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价值主体维度看,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因素有: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缺乏人性是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应采用优化思想促使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层面上找到人性与科学的不同结合点,力保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弘扬教育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注重学生智能结构的整体发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本文从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观点入手,分析了马斯洛的动机论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马斯洛的人性观、需要观、价值观、自我实现观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是本世纪风靡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它充分肯定人性的自然因素,以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本质特征。“自我实现论”在发掘人的积极本性,激励人们进取向上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份强调人性的自然性而忽视了人性的社会性,二是过份强调个人自我实现而没有处理好自我实现与社会整体实现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事实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统一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发展。进入工业文明后, 人类在机械发展观的指导下, 只关注了自身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活动制约, 最终造成事实与价值的冲突,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这种机械发展观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是人们割裂了暂时性和长远性、需要的正当性和非正当性、动机与效果、正价值与负价值以及手段与目的等一系列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而造成的。生态严重失衡造成的恶果使人类认识到,只有使事实与价值重新统一协调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一、美术课彰显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目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被严重忽视,结果导致重模仿轻创造、重功利轻价值、重实用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误区,美术教育中人文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价值论特别重视世俗价值,但并非就是庸俗价值论。他的审美价值观从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探究审美价值的生态根源,并指出价值作为事实所具有的客观性,进而从自然-宇宙和人性及其活动的生成性阐释审美价值的本质,还从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的生态内涵出发,在重视审美的世俗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其对于人性生成的终极价值,并进而提出了价值创造的生态尺度。杜威的美学提出了一种人本性与生态性高度统一的审美价值论,表现出对人性生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
东亚价值观具有特殊的自我—群体结构,由一系列价值观将自我和群体统一起来,缓解了自我和群体之间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东亚价值观并非完全忽视自我价值,只是要求把自我价值放在群体中来定位。东亚价值观的群体本位不是简单的以群体利益为归宿,其确切含义是从群体角度理解价值。在东亚社会中,人情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重要纽带,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东亚价值观的人情观念是把自我观念和群体观念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9.
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区别源于事实认识和价值的区别。事实认识要求科学精神。价值认识要求人精神。科学精神体现的是工具理性,而人精神体现的是价值理性。科学精神和人精神之间并不是直接对立的,坚持科学精神和贯彻人精神可以统一起来。融合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关键是重新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晓臻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16-19,34
通常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境界,即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三个境界相互依存、层层推进、不断升华,构成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有机整体。对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传统认识忽视了它的历史境界,即人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作为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所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反映了其青年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成为在中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起到唤醒、鼓舞民众追求人生最高价值,积极改造社会的作用,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虽其学说尚缺乏科学性与完整性,仍显示出辩证法思想的光芒和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萌芽。美国人本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健康人、人性的积极方面,其“自我实现”学说对人的心理需要与生理需要相互关系的理解,对人类潜能发挥的心理规律研究等无疑是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毛泽东与马斯洛各自的“自我实现”理论既具有相同、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创造观的现代转型与创造性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当今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着“物性化”的创造观,即将创造性仅仅视为个体能产生外在成果的“人力”,忽视了其“人性”的一面。新世纪的社会特征既要求人有创造外在成果的“人力”,更要求人具有体现人性本质的创新的精神品性,因而新世纪教育必须树立“人性”与“人力”统一协调的全面的创造观。教育必须实现以知、情、意相整合为基本特征的创造性教学。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马克思提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马斯洛的人性论是以“似本能”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马克思-马斯洛的人性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社会属性,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人性差异,激发其潜能与主观能动性,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4.
劳模就是劳动者的模范和样板,体现的是劳动者的追求。劳动者是人,时代在变化,社会经济在发展,人的价值观和追求也是一直在变化的。但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人性或者说人的需要本质上是不变的。马斯洛认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那么,我们已经明显感受到的劳模评价标准的变化是一种什么变化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同时又轻视个体价值;承认自然人性,又要灭绝人欲;看到人情的合理性,又要人舍弃私利。这种人格观念的特点在于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融合,而忽视了个人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是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一个人性化的全面发展过程,在如今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功利性,忽视个体人性价值的发展与实现,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探讨问题,目的是为了发挥个体的人性价值的作用,从而能够实现教育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认识多处于一种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具体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归属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归属于人文主义,科学教育归属于科学主义,则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二是教育价值取舍上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取个人本位价值观,科学教育取社会本位价值观。则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三是教育手段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的手段是人文知识,科学教育的手段是自然科学。那么在“人文不是科学,科学不是人文”的对立下,人文教育与科…  相似文献   

18.
格里高尔为何会异化为非人?其原因如下:一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技与工业迅猛发展,降低了人的价值,社会的商业化和金钱万能的世风,淹没了正常的人性……物,变成了同人对立的力量,形成了物操纵人、奴役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实际上变成了  相似文献   

19.
李晶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32-134
《围城》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其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和对“人”生存状态与前途的深刻思考,都在不同程度上闪耀着现代主义的光芒,然而这个“人”仍是个小写的“人”。作者没有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对女性世界给予同样的关注,传统的男权价值观仍被当作评判女性的标尺,对女性生命欲求的忽视、主体能动性的压制,与“追求人性自由、叩问人生命价值”的现代主义观念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20.
《宗教大法官》与“四福音书”中的互文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隐喻功能书写的人性问题。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专制、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述人性的三个维度。信仰与理性的对立点是人性的物质欲望,自由与专制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权利,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的对立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宗教大法官》在“复调”的表层下,隐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需要依靠信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