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台相继推出了一批思想性很强的专题片或系列片,被人们称为政论片,如《让历史告诉未来》《时代的大期》《河殇》等。它们不仅以丰富的事实材料、真实的历史画面、深刻的哲理分析见长,而且还以声画并茂、情景交融的严密组合,赋予视听传播媒介一种思辨力量。分解这种思辨性很强的视听传播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学、电视学和艺术理论所能胜任的,必须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对它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地方台制作政论片要适应地方党委、政府的需要,要具有极强的政论性,要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议论或评论贯穿全片,情理交融,把党的理论、政策形象地表现出来,准确阐述观点、真实表达内容,政论片所反映的是真理,它所运用的事例,不论是历史的或现实的,都必须真实可信,不能有半点虚假。政论片运用多种电视手段,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使观众看得懂,易于理解。语言凝炼、内容生动、形象感人,逻辑性强、引人入胜,切忌空洞呆板,简单生硬的说教。2011年6月,在盘锦市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前夕,盘锦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大型政论片《向海》,《向海》开阔的认知视角、精选的历史画面、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解读论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浓墨重彩地书写盘锦市向海发展的崭新征程。  相似文献   

3.
满熠 《视听》2016,(6):22-23
电视政论片可以视作报告文学的衍生物,也可称之为电视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功能的放大与文体的延伸。电视政论片是传统的报告文学与新兴电视的一次有意义的联姻,组合的结果把报告文学的功能成几何级数地放大,用蒙太奇等电视艺术手法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电视政论片,作为电视专题片里较早出现的一个种类,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高度的理论修养、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回顾1978到2008年,这段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历史仍记忆犹新。中国以坚实的脚步迈过30年的历史节点。政界、学界、业界纷纷撰文探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探究30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发掘其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思考。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电视台联袂推出的大型电视政论片《日出东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由河北电视台国际部编导高虹执导的电视系列片《大梦先觉》最近由河北台播出了,这是电视参与学术的一次有益尝试。 用电视的形式探索一个社会规律,解剖一种社会形态。应该说是政论性电视纪录片的任务。自从列宁提出“形象化政论”的观点,为新闻纪录电影定义后,新闻纪录电影及后来兴起的电视政论片就一直担负着用画面加解说去品评时代风云的任务。在  相似文献   

6.
电视政论片由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相结合,以特定的主题为表现题材,具有鲜明的思辨性。《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播出的历史题材政论片。本文以政论片内容为出发点,分别从叙事手法、摄影技巧、对白设计等方面深入分析,为政论片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梁阿龙 《今传媒》2023,(3):88-90
摆脱贫困是世界人民都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贫困的经验总结,对世界人民的脱贫斗争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摆脱贫困》的宏大视角、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进行了探析,研究了《摆脱贫困》的艺术特点与成功原因,旨在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他跨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收获一部又一部巨制——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躁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相似文献   

9.
好的电视政论片是史与诗完美结合,情偕理和谐交融,声和像相得益彰。它直抒人民大众胸臆,吹响社会进步号角,使居于“庙堂之高”的理论走向寻常百姓,“专家看了不浅、百姓看了不深”,具有深刻的导向性和丰富的感染力。由湖南省委和央视联合制作的《走向和谐》,围绕党的十七大主题,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结合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党建等领域,第一次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对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论进行了多层面、全方位、全景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涌现出一批像《故宫》《河西走廊》《敦煌》《外滩》《冈仁波齐》等制作精良意义深刻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它们都在保证纪录片特有的纪实属性基础上,融入了电影化的影像品质和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本文通过对当今电视纪录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影生产模式、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的案例分析,探讨新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专题片又称电视纪录片,是用真实的环境、真人真事等一切自然和社会的原生状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体的见解与情感的一种纪实性作品。电视专题片依据不同内容、题材、风格可分为政论片(8集电视专题片《与时俱进新党章》)、人物片(《永远的小平》《女蓝日记》)、风光片(《东方大峡谷-怒江》《黄河》)、科教片(《宇宙与人》、《赡养老人与遗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在我国确立了第一传媒的地位,电视纪录片数量日益增多。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纪录片,如风光文化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等;政治人物传记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着强烈政论色彩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祖国不会忘记》.《中华之剑》.《中  相似文献   

13.
政论专题片一直以来都是宣传主流思想重要手段,在融媒体时代,政论专题片也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表征。8集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通过图像修辞、声音修辞、宏大主题的个案切入、融媒体跨屏传播等路径,从视觉到听觉、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家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实现了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历史跨越全面再现,而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记忆的参与、回顾和创造,国家意识形态得到深刻认同,这正是政论专题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政论纪录片《大国外交》是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重要电视作品。该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近年来中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外交实践活动,具有高超的表现艺术,在音效的运用、细节的挖掘、故事元素的引入等方面颇有过人之处,极大地增强了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韩阳)随着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唯一授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的同名图书《复兴之路》(全三卷)于三月全国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隆重上市。该书共80万字,  相似文献   

16.
在举世瞩目的十三大召开前,人民日报10月6日、7日在头版连续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和《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两篇通讯。这两篇政论型通讯,以它新颖的论见和雄辩的论证,开拓着人们对改革的视野,推动着人们对改革的思考探索,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是涉及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最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17.
正电视业向现代视听传媒的转型吕岩梅、刘旸在《此涨彼涨融合共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业未来发展新探》一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在媒体生态圈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但是由于互联网新媒体带来的生存危机,使电视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遭受挑战。传统广播影视正在向现代视听传媒转型,广播电视的未来是构建现代视听传媒。现代视听传媒不再局限于传统思维定势对电视的界定,而是统合传统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统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统合中央级媒体与地方媒体、统合国有媒体机构与商业视听  相似文献   

18.
(一) 电视新闻评论是伴随着电视事业发展而新兴的新闻文体,它脱胎于报纸、广播的新闻评论,它既区别于电视新闻,又有别于一般的电视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舆论的旗帜、灵魂和“重型武器”,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它依据新闻事实,就实论虚,阐明作者观点和立场,是一种具有鲜明针对性和很强指导性的政论性新闻体裁,它集新闻性和政论性于一体,熔新闻体裁和政论体裁于一体,两者不能分离,缺一不可。 偕同时代进程,电视评论的内涵不断丰实起来,电视媒体的言论形式日渐活跃。纵览我国电视评论的发展现状,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三点:  相似文献   

19.
陈丹丹 《东南传播》2021,(2):136-139
传递当前主流话语的电视政论片在观照现实语境、现实情感和现实创作倾向方面做出探索,与此同时也有需要提升的创作思路。基于阐释视角将新时代以来电视政论片作为文本对象进行话语分析,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文本对象的主题与影像叙事分析,来观察电视政论片中的语义与情感如何通过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实现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转向,试图探索现实观照下社会个体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如何介入电视政论片创作,进而探讨政论片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社会建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国大业》以浓缩的篇幅和政论性电影语言,以当代和历史对话的方式描述了1949年这一历史性转折中的政党活动和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重点描写政治协商、民意为主、立法建国的主题,表达了全球化时代与建设和谐社会、确立和平发展方针的时代精神密切呼应的话语。作为视野广阔的影像史记,《建国大业》突出了中共领袖毛泽东等与民主党派代表人物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历史行动,刻画了跟随中共建立民主政权的民主党派领袖和进步人士为实现民主建国理想鞠躬尽瘁、不惜牺牲的感人形象,对蒋氏父子,也给予了当下话语环境中的重新审视。明星的全力参与,历史内容的情节奇观化和视听震撼化,视听语言的柔性化、幽默化和诗情化,则成为《建国大业》适应文化产品市场竞争需要、实现政治娱乐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