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是用精警的词语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所做的浓缩和概括。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新闻信息的海量更新,读者越来越注重通过阅读新闻标题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新闻内容,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对新闻标题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标题能否吸引读者的注意,帮助读者尽快选择信息,实现新闻传递信息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语言美。  相似文献   

2.
以美引真,以美储善,是语文科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汉语美的特质,将语言活化,使语言以声音、节奏、韵律等形式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文章从听觉角度,探讨把语言学习发展为听觉的享受、文化的延伸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总体风格的刚柔相济、结构手法的悲喜交集及故事结局的顺逆圆融上。同时戏曲艺术将现实的功利价值与审美的价值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了另一层面的“中和”。  相似文献   

5.
听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做到静听、爱听、善听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之所以主张将戏曲语言当成戏曲语言来教,是因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好像不太注意戏曲语言本身的特征,而只是把它当做一般的文学作品语言来对待。诚然,戏曲是文学作品,在教学时的确不应该轻视它所具有的与其他文学样式共通的语言要素。但更不应该忽视的是戏曲语言的特殊性,只有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对小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根据其年龄特征,教师的语言应具备生动美、启发美、艺术美和用英语教学美的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曹广涛 《培训与研究》2010,(11):119-121
在英语世界的中国戏曲研究中,对元明经典剧作的翻译和研究是一个重要领域.从事戏曲英译研究的名家主要有美国学者白之、柯润璞等,他们的研究,涉及面较广,包括戏曲翻译的原则、以文学性阅读为目的的戏曲翻译、以演出为目的的戏曲翻译、曲词(包括曲牌句格词格的处理、韵律和节奏的处理、素体诗译法的得失等)、双关语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以演出为目的的翻译研究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时有创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对国内的古代戏曲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艺术特征千姿百态,历来为众学者所研究不尽。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诗歌则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故欲论古诗词之艺术美必先研究其语言美,概括起来说,它包含语言的音乐美、形象美、色彩美和凝练美。  相似文献   

10.
方龄贵先生在《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一书中 ,考释了出现在元明戏曲中的 114个蒙古语词的汉义。这一成果在学界功不可没。然而某些结论还有商榷余地。本文拟就该书考释的两个蒙古语词阐述个人意见。关于“哈剌赤”,方先生认为 ,它的汉义为“执掌黑雕旗的人”,而我认为 ,“哈剌赤”,当指勇敢强悍的兵士。方先生在解释曲文中的“莎可只”这一蒙古语词时指出 ,“莎可只”中的“只”是汉语 ,而我的看法是 ,“只”应看作是蒙古语动词词干“莎可”之后的语法附加成分  相似文献   

11.
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149个,连同附目97个,计246个。  相似文献   

12.
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语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各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149个,连同附目97个,计246个.  相似文献   

13.
竞技游戏主要指各种形式的赛力、赛技巧、赛技艺的活动。元杂剧中所能看到的竞技游戏有打髀殖、射柳、蹴鞠、捶丸等等。这些竞技游戏或是为了娱乐遣兴,或是在于彰现技艺,或是以图军事训练。从这类游戏我们不难领略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的悠久传统及其精神风貌。透过它可以窥视到元代人社会生活及其精神状态的重要一隅。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地方传统戏曲的内容,从小处看,是丰富了音乐学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大处看,则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戏曲语言美理论研究开始于元周德清 ,发展于明王骥德 ,大体完成于清人李渔 ;近人王国维“自然”、“意境”说出 ,理论研究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化。戏曲作品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南北异制 ,各呈范型 ;曲白兼美 ,交相辉映 ;本色文采 ,合则双美 ;风格异趣 ,尽展才情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与民间文化的内在联系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对其所酷爱的民间戏曲上党梆子则关注不够。其实,无论在人物塑造,还是在文本框架安排以及叙事方式上,上党梆子等民间戏曲都对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丧仪中的戏曲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丧仪时演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丧仪中的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除煞驱邪,以使丧家“清吉”;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18.
在歌剧史上,同一时期并采用同一题材创作获得成功,成为法、意最著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的现象实属罕见,研究其戏剧处理方式对我们欣赏、理解和演绎法、意代表性作品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语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各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149个,连同附目97个,计246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