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发生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芸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2):5-6,,27,
比喻是发话主体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在具体的修辞实践中发生的言语现象,也是发话主体的大脑及其感觉器官在与客观观世界相一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活动状态的功能特性。它和原始思维、儿童思维有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当外界不同事物的信息进入发话主休的感官并向大脑神经中枢传送时,因其具有某种可感觉的相似性,而发生在发话主体联想活动中的相异现象改辙换道以为同一的心理信息处理过程。因此,相似性和相异性是构成比喻缺一不可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发话主体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在具体的修辞实践中发生的言语现象,也是发话主体的大脑及其感觉器官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活动状态的功能特性。它和原始思维、儿童思维有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当外界不同事物的信息进入发话主体的感官并向大脑神经中枢传送时,因其具有某种可感觉的相似性,而发生在发话主体联想活动中的相异现象改辙换道以求同一的心理信息处理过程。因此,相似性和相异性是构成比喻缺一不可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比喻是一种极为普遍且常见的修辞手法。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比喻的论述多是停留在描写层面。本文彻底摒弃传统的研究法,着重分析比喻修辞文本构建和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形成机制,认为比喻修辞是基于感知、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制,并融合了感情因素,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比喻的定义,在大部分语法修辞学著作中基本上是一致的.构成比喻的喻体应是与本体本质不同或类属不同的事物,只是取其某一相似点作比.但对比喻各个成分的理解却又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5.
语言界有人认为比喻的喻体只能是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否则,就“隐晦”、“生僻”,“损害了比喻的效果”,“失去了比喻的意义”。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语言实际。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造词法中,有一类是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段创造新词的方法。在众多的造词手段中,修辞造词法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它在新词语产生的七种途径中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7.
在对动物比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同一种动物比喻可能对于译语读者来说理解完全不同,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尽可能体现原语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译语文化背景,翻译出能被译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文。本文就动物比喻在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做了简单的对比,希望能为同样热爱翻译的同仁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机制     
比喻的机制在于它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物质基础即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事物的复杂的属性。心理基础即把这种属性整理成一个新秩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解、综合、发散、选喻"四个阶段。"分解"使事物的属性形成一个开放、有序的层次体系。这个体系的开放性和它的调控机制是比喻常新的内在根据。"选喻"时在符合"远而通"的原则之下产生的"衍射"现象是比喻的美感源泉。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的语言艺术当中,最重要最能发挥效力的,莫过于“比喻”了。好的比喻在人们的语言活动及文学作品中常常能以形传神,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一个精辟而正确的比喻往往使整篇作品生辉,从而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人们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它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比喻是人的意识创造的,因此还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产生的基础做些考察。这对于我们深入地掌握比喻的特点,创造出更好的比喻,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围城》可说是一部学者小说,它的幽默的语调和讽刺的笔触,堪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发展。书中运用比喻有数百处之多,可谓妙语连珠,目不暇接。本文试将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分为四类,即意象性比喻,官感性比喻,哲理性比喻,夸张性比喻,略加论述如后:  相似文献   

12.
俚语是美国人日常会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语中的俚语可以说是美语会话中的灵魂。通过对俚语的定义、特点以及俚语词义中的比喻衍引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俚语文化,提高对美式英语的正确领悟。  相似文献   

13.
谈比喻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辞格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那么它的生成机制是什么呢?本文从人类的联想思维机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无限丰富特征、人类寻求语言的新异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比喻的生成机制,从而指出人们可以创造出无限多的与众不同的新异的比喻,比喻不会枯竭,它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比喻辞格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那么它的生成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人类的联想思维机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无限丰富特征、人类寻求语言的新异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等几个方面阐述比喻的生成机制。从而指出人们可以创造出无限多的与众不同的新异的比喻,比喻不会枯竭,它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比喻耗损是比喻文本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因多次使用而呈现出的老化与耗损形态.其实质是比喻性的耗损.主要有词语(组)耗损、句法结构耗损、语境耗损、语体耗损等四种形态.它们与比喻贵在创新的原则相悖,必须针对这四种耗损建立相应的激活机制,重新赋予比喻鲜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学生从开始接触绘画时起,就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仅从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分析来看,不少学生在绘画上是需要启蒙的。无疑,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先想法提起学生对绘画的兴趣,然而有意思的是,当你问及学生对绘画为何不感兴趣时,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学生处在人生路途的关健时期.帮助他们确定人生的方向.最终达到人类理想的彼岸.是中学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新的理念下的语文却是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干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近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好例子即:说理透彻;用足例子即:  相似文献   

19.
日语是一种暧昧语言。暧昧表达是日语表达习惯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曲折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语言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是日本人民在语言交际中谋求集体团结、非"枪打出头鸟"等以和为贵中心文化思想而特别创造出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而这种暧昧语言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而组成的呢?在众多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同时,借助最多的就是日语中的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拟人、夸张、婉转、层层递进法等多种修辞表达方式。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生成的。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同时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修辞意识和文化传统。本文通过汉语和日语具备不同的本质的民族风俗文化所带来不同的语言效果,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揭示日语比喻修辞手法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词义比喻引申的语言心理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着重探讨词义比喻引申的语言心理机制,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语言任意性和可论证性的看法,认为任意性是绝对的,可论证性是相对的,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相对可论证性寻求词义引申的线索。第二部分认为可以将比喻引申分三类考察:暗喻式引申、借喻式引申、潜喻式引申。第三部分分析了比喻义的转化过程,说明比喻义是通过词义泛化构建出比喻关系并最终形成的。第四部分探讨了比喻引申的心理基础,从儿童言语习得研究和模式识别理论获得支持。最后谈到比喻认知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论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词义比喻引申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