉”这般名动天下的,却极其少见。 元丰三年,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冈,当地猪多肉贱,东坡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相似文献   

5.
苏轼创作集评 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集·自评文》)  相似文献   

6.
7.
记得少年时看过一则苏东坡的轶事: 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  相似文献   

8.
苏轼笔法春秋、诗书人生,他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是那一份宁静淡泊的性情,那一腔飞越时空的才气,那一种超凡旷达的境界,那一身刚正挺拔的傲骨,这些都留给后世乃至世界无穷无尽最美丽的追忆和怀念。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让道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  相似文献   

10.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10):46-48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岁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用笔跌宕有致,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他的诗文、书、画名垂后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东坡志林》卷四亭堂门下有《雪堂问潘邻老》一篇,与《苏轼文集》中的《雪堂记》内容一致,按照古人的命题惯例,即可知《雪堂问潘邻老》与《雪堂记》乃同文异名。  相似文献   

1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天才艺术家,苏轼在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内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而自成一家,引领一代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14.
都说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闻名:语言美、意境美、思想也美。前二者倒容易体会:清风明月,泛舟赤壁,挚友二三,饮酒赋诗,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令人神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一生不卑不亢,在渐进与保守、变革与守缺、主流与一己的选择中,他波澜不惊,以一贯的执安身立命,其政治品质和自由精神使他的人生具有了深厚的道德力量和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的大文豪,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融合了儒、道、佛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性格正直、乐观豁达而超然。一生际遇坎坷却始终毅力不倒,无论身居何处,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在留给后人近三千首词中,总体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一首首诗词,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广阔的苍穹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韩光明 《中国教师》2012,(22):59-61
<正>儿子在一次语文测验中,得了76分。全班62名学生,儿子排名第50。我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孩子还从来没有考这么差过啊!"老师说我没弄清作文题目要求,跑题了。没考好。"儿子一脸的委屈。我拿过儿子递上的卷子,认真地看了起来。十一、习作(30分)请认真阅读《三个和尚》,利用好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写一个《三个和尚》故事续编。传说,从前有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宇。他勤  相似文献   

18.
19.
《今日教育》2011,(12):52-52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的大文豪,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融合了儒、道、佛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性格正直、乐观豁达而超然。一生际遇坎坷却始终毅力不倒,无论身居何处,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在留给后人近三千首词中,总体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一首首诗词,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广阔的苍穹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