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都自觉改变教学方法,实现了由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的重大变革.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老师认识上出现偏差,课堂走入了误区,出现了一些"唯语用""浅语用"等教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教学理念难免陈旧,教学过程的把握难免偏颇.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将学习方法通过各项扎实训练传授给学生,促其将文本中获得的学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本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文章以《诚实与信任》教学为例,探讨学生在识字解词有章法、感悟人品扣字词、结合生活读文本、学写留言等教学环节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发挥学习潜能,锻造人格魅力,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3.
《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着一项职业,最后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本文对牧羊人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最后得出结论:"牧羊人不仅是个平凡的人,也是个伟大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拥有宝贵的品质,就能造就伟大的奇迹,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相似文献   

4.
叙事性文本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惯性思维影响,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和教材编者的意图相匹配,教学方法不能和文本特质相匹配。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应然追求是:从概括到具体,理解内容;从品词到析句,赏析语言;从文本到生活,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虽不长,却凝聚着作者的精心构思和描摹。无论是樟树的外形与品质,还是宋庆龄的情感与精神,抑或人们的崇敬与怀念,都是那样鲜活地表露于字里行间。基于对这一文本的深入解读,第二课时教学围绕"抓住一条线"、"认识一种树"、"走进一个人"渐次展开和深入,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勤龙 《江苏教育》2022,(83):27-29
现代诗歌文本解读尤为复杂,内涵的隐晦、意象的组合、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形式多变等原因,使得学生对现代诗歌文本的解读往往出现浅表化、割裂化、碎片化的现象。基于任务设计的视角,以现代诗歌《红烛》为分析文本展开探析,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任务设计应注意前后勾连,锁定核心意象;任务设计应强化驱动特征,挖掘文本矛盾;构建学习任务设计情境,聚焦诗歌留白;等等。  相似文献   

7.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课文,也是一篇历史故事。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巧设阅读支架,借助关键词语,借助角色表演,借助阅读思考展开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晏子的了解,还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文言作品《人琴俱亡》,讲的是东晋王子猷和兄弟王献之的故事,表达的是兄弟之情。但如果把这篇短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则不免显得肤浅而缺乏深度。教学时,可通过"知人论世",客观而准确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贺珊 《学苑教育》2021,(9):73-74
朗读就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理解不同朗读也就不同。朗读是基础,基础打好了,房子自然造得稳固,因此,朗读很重要。本文以部编版课文《荷叶圆圆》为例,从:一、示范朗读;二、创设情境;三、朗读点评;四、尊重学生这四个方面浅谈低年级孩子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0.
借物喻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表达线索、认知描述的事物、走进人物内心,从而让学生体悟感知文本的思想内涵,掌握文本的表达特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过多的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少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关注,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师恩难忘》时,教师应研读教材,用活资源;巧用方法,促进实效;把握时机,适时训练。只有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文字,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去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合作式朗读。朗读,能够拉近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合作朗读,不仅能够培养自身的朗读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能全面地、深刻地、细腻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提出了合作式朗读的方法,通过合作初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合作演读、合作创读这几部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小池塘》是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生动活泼、意境优美的散文。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小池塘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怎样让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对缺乏的一年级学生走进课文,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审美情趣上的享受呢?在上该课前,我就开始思索。  相似文献   

14.
高枫  王晓春 《海南教育》2014,(10):75-76
理想的语文课是言意兼得的语文课。所谓言意兼得,指的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两方面都学有所获。这也是精致语文所追求的好课,是精致语文审美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一,交流信息,以中心句带动全篇 身着纯白圆领短衫和纯绿筒裙的候俊杰老师款步上台,给人淡雅素净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章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关键词句,挖掘文本独抒机杼的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需要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运用矛盾分析策略解读《军神》一课:提炼矛盾,于细节处感知“剧痛”;比较矛盾,在感知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和内心变化,在明晰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中领悟“镇定”;还原矛盾,在品读“配角”和“主角”的失衡、“有声”和“无声”的失衡中把握“形象”。  相似文献   

18.
在人与人交往活动中,存在互为主体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这类互为主体的关系同样存在于语文教学中。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提出"学教同一"的概念不但切合实际而且意义重大。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学教同一"的实践时,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以"矛盾点""关键词句""文本体裁"为抓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想北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图使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进行语言的深度感知。同时,我还试图引导学生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渗透的情感、哲思等,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进行生命的深度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品读真正走进文本的内核,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让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陶冶人、塑造人、净化人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该文回忆了15岁那年叶老为"我"精心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里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形象,抒发了"我"对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追思。阅读教学要有效需坚守"三不教、一教"原则: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学生不懂但教了学生能懂的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