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圣殿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是学生安全成长的净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然而,近段中国的校园不再平静、安全.自3月底到5月初,国内校园惨案呈井喷式爆炸开来,惨案发生后,家长悲痛,民众怨恨.一时间,谴责政府,抱怨媒体,诋毁社会之声不绝于耳;目前,学子们惶惶不可终日,家长们恐惧担心又无奈,老师们整日如临大敌,主管部门高度戒备.如何剪断校园血案"偶发"到"频发",这是摆在我们每个社会人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2001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附属池田小学发生特大命案后,震惊了日本上下。面对校园安全危机,日本社会全民皆兵,上下同心,在文部省的带领下,学校、社区、家长、政府机构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校园安全防御机制的建设,多渠道力保学生的安全。目前,我国发生多起校园惨案,建立有效的校园安全防御机制,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使命,而日本校园安全防御机制的建设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学校是监狱,老师和家长是看守,我们是犯人。”西安某中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校园的学习生活。组织作文的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目前家长“望子成龙”,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要求高学历。过高的“期望值”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太大,一些学生越来越厌烦日趋沉重的学习生活。在注重学历的今天,很多家长的眼睛牢牢盯在高分数和名牌大学上。但新学期开学,一些中小学生却不愿回到“沉重”的校园。在西安市的后宰门,一位刚刚上初一的学生告诉记者,他母亲下了岗,家里本来就不宽裕,但父母为了他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交了2万元“赞助费”…  相似文献   

4.
近期。一种被称作“家校通”的系统正在快速涌进校园,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普遍推广。学生到、离校时在终端设备上刷卡,就可以把信息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同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家庭作业、活动通知、考试成绩等一些家长比较关心的信息发到家长的手机上。  相似文献   

5.
一位叫张欣的中学生来信说:“雪儿姐姐,谢谢你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每次看你主持的栏目,我都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我想,如果马嘉爵哥哥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也能找一位像你一样的姐姐谈谈,也许就不会发生谋杀的惨案了。”能够得到各位弟弟妹妹的信任,姐姐由衷地感到高兴。在现代社会,像马嘉爵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足以见得在校园中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的学生还是不少的。受张欣同学的启发,姐姐建议在校园中设立一个“心吧”,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担任辅导员,不但给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做心理辅导,还定期为家长和老师进行心理培训,我想收…  相似文献   

6.
首先,“封闭式管理”使学生获得了充裕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其次,“封闭式管理”把学生与社会不良环境隔离开来,使学生免受其害,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了学生沾染不良行为习惯,从而满足了家长对子女“即使不成材,也不能受害、变坏”的求安全心理。再次,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客观上学生不能再依赖家长,只能独立自主地生活.因而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 2001年中小学“校园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于 3月 26日全国第六个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正式启动。今年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着力于建立一个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三结合”青少年安全防护机制和体系。   北京市提出,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保卫制度、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源的相对紧张,学校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既然是服务,有些家长就把市场上的那套观念迁移到教育上来了,误认为:家长、孩子是服务的接受者,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学校服务不到位就应该受到惩罚。家长们渐渐变得“好难相处”,个别家长为了一点小事就进入校园恣意闹事、打学生、打教师,甚至出现校长、老师死伤于家长之手的悲剧。面对“难相处的家长”,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希望朋友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我们怎样面对“上帝”——与家长相处一席谈  相似文献   

9.
曹保印 《教书育人》2004,(5M):41-41
据《现代快报》报道:为了在校园里建“森林广场”,江苏省天一中学“发动”学生“主动发出倡议”,“自愿”捐款认养树木,认养费从50元到800元不等。至于哪棵树才是自己认养的、该如何认养,学生根本不知道。对此,家长意见很大,而相关部门则认为“这件事情不是学校发起的,也不属于行政命令,只是学生的倡议,因此不属于乱收费。”  相似文献   

10.
班中有些后进生是外校撵来的“名人”学生。 他们的“成名”路上遍布教师、家长们的“威逼利诱”、批评指责,饱受了为坚持自我而离家出走的“饥寒交迫”。最后,“转战”到这个班中,他们准备豪情不改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1.
《教书育人》2007,(7):58-58
从小学到大学,每个学校都非常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创建“平安校园”。为了确保安全,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家长都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教学设施的维护、学生集体进出的秩序等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有的甚至把学生当成是襁褓中的婴儿来看待,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老师过问。学校、教师都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班主任们更是诚惶诚恐,不可终日,唯恐有什么闪失,“吃不了,兜不走”。  相似文献   

12.
校园安全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宁县教育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自治区综治维稳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公安部、教育部校园安全紧急视频会议精神和中宁县校园安全工作会议精神,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全局总体工作的首位,以“确保校园安全,促进教育和谐”为目标,努力营造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李桂珍 《湖南教育》2002,(16):20-20
据调查统计,2001年我国“校园暴力”情况为: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近年,各地媒体也纷纷报道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校园暴力”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校园安全与否,是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前提。而目前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向同学索要钱财,不从便拳脚相加;有的为同学间的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有的以大欺小、以众欺寡,甚至收取保护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  相似文献   

14.
又到学校招生时。就在家长们“各显神通”,绞尽脑汁试图把自己的孩子“塞”进最好的学校时,天津市政府的一纸通知引起舆论哗然:所有改制小学和不符合独立事业法人、独立校园校舍、独立财务管理、独立教育教学规范要求的改制初中、高中全部停止招生。据悉,其他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类似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卢元风 《中国德育》2007,2(10):55-56
有一次下基层学校视导,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下课后,千余人的校园里一片悄然寂静。除却几个上厕所或者到办公室的同学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学生的身影。我不解地问随同的一位校领导是什么原因,没想到他竞如此回答:“原来啊,一下课学生们就在校园里跑来跑去,闹腾得很,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为了保持安静和校园秩序,我们要求下课后,除了到办公室找老师或者上厕所的,一律呆在教室里,不得外出。”那位领导笑了笑,问我:“您看,校园秩序好多了,不是吗?”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不知从何时起,校园里的同学们开始风靡看“漫画书”,什么《阿衰》《豌豆》《老夫子》之类的,学生们经常是互相传阅,爱不释手。针对这一现象,许多家长和老师持不同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漫画书”是垃圾书,百害而无一利;而学生们却不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7.
“校园特区”几时休?●王淦生何谓“校园特区”?——高三、初三乃至小学六年级这些毕业年级的学生们享有“特殊优惠”政策之谓也。这些“特区公民”们享有非毕业班学生所没有的“豁免权”:公益劳动,可免;社会活动,可免;文体活动,可免;非升学考试科目,可免……直...  相似文献   

18.
安泽县唐城中学是一所乡镇初中,现有8个教学班,260余名学生,50名教职工。近年来,该校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筑梦成功的学子”为目标,坚持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之路,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细化管理建强“堤”,强化教学搭高“梯”,优化环境筑好“梦”,着力打造学子启程的“梦想校园”、家长托付的“放心校园”、社会期盼的“满意校园”,全力开创了山区农村初中教育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尚磊 《中学文科》2007,(5):105-105
“卧谈会”顾名思义就是在晚上睡觉前这段时间大家躺在床上谈天说地的意思,地点自然是寝室。这是一个“自由空间”,可以对任何问题进行议论而不必拘泥于习惯和规范。在“卧谈会”上,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美关系到超级女生,从考试作弊到教育改革,从罗纳尔多的脚法到李英爱的演技,从隔壁帅哥到邻家小妹……天文地理、风俗习惯、轶闻野史、古今圣哲……尽在其中。据调查显示,“卧谈会”在学生中问有着广泛的基础:它以37.5%的获选率位居学生最喜欢的校园交流方式的榜首,甚至超过了朋友私聊、集体活动,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校园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20.
苏兆安 《辅导员》2010,(20):25-25
学生的成长需要三方面的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中,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这无可厚非?因为家长有知情权,更有教育权,但是,如果“叫家长”成了老师的一个惯用杀手锏,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