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作主体只有在长期的文艺学习和创作实践中,才能形成特定的审美创造能力。创作主体只有具有优化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其创作相适应的智能结构和进步的人格结构,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毛泽东在这些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是文艺审美属性的根本标志,因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既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感性显现,又是使广大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物质媒介体。没有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文艺的审美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依据。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根源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是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结晶。在文艺作品的审美创作中应追求怎样的审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在这方面有哪些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毛泽东关于文艺审美性的论述就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一、描写典型化和理想化的人民生活.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创作主体通过怀旧来塑造审美理想,既有理想情感的塑造,还有对理想社会的追寻与理想人生境界的刻画,这一切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丰富的审美意象,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此外,怀旧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价值还表现为在文艺自身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理想文艺经典。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命题不是最佳概括。文艺不是泛泛地以社会生活为“唯一源泉”,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世界为“两个源泉”,也不是以创作主体为“直接源泉”和以社会生活为“最后源泉”,而应是以创作主体艺术生产实践为源泉。社会生活并不能离开创作主体自在地无条件地成为文艺源泉,只有当创作主体在艺术生产实践中同其建立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化关系时,相对于主体来说,它才构成文艺源泉的对象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文艺这种精神产品作心理学观:从创作发端看,一切生活现象只有变成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心理现象才有可能变成文学现象;从创作过程看,它们是一个诸多心理机制和功能综合发挥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创作结果看,最后呈现出的是艺术化了的审美心理形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创作主体有无“才性”是能否从事创作的先决条件之一。“才性”来自于作家的先天禀赋,它是创作主体敏锐艺术感受力的一种表现,对创作主体的想象能力、审美感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批评家突出“才性”的功用。同时又强调作家的“才”必须与“胆”、“识”、“力”以及后天的“学”等因素相结合。这种阐发深刻洞察到艺术创造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当代文艺中出现了一股唯美主义的文艺思潮。它片面强调文艺的审美作用,否定文艺的认识、教育功能,鼓吹文艺要远离生活、淡化政治。在这股思潮影响下,理论和创作都出现了混乱。本文指出,文艺是不能脱离生活、远离政治的。本文还认为对唯美主义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评价。而在新时期,鼓吹唯美主义则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文艺欣赏是由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欣赏需求的欣赏主体与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欣赏客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对艺术美的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由欣赏者通过对文艺作品物质媒介的了解以把握艺术形象或意境,并对艺术形象或意境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理解,以不断从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审美,唯有审美,才使文艺欣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文艺欣赏是由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欣赏需求的欣赏主体与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欣赏客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对艺术美的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由欣赏者通过对文艺作品物质媒介的了解以把握艺术形象或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近几年来关于意识形态怎样反映经济基础、文艺怎样反映现实生活的讨论作了综合性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1.文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间接性的,这种间接性是通过中介作用实现的;2.中介具有间接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在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作家)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结构是最主要的中介;3.把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放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其反映现实生活的中介,就更显出其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研究100年来所用概念的梳理,认为现行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存在概念混乱问题,由于概念的混乱,使得研究对象不确定,学科体系难以形成。所以,必须尽快统一概念,统一研究对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和规律,而不仅仅是审美心理活动,也不仅仅是艺术心理活动。文艺心理学的体系应该是文艺家心理、文艺创作心理、文艺接受心理、文艺批评心理四大块。  相似文献   

12.
“才力”说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有关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智能因素的一个命题。其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对人的智力、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差异进行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和论述。认为人的智力与才能具有差异,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智能又是可以提高的。汉代王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的能力和智力都是在“才”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才智和才能的的具体表现则为“力”。班固则把“才”直接引进审美心理学领域,在《离骚序》中指出屈原“可谓妙才”。他这里的“才”显然指文艺创作主体的特殊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散文从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当代散文的反拨,不少散文家在努力摆脱传统散文窠臼的同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本文所指的新散文就是对80年代末期以来多元并存的部分文艺散文创作的称谓。这些新创散文顺应了时代审美朝向,注重抒发创作主体独特的人生感受,讲求散文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在表达上,刻意抒发和创造陌生化的语言情境,  相似文献   

14.
审美直觉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和客观的感性形式对艺术创作的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美术教师可通过对身边具体事例的调查研究,帮助儿童深入了解审美直觉的内涵和价值并运用审美直觉引导儿童进行民间美术创作。在审美创作思维方式转变的前提下运用审美直觉探寻儿童民间美术创作的审美和创新路径,能够引领儿童进入形象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与欲望关系的构成焦点在于审美主体。审美主体首先是知、情、意、欲统一的身体性存在。这一前提决定了欲望在审美当中存在的合法性。对创作主体来讲,欲望必须被对象化才能获得成功的表现;对接受主体来讲,被欣赏的欲望和审美体验中的身体性确证表现出审美活动中存在着欲望。欲望的滑动本性通过文化中介使美和艺术的边界流动起来,从而打破了精英式审美的垄断。  相似文献   

16.
早在九二年李瑞环同志在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闭幕式上发表的讲话就强调指出:文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理论上,谁都认为文艺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由于长时期的左的影响,一度片面强调认识和教育作用,忽视娱乐和审美作用,不按文艺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办文艺。造成一些作品意念大强,过于直露,形象性差,艺术性少,群众不欢迎,不爱看。这也从反面说明,要振兴文艺,繁荣创作,必须防止“左”的影响,必须遵从文艺的自身规律。陆文夫深得其中三昧…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活动都必须经过在艺术构思基础上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接受者的审美评价这几个阶段才得以完成。如果没有艺术家的创作则无以谈艺术品的出现,而一旦艺术品出现之后,对其进行审美鉴赏、品评的任务又依靠接受者来完成。一件艺术品审美价值的高下与否,除了自身实际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而要对一种审美对象做出科学的分析,若仅仅停留于对艺术品本身的分析,由对艺术品的探究再反证艺术家的创作实际这个阶段,从方法论上来说至少是不科学的。因为艺术品毕竟是艺术家将心灵的、现实的诸多现…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境遇中的当代文艺以资本意识形态为主流话语方式,日渐丧失了文艺本真的生命价值和理想色彩。如何实现艺术精神的复归,主要可以从美学学科本体观和文艺创造主体论二重思辨理路上诉求艺术的审美自律,从文艺鉴赏主体视角和实践哲学论域出发,探求消费语境下审美跃迁的通途,即立足生活实践、冲破生存藩篱、觅求生命觉解,在审美活动中实现由"异化"的审美状态返归"本真"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毛泽东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群众的关系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论述入手,探讨了毛泽东对创作主体的重视。文章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不是一些人简单归纳的“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它不但没有淡漠创作主体,而且充分肯定了文艺创作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