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渗透,在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信息网络。从陈宝成事件来看,主流网站在区域舆情的舆论引导方面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七年六月,上海电视台的改革跃上了新的台阶。一向‘敢为天下先’的上海电视台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社会多视角的杂志型电视新闻专栏节目——《新闻透视》。第一期《新闻透视》的收视率即名列上海电视台所有专栏节目的榜首。  相似文献   

3.
从“徐宝宝事件”看新闻跨媒体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厚美 《视听界》2010,(1):95-96
轰动一时的“徐宝宝事件”随着南京市儿童医院12人受处分,赔偿患者家属51万元而终于尘埃落定。社会事件的发生并不必然演化为新闻事件。对于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而言,“徐宝宝事件”只是其中之一。但这起事件最终被演化为新闻事件,并且突破了传统的传播路径,在传统和网络新媒体之间进行了跨媒体传播,且这种跨界传播行为并不是单纯的单向线性传播,而是跨媒介的互动式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从服务性新闻的定义着手,分析了服务性新闻日益繁荣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笔者力图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在分析服务性新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做好服务性新闻的意见,以求服务性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卢毅刚 《今传媒》2016,(9):14-16
面对大数据的冲击,互联网新闻信息的传递与传统媒体相比,无论是信息源、传播主体、组织结构还是呈现方式都有着巨大区别,出现了“数据新闻”[1]这是大数据时代与新闻业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将从新闻信息传播机制、新闻基本要素以及新闻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取舍三方面对于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理性的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从“公共新闻”的提出看新闻传播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新闻”是1990年前后在美国提出、在近十多年中引发很多争议,并且也激发美国新闻界作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的新理论。“公共新闻之父”纽约大学杰伊·罗森这样讲述“公共新闻”:“新闻记者不应该仅是报道新闻,他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  相似文献   

7.
郑文强 《新闻传播》2013,(2):196-197
"走转改"活动在全国各大媒体落地开花,是新闻媒体领域的大事,本文以《海口晚报》经济新闻部近段时间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情况,探讨经济新闻的民生化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从理论的角度对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及其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闻娱乐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潘元金 《东南传播》2010,(10):69-71
在影像数码化、纸质媒介的市场萎缩以及传播媒介网络化的大传播环境下,传统新闻摄影的发展面临困境。"JETS"模式是新闻摄影适应媒介融合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该模式在为新闻摄影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的同时,也将在新闻摄影传播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引起一系列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高菲 《新闻战线》2022,(12):71-73
“云象北迁”事件过去将近两年了,但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其的讨论和研究仍在继续。网民、自媒体和国际媒体的关注度是体现新闻事件国际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对外传播活动目前存在过分倚重“国家队”,对民间传播重视不够;主题鲜明,但真实感偏弱;严肃有余,趣味不足;孤立报道多,追踪报道少等误区,将来要扬长避短,实现从“要国际传播”到“国际要传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媒体对新闻的衡量和取舍受到了新闻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不同国家媒体的新闻价值有着不同特点。本文通过对新华社与美联社评选的年度十大国际新闻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中美两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的新闻价值观的特点,深化了对两国媒体传播体系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柳林 《新闻世界》2009,(1):56-57
在当今的传媒界,娱乐似乎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可以拿来毫无原则地娱乐,这对于社会大众的感知方式乃至精神价值判断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新闻娱乐化的不同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以更加全面地阐释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3.
胡琦 《视听纵横》2003,(4):66-67
《新闻时间》是浙江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今年初推出的一档整点新闻节目。开播不到半年,《新闻时间》紧扣社会的脉搏,频频出击,快速准确地捕捉新闻事件,即时有力地报道新闻事实,在听众心目中迅速形成了一个视角独特、反应迅捷、公信度高、影响力强的形象,不论是节目形式、节目质量都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探究其中的道理,《新闻时间》“动感广播”的定位与广播新闻传播规律的吻合,正是这档节目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提起经济新闻,地市党报能够做得既叫好又叫座的并不太多。但经济新闻果真只能同枯燥乏味相伴吗?非也。只要媒体改变态度和僵化的教条,放低身架,真正遵循读者本位原则,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比如“草根化”传播方式,就不失为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亲和力的一个办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新闻表达分化出一种新的"词化"传播取向。本文旨在描述新闻"词化"传播的六种类型,并从社会背景和词语属性两个角度考辨其内外成因,阐析新闻"词化"传播的效果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色新闻"曾经是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风格和方式,这种模式对于当下新闻报道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文采用纵向历史梳理与横向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按照"黄色新闻"诞生、高潮、衰落的进程,逐步分析其体现的彼时报刊媒介的经济偏向、政治偏向和文化偏向。  相似文献   

17.
周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14-215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人对新闻的提取、撰写和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对新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有严格的要求.感知美、创造美是新闻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其所突出的人物身上本就具有一种美.笔者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的角度出发略论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8.
张蓓 《今传媒》2011,(11):1-2
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之一,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最有价值的优质媒体平台和播出机构,自1993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举办第一届金话筒评奖以来,至今已有30多人次播音员主持人获得"金话筒奖"。2010年11月,在此届"金话筒奖"评选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共有3人获此殊荣,其中,施琰以《文化主题之夜—我从少先队走来》获电视主持作品"金话筒奖"。本期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优秀节目主持人,2010年"金话筒"的获得者——施琰。施琰,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甘肃兰州人,艺术硕士,曾先后供职于甘肃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上海广播电视台。2006年在主持《新闻报道》期间,荣获上海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二等奖;2009年主持《密码情书》栏目,获得上海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同年,她揽获上海传媒人播音主持一等奖;2010年10月获得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2011年其主持的《市委书记俞正声专访》报道荣获上海广播电视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什么?”作为多年来学界争论的话题,曾经在一定时间里被指责为只关注概念,缺乏学术研究品质。然而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用性和功利性占据新闻学研究主流的今天,一些基本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本文试通过对杨保军先生“新闻形态论”的梳理,提出自己的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也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笔者有幸连续两年参加了2002、2003年度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会,学习观摩了众多获奖佳作,并聆听了众多领导和专家对获奖作品的分析评价,对照自己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有许多新闻事件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缺乏"新闻敏感"这双"慧眼"而错失了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