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植物学》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沿海版)初中《生物》上册里都有细胞吸收水分的演示实验。方法是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或萝卜)顶端各开一个大小相同的洞。一个洞里装浓盐水,另一个洞里装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但实验的结果不是很明显,因为马铃薯与液体的接触面积较小,短时间内当然变化不大。我将这个实验略作改动,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取两个有刻度的小烧杯,一个装浓盐  相似文献   

2.
1教材第6页“观察与思考”,安排了“含硫火柴燃烧,生成物让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原文如下:“在小烧杯A中加入2nd-3nd浅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观察发生的现象。”按教材中叙述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往往得不到高锰酸钾溶液褪为无色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火柴含硫的部位仅仅是火柴头,在烧杯外划燃火柴,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随其他生成气体迅速喷发,再将火柴伸入烧杯,就太迟了!  相似文献   

3.
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生物学》教科书中,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用蔗糖溶液存在不足:由于蔗糖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实验演示时.距离稍远的学生就看不清液面位置,观察不到液面高度变化,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为此,我们用高锰酸钾—蔗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取清水置于大烧坏中,向里面分别加入蔗糖和2~3粒高锰酸钾颗粒。充分搅拌、静置,等高锰酸钾完全溶解后即制成紫红色的高锰酸钾一蔗糖溶液。这种改进的优点:由于实验用烧杯和长颈漏斗中的溶液都取自大烧杯中,两者浓度相等,是等渗溶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而该替代…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质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种物质,在各小组实验桌上的1号、2号烧杯里。请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相似文献   

5.
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方法是:“准备一个大烧杯,在这个烧杯里固定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蜡烛。然后沿烧杯壁把二氧化碳倒人烧杯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6.
实验一:热对流实验  小学自然《热对流》一课中有验证液体热对流的实验,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烧杯、酒精灯、漏斗、三角架、石棉网、高锰酸钾、水、火柴。  实验方法:在烧杯底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将一小漏斗放入烧杯内并罩住高锰酸钾,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手指摁住漏斗柄的尖端,向烧杯内加水,并没过漏斗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看到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慢慢上升,通过漏斗柄升到烧杯的上层,遇到液面较冷的水,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总是通过漏斗颈慢慢上升,当接近水面时又慢慢降下来。…  相似文献   

7.
“溶解”概念的建立,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进而通过想像,归纳形成“溶解”概念,又通过运用概念进行识别,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掌握。 在准备好了实验仪器(烧杯、搅拌棒、水槽等)和分组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砂子、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小苏打、面粉等物)之后,我先抓了一小撮食盐,对学生说:“如果我把这一小撮食盐投入盛满水的烧杯里,然后用搅棒搅动,大家猜猜杯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就在学生猜测考虑的同时,我把食盐投入水杯然后搅动,学生们看到投入杯中的颗粒状的盐不见了,这时又问学生:“杯子里这时有没有食盐?”有的回答“没有。”有的回答“有。”我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回答“没有”的理由是:因为食盐在杯中不见了,我用搅棒蘸了一点杯中的水让学生尝尝,学生回答道:“水是咸的,证明水里有盐。”我  相似文献   

8.
一、高锰酸钾溶解 自然第五册教材《溶解》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实验,其中有一个是高锰酸钾的实验。在教学中,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说一说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学生因为不能详尽地观察到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而说不清楚。于是,我对  相似文献   

9.
有传播信息强、直观、形象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比语言字更生动有效,更利于学生的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主动的探求自然知识。我在教学第六电教手段具册第7课《怎样加快溶解》时,为了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到搅拌可以加快高锰酸钾的溶解这一实验现象,学生对用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数量相同的高锰酸钾这几个相同的条件较易理解,但对搅拌与不搅拌这一个唯一的对比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在一般的实验操作中肉眼是很难区分出谁的溶解速度快,谁的溶解速度慢,快多少,是怎样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许先宝 《江苏教育》2014,(10):40-41
<正>【课堂实录】师:请看实验。(利用实物展台,教师将研磨后的细小的高锰酸钾粉末撒入烧杯内的水中。)注意观察现象。生: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红晕扩散,固体消失,整杯水变红。师:细小的高锰酸钾颗粒进入水中,分成更小的粒子分散到水中各处了。高锰酸钾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只高锰酸钾,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我们用肉眼看不到,这样的"小家伙"真的存在吗?请看一段高科技视频和图片。师播放视频:原子图像和原子操纵、硅原子图片、铁原子图片。师:微粒虽然很小,但它却真实地存在着。本节课,  相似文献   

11.
教“体积的意义” ,引入课题时 ,教师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 ,问 :“这两个石块哪个大、哪个小?你能说出大的一块比小的一块大多少吗?”学生讨论片刻之后 ,教师点出课题 :“要认识物体的大小 ,准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就要认识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随后进行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 ,出示两个盛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烧杯。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较小的石块 ,让学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上升?得出 :石块占有空间。再在另一个杯子里放入较大的石块。比一比 ,哪个杯子里的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石…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中,有一个观察实验:在烧杯里固定两根蜡烛,一高一低。点燃蜡烛,然后,按图1中的方法沿烧杯壁倾斜倒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许多教师按这种方法实验,效果不理想,蜡烛不一定会灭。我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把实验器材略作改进,效果十分显著。实验装置如图2。图1          图2    具体操作方法:先取一个平底锥形瓶,先在瓶底放一些碱的粉末,加点水,使碱末湿润,接着把点燃固定好的蜡烛放在烧杯里。然后,向锥形瓶里加入醋,迅速把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瓶口。把玻璃…  相似文献   

13.
师:我们看这个烧杯,里面好象是空的,它真是空的吗?生:里面有空气。师:里面是不是有空气?我们用实践来检验。请同学们把烧杯倒过来压进水里,然后慢慢将烧杯倾斜,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生:杯子里跑出许多小气泡。师:这说明什么问题?生:说明烧杯里有空气。师:除了烧怀里有空气外,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中,有一个探究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与吸热的关系的活动:取两个完全相同的锥形烧瓶,其中一个烧瓶的表面用烟熏黑,装同样多的初温相同的水,塞上带温度计的橡胶塞,温度计的液泡要浸没在水中。把两个烧瓶放在太阳光下晒10分钟左右,从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黑瓶里的水的温度比另一个瓶里的温度高,说明黑色物体吸热的能力较强。这个实验,效果还可以,只是如果做学生分组实验,一般的学校都没有这么多现成的仪器,而且烧瓶要用烟去熏黑,实际操作不是很方便。因此,我们另行设计了如下几个效果很好的实验,而且对器材的要求更低,既可用作演示实验,也可以作为学生分组实验。1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水来显示颜色与吸热的差异1.1器材250mL的烧杯2个、相同的温度计2支、长方体木块2块、水、黑色墨水1.2实验步骤(1)在两个烧杯中各注入100mL的清水,将其中一个烧杯里的水染成黑色(滴入几滴黑色墨水)(2)两块长方体木块的中间分别打一个小圆孔(孔的大小比温度计的横截面略小),并把温度计分别插入两小孔中,再在温度计上扎上橡皮筋,以防温度计接触烧杯的底部,最后把长方体木块和温度计架到烧杯上。(3)装置放在阳光下,经过7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15.
1.氢气燃烧的产物这样看得更清楚氢气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照课本第70页图2—8去做,坐在离讲台稍远的学生很难看清燃烧生成的水珠。我对此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在干燥的烧杯里,先均匀撒上一层研细的高锰酸钾粉末,然后点燃氢气。这样,烧杯壁就会出现红色的水珠。燃烧时间稍长,还可以观察到杯壁上出现红色液流。  相似文献   

16.
a .观察实验法。这是一种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并进行思索 ,从而导入新课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学《溶解》一课 ,首先 ,教师做演示实验 ,将高锰酸钾(少许 )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用玻璃棒慢慢搅拌 ,这时学生看见一种现象 :高锰酸钾的颗粒不见了 ,杯中的水变红了。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学生当然是不清楚的。由此 ,便引入新课内容《溶解》的学习。这种方法从观察现象入手既抓住了儿童对实验特别感兴趣的好奇心理 ,扣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又遵循了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老师和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叫“一加一不等于二”。上课了,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1+1=2。”老师听了,微笑着说:“其实,有的时候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说着,老师拿来3个烧杯和两支同样大小的玻璃试管。一个烧杯是空的,一个烧杯里装的是水,还有一个烧杯里装的是酒精。老师首先把水倒入一支试管,把酒精倒入另一支试管,倒得很满,都快溢出来了。然后,老师把两支试管里装的水和酒精都放入空的烧杯里,混合了一下,又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分别倒回原来那两支试管中,烧杯里的混合液都倒完了,而两支试…  相似文献   

18.
例 调整好天平,在托盘上各放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向烧杯中注入相同质量的盐酸,此时天平平衡.往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反应停止后天平仍平衡,其中一个烧杯里有金属剩余,剩余的金属是____.  相似文献   

19.
教学准备:食盐、小勺、筷子、烧杯、水 教学过程 一、食盐能无限溶解吗师:(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勺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盐会溶解。师:(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勺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勺盐搅拌后有什么现象?生:盐又溶解了。师:那老师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第10册《二氧化碳》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是:在烧杯里固定两根蜡烛,一高一低,点燃蜡烛按图中的方法,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其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这种现象,由此认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做这个实验比较容易,实验现象也很明显,但分析解释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生理特点和以前的知识基础,插入了一个过渡性实验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a.实验准备: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