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晖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47-I0047
从1953年收藏第一张照片开始,54年里李福祥老人一共收集了几千张老照片。日前,李老先生从自己收藏的照片中精选出了200余张,用来装饰自家的墙壁,引得来访的众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1,(9):19-20
  相似文献   

3.
我干图书馆这一行,虽是"半路出家",但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爱上了这个平凡又有意义的工作.由管书、读书、到藏书,近年来,我利用假期、出差等机会,在全国各大旧书摊(旧书店)寻寻觅觅,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确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即"新善本"书刊资料.  相似文献   

4.
绍兴图书馆古籍善本收藏概况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括介绍了绍兴图书馆所藏元刻孤珍、明清精雕、稿钞佳品、域外汉籍、乡邦文献、医籍佛卷及历代珍稀题跋批校本等古籍善本,择要论述了其特点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文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修复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古籍善本修复的过程以及修复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法,提出了古籍善本环保性收藏的重要性,旨在为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的修复、收藏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影像市场成规模收藏的滥觞应该从2006年11月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举行的秋季影像拍卖专场算起。无疑,这一大胆的尝试让世人对影像的价值有了重新的界定。与华辰影像部经理李欣的一番长聊,让我们对华辰大举挺进影像收藏市场这样的举动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市场的启动并不是心血来潮般的一种冲动,而是诸多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8.
<正>2008年4月,在北京华辰拍卖会上,三张由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1841~1898年)拍摄于1875年的圆明园老照片以95.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卖成交,从而创造了中国国内影像拍卖的最高记录,这一事件也直接体现出国内老照片收藏热的迅猛态势。而受这种收藏热的影响,作为收藏与研究老照片的主要官方机构,博物馆的许多相关工作则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王爽 《记者摇篮》2006,(2):39-4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V家用摄像机已经逐渐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它如同一支笔、傻瓜相机,物美价廉,让一个专业化的技术,变成了普遍的、一般大众都能接受和使用的东西,使人们都能用它来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片段,留住成长中的美好回忆,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用DV影像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以说,DV的普及,带来了整个生活形态乃至文化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视觉符号传播能力以影像为最高质量标准,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热衷于自制影像内容在社交媒体上播放,其中又是以对已有影像节目进行截取、剪辑拼接最为普遍.在这种行为和相关欣赏和评价活动的动机中包含了普通用户试图掌握影像符号的需要,即对原始意义进行抵抗或娱乐化处理,或者用以产生新的意义的符号解构,这反映了信息时代的思想发展和传播规律.在参考了针对这种现象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后,相应的影像解构与再创造活动应当确保服从法律规定以及核心价值观与历史严肃性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怎样的媒体引导和产品设计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内参对于部分电视媒体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它的选题、采写有别于一般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影像内参除具备了新闻内参的一般  相似文献   

13.
沈津 《图书馆论坛》2012,(4):36-40,66
1美国东亚图书馆概况美国东亚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广泛涉及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文献、资料与档案,还涵盖了西方专家学者研究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论文、著作、报告及其他形式的成果等。从文献形式看,包括纸质文献、照片、缩微资料、音像资料、数字资源等。这些资料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开放,为其进行东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大学生单元的参赛作品进行了分析,对民间影像特别是大学生纪录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与指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表达才能传承、传播下去,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成为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文通过探讨《我门》影像创作活动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总结出影像创作中精神内涵的挖掘和视觉影像的文化表达经验,以期能为中国影像创作中对独具中国特色文化的挖掘、表现、传播、记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6.
当代影像创作中的器物迷恋,乃是基于现代影像科技的发展与创作者的影像意识自觉而出现的工业/艺术/文化现象,较为突出地体现在“历史”与“古装”意味的影视作品中。通过影像手段引导观众对器物的凝视,不但强调了器物的物质属性与工艺质地,而且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含义与叙事功能,其与文化研究的物质转向达成了某种对话关系。物质文化研究角度的引入,给影像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正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于2013年12月21日、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生会会长李铁映观后特别称赞,认为《延安延安》很好地诠释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牵动着人们魂牵梦萦的烽火记忆?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始末,探究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8.
《幼童》简介:这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子的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130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  相似文献   

19.
一、殊途同归的内在意蕴 1.转型期的普泛心态——伤感与彷徨 小津和侯孝贤都敏锐的把握了转型期下,人们对于传统的消失的无限留恋以及内心深处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带来的感伤和无奈。  相似文献   

20.
唐济生 《声屏世界》2011,(12):36-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度过了六十二年的华诞。在六十二个华诞庆典中,13次大阅兵中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大展示,鼓舞着全体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我的阅兵式》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江西五套创作的一部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撷取了共和国历史上13次大阅兵的十个经典瞬间,以阅兵亲历者个人口述历史的方式,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