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对我国南传佛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和德宏,而对景谷地区的南传佛教研究较少,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点。故而,理清景谷傣族南传佛教的传播历史和发展状况对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整个中国南传佛教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具有一定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该文通过对汉文古籍和傣文古籍的分析对比,辅以一定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景谷南传佛教的传播,经文系统和所使用文字进行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方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傣—泰民族有着共同民族渊源的"亲缘民族",其中一支保持着原始宗教文化,另外一支则更多地被南传佛教文化所传播和渗透,泼水节则是"南传佛教文化圈"族群共同的传统节日。文章以景谷傣族泼水节为研究个案,从文化圈视角对中、泰、缅、老四国的"南传佛教"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这一传统节日在地域文化空间上构成了一个共享的"南传佛教文化圈",而"南传佛教文化圈"又通过族群记忆和文化认同型塑、佛寺建筑群神圣空间建造、"赕巴达"仪式信仰空间表达等形式进行呈构。  相似文献   

3.
试论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积极影响刀波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影响与其对傣族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这...  相似文献   

4.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从南传佛教伦理对傣族传统社会公德的影响入手,研究现代南传佛教伦理与傣族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南传佛教伦理与社会公德建设的衔接点和矛盾点,引导南传佛教伦理做适当的社会调整,使其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僧团,道场常年宣讲戒律,千名住众均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作为修学宗旨;从师资传承不难看出,作为高等佛教学府,教学中以戒律为主线,辅以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佛教教理,并鼓励学僧"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多年来为佛教界培养出大批"具足威仪幢相、讲求真学实行"的弘化、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型僧才。普寿寺在宗教法事活动与经典仪式的运用方面可谓是与时俱进。特别说明的是四月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汉代最初传入中国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而是存在南传和北传两大系统,其中南传系统又存在东南海上传入和西南陆路传入两条路线。两大系统在传播载体、传播者身份和传播者对佛教的态度等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导致佛教在南北两地的传播效果不同,最后形成了佛教传入中国只存在西域唯一路径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法国学者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曾提出著名的"过渡礼仪"理论,即将仪式理解为"分隔——边缘——聚合"三个递进的阶段。虽然过渡礼仪理论有着很宽的适用范围,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对过渡礼仪中各个阶段的分析却不能一概而论,方法论也需要针对不同的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佛教受戒仪式为例,运用过渡礼仪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时提出"阈限"的重要性,在不同阈限下,过渡礼仪理论三个阶段的划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通过过渡礼仪分析而得出仪式中的核心因素,也恰恰反映了仪式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性。  相似文献   

9.
傣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甚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部分地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仍然有所保留,一些地区开始渐渐转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双版纳傣语念词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初探,并以萨丕尔语言文化观为理论背景,旨在阐释西双版纳傣语念词中所反映的民族认知、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10.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它自传入该地区并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后,至今仍然兴盛不衰。长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泰国清迈省和南奔省几座佛寺的田野调查,发现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是较为多样化,同时受着孟人文化、印度文化、蒲甘文化、兰那文化以及泰国中部地区文化的影响,此外,一些佛寺里甚至还发现有汉传佛教的痕迹.这期间必然有一定的历史联系.因此,依据对泰国清迈地区部分佛寺的田野调查,对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的佛寺艺术风格和佛寺历史的情况进行一个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以平淡自然著称,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音声论是韦应物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受佛教影响颇深。韦应物认为,音声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从审美层面来看,音声论在肯定客观美感存在的同时,更推崇审美主体的自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仪式音乐为论域,选择大理周城村为田野点,以周城本主节庆仪式事项为依托,对周城本主崇拜信仰体系下的节庆仪式做实地调查,试图透过本主崇拜这样几乎全程"音声"覆盖且参与人群众多的大型信仰仪式其仪式音乐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仪式音乐来建构当地白族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这些认同体现在仪式音乐发生的文化语境、仪式音乐中的音乐人、仪式音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傣族地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是云南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要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旅游业,南传上座部佛教旅游文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策划的内容。立足于建设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大背景下,从宗教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在转型中,傣族地区佛教旅游的现状,并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汕头广澳村明心善堂功德仪式的考察,描述了仪式过程,对该仪式的音声情况,信仰、仪式行为和音声的关系等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还愿"是人们在神灵面前所许的愿望实现以后,而举行的酬神的仪式。"还愿"仪式在中原地区广泛存在,至今仍然能够经常见到。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多次到平顶山地区做实地考察,并依鲁山县西羊石村王家2008年2月10日到12日进行的"还愿"仪式为个案,对还愿仪式的场景以及音声过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村落语境下的音声作为民俗文化文本下听觉域的空间,指民众日常民俗活动所习以为常的发出与接收的声音,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临时性音声在村落中最具有传播能力,是村落民众所关注的音声,也是一种民俗展演。音声的出现有其特殊需求,无论是国家下达指令还是村落中的葬礼仪式,以及民俗仪式用品的爆仗,皆传播着村内的大小事宜。生活于沂蒙山区高都村的村民敏感于临时性的音声,以此来认知、传播信息,强化身份认同,表达特殊的民俗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民俗活动是仪式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浙东传统礼俗仪式中,民众世代遵循固有的以锣鼓为主导的用乐方式。庙会社火、祠堂祭祖、迎神赛会、节日灯会、祭海谢洋、舞龙耍狮等民俗活动及音声技艺表演中,锣鼓不可或缺。锣鼓音声与礼俗仪式共生互动,是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景观,也是浙东锣鼓成为民间仪式音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傣族历史上佛教与法律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南传佛教的一支,小乘佛教在历史上的傣族地区广为流传,并日益渗透到傣族封建政权、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最终在法律形式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