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抠门儿”,《汉语大词典》释为“方言,吝啬”,《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方)吝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济南】吝啬”。“抠门儿”为什么会有“吝啬”的意思呢?这要从“抠门儿”的“门儿”谈起。  相似文献   

2.
“暴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户。突然发作:山洪-。“爆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火山-。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服装衣着的名词来表示某一特定事物,如用“裙衩”指代女子;“纨绔”指代富豪家吃喝玩乐的子弟;“勒紧裤带”过日子意味着节衣缩食;“囊中羞涩”暗指贫穷等等。类似的用法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曾说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做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说的是前朝的事,但这种现象现在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5.
成语“扶老携幼”,常见的成语词典只讲了它的常用义:而忽略了它的特定含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释为:“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汉语成语词典》的释文与上文几乎全同。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指众多的人出动,甚至连难以行动的老人和小孩也出来了。这一含义又可分两点说:其一,用于描写欢迎、送行、聚集等群众性的场面。如:  相似文献   

6.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7.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8.
“骁勇”与“翘勇”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词。“翘勇”《汉语大词典》未收,而“骁勇”则释为“犹勇猛”,欠精确。由于两者词形和读音都相近,易使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词,但事实并非如此。考察佛典与中土文献用例发现,“骁勇”本就体格勇力而言,当释为“健勇”;“翘勇”主要出现于佛典,就内心意志而言,当释为“坚勇”。此外,中土文献中“翘勇”意义与佛典有别,是“骁勇”的通假;佛典中“骁勇”有时也就心志而言,是“翘勇”的通假。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基本功?《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对《中古汉语读本·宗定伯卖鬼》一处注释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汉语读本》将《宗定伯卖鬼》中的“大亟”释为“很累”,笔者认为不妥,同时有必要对“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担也”进行重新解读,文章试图从生活事实(生活常识)、文学事实(艺术真实)、语言事实(文字材料)等方面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力争还这则小说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借代,是利用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的一种修辞办法。尽管甲事物与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就可以借代。其具体形式有: (一)用特征、标记代本体,或者说用衣着、服饰来代人。例如: 1.况田猎,虞人之所事也,君问诸皮冠。(《中山狼传》) 此句中的“皮冠”借代“打猎的人们”,“皮冠”为古时“田猎之冠”,是打猎的人们戴的皮帽子。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此句中的“纨绔”借代那些“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绔”是古代富贵人家子弟常穿的细绢制成的裤,故以物代人。 3.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房。(高适《塞下  相似文献   

12.
陈丽君 《语文知识》2006,(11):32-32
“觊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为“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王力《古汉语词典》释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所引例子为:“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群凶觊觎,分裂诸夏,率土之民,朕无获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可见,“觊觎”是一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13.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4.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刊登了陈菊飞老师的《(台阶)教学片段》,文中他力图矫正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注重“语句教学”,应该说,这是深合读书和语文教育之道的。朱熹主张读书“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子语类》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金圣叹也主张“细细读之”.直言“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金圣叹文集》第262页,巴蜀书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6.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高三册课本将《五蠹》中的“股无股”的“肱”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此外,还有《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12期《课文质疑五则》和同刊1996年12期《<五蠹>注释指瑕》等文  相似文献   

17.
朱疆 《中文自学指导》2001,(2):47-48,45
“合”是现代汉语常用字之一。《现代汉语词典》释它的几个主要义项为:①闭。合拢;②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③全;④符合;⑤折合,共计。《说文解字》释为:“合,合口也。从jie从口。”然而,考察“合”的古文字发展,其与“分”相对的一般抽象意义应属后起。  相似文献   

18.
吕秋艳 《语文知识》2006,(12):25-2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明目张胆”释为“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明显含贬义;《辞海》将其释为“谓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则又明显含褒义。可见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任受”等六则词条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认为“任受”的书证应选用更早的例句;“信马由缰”一词缺乏构词理据,当据“信马游缰”的用例予以改正;“正寝”一词不可说“即路寝”;“渤海”的义项当据《山海经》等典籍增补;“震憾”当删,而补“震撼”;“陋巷”、“陋室”当释为“僻陋的居处”。  相似文献   

20.
〔释义〕流传:《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下来或传播开”。例1,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例2,消息很快就流传开了。留传:《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例如: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辨析〕要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差别,首先必须搞清楚“流”与“留”这两个语素的区别。“流”,像水的流动,既可以由上而下流动,又可以四处流淌。这两个意义对应到“流传”一词中,就可以看出该词的适用范围:1.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2.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传播。而“留”只有“遗留”、“留下”的意思,因此仅指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一般用在某些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