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涉少数民族民事法律纠纷案件中,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与国家法律之间的竞存是司法机关遭遇的关键性难题。现有的两种解决思路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处理了这一难题,而没有给予法官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这类案件,一种更为具体、可行的思路是类型化办理,即在办理该类案件时,法官需要根据案情对案件涉及的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和国家法律进行分析,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随着民族地区地方性的式微和乡土社会的变迁,类型化办案思路将让位于一元法治。  相似文献   

2.
正确对待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处理好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问题。坚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主张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   (一 )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民族风俗习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通常指的是人们在饮食、衣着、家庭、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和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因而风俗多姿多彩,丰富异常。它既是各民族心理素质内在共同性的…  相似文献   

3.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国家刑事法律,将会遇到当地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意欲使国家刑事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地发挥其定纷止争的功能,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应遵循法制统一、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刑事立法变通与"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等基本理念和原则.这对于预防和规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犯罪行为,维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越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与在其他国家的某些民族有同源关系,他们之间形成跨国民族关系。跨国民族关系对越南北部山区、西原地区和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这种跨国民族关系在日益扩大,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越南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对越南跨国民族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基于跨国民族关系的思考之上,制定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跨国民族关系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要搞清楚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首先要弄清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宗教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宗教与民族的联系,就是宗教的民族性,每一种宗教的产生,总是同某些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贝都英游牧…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还有 55个少数民族。据 199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已达到 1.08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8.98%左右。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是:民族成份众多,大散居、小聚居;语言文字种类较多,风俗习惯明显不同,宗教影响较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等等。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始终坚持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十分重视支持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国家在进行大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汉族有古老传统的年节,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喜庆欢乐的年节。有的同汉族相同,有的与汉族不同,这些年节都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民族特点。研究它,也就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文化素养,对我国民族大团结,对研究开掘我国民间文学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日益增加,基于有着不同生活学习经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并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珠三角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切实贯彻民族自治原则,如何平衡市场经济统一法制的要求与各民族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宪法权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大事。应当切实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权,加强民族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刑法变通规定的工作,使刑法规定与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新桂系的民族政策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桂系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是民族同化。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新桂系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社会、政治、化教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新桂系推行大汉族主义,强迫弱小民族同化,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给少数民族带来了许多苦难,违背了少数民族的意愿,恶化了民族关系,加剧了民族矛盾。新桂系民族政策的反动性是明显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民族在语言文字、地理条件、经济生活、衣食住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不同之处,构成了各民族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民族特点。美育也带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美育时,应注意这些民族特点和不同的民族风格。通过美育可以协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美育与德智体等诸育的关系,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诱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美育,并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的心理、生理、性格、教育程度及年龄层次和成长阶段进行系统的美育,使美育成为其它诸育的有益补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文化人类语言学家把文化分为大写C的文化和小写C的文化两种类型。大写C的文化指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人物等。小写。的文化根据澳斯沃脱(Oswalt)的说法指全体居民的生活方式(lifewayofapopulation),即风俗习惯。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就是语言教学,当…  相似文献   

14.
海关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是国家、社会和当事人对海关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海关既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对象。立法、执法实践要求海关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规范和统一,要建立起符合WTO规则要求的执法程序体系。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我国多民族的省区之一。计有苗、瑶、壮、侗、彝、回、水、京、仡佬、仫佬、毛南十一个少数民族。民族众多,各族又有不同的支系。由于它们居住环境的不同以及受外来文化影响深浅的差别,就形成了各色各样纷繁复杂的民族风俗习惯。禁忌食俗就是这些众多风俗习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广西各少数民族部分禁忌食俗的概况及其来源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广西少数民族部分禁忌食俗的概况和特点 民俗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特有历史文化的伴随物,它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文化土壤之中。民族不同,其信仰、民族意识、民族心理素质也就不同,就会有自己特有的禁忌食俗;同一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宗教信仰复杂多样,方言各异等等,也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复杂多样的禁忌食俗。因此,全面地不无遗漏地概括出广西各少数民族禁忌食俗的种类及其特点,是一件极其繁杂的工作。现仅根据笔者近年来社会调查所得和掌握的文献资料,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不吃猪肉,是我国禁猪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一贯政策,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疯狂破坏党的民族政策,疯狂破坏党的民族工作,肆意践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律斥之为“四旧”,横加摧残。在禁猪的一些民族和地区,他们强令群众养猪、吃猪肉,逼迫所谓“站错了队”的人学猪走、学猪叫,严重伤害人们的民族感情和自尊心,造成了极坏的恶果。在清算林彪、“四人帮”罪行的时候,对一些有关民族理论、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学术性的探讨,分清是非,拨乱反正,以便完整地、准确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促进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到来,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禁忌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作为民族特点的一种外在表现,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教师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英语知识,同时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本文就为什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渗透及怎样进行渗透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阅读》2005,(1):36-39
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委婉语是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委婉语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本文从委婉语的语义特征方面探讨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揭示英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委婉语反映的不同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