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是引人注目的,女性的种种表现与其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后来,由于封建礼教日趋严密,后代文人士大夫的爱情诗与《诗经》中的爱情诗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爱情诗女性形象神化倾向是唐代崇道氛围及李商隐个人学道经历的反映,同时也是诗人的一种抒写策略,其目的是隐匿和感情的提纯升华。女性形象神化倾向的重要表现及手段是具有神幻色彩典故的大量使用,而且一部分形成系列,并相应的影响了女性形象的表现手法。女性形象神化倾向使李商隐爱情诗具有象征意味,并使其风格趋于隐僻精深。  相似文献   

3.
邢孟达 《考试周刊》2014,(84):13-1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其中爱情诗占大部分,而且大多数都着墨于女性。本文从《诗经》及其爱情诗入手,旨在通过对恋女、思妇、怨妇、弃妇四类女性形象的详细描写,展示其绚丽多姿的刻画手法,反映我国古代女性的爱情观与道德观及其时代色彩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约翰·邓恩,一位颇有争议却具有真正实力的玄学派大师,一生之中写了无数的诗篇,其中主题丰富,内容斑斓,于晦涩和机智与一体.在邓恩的爱情诗中,我们不乏看到女性话语的缺失和邓恩贬低污蔑女性的诗句.主要探讨邓恩爱情诗中女性话语的缺失的种种表现,以及挖掘出女性话语缺失的原因和引申的探源,即从中发现在那个17世纪巴洛克时代其个人及社会历史原因对邓恩爱情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夜雨 《文教资料》2013,(35):95-97
苏曼殊一生“亦僧亦俗”,又有“诗僧”“情僧”之称,他的诗作中,爱情诗占半数之多,亦尤为人们推崇.本文解析其诗作中的女性形象,并由此探究其在凡禅倾向之间的二律背反性.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诗经时代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爱人品貌学识的质朴要求,女性对爱情的大胆主动,婚恋由开放转向保守,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得到了突出而形象的表现。这种最纯美、最本真的表现至今仍让我们心神激荡。  相似文献   

7.
蹇瑞桥 《学周刊C版》2014,(11):237-23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不少爱情诗.研究《诗经》中爱情诗的男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与艺术价值,更好地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分析了中英古代爱情诗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描写对象多为女性,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英国古代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宗教色彩相当浓厚.从描写手法上看,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女性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被忽视甚至反视的另一半,但是无论从哲学上说还是从历史实际看,她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半。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爱情诗就是从女子视角写的,其中的主人公形象以及反映的主题可以让我们对这一半产生复杂而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女性题材一直倍受文学作品的亲睐,《诗经》中就有大量为女性所做亦或是用来描写女性的诗篇,尤其在《诗经》的爱情诗中,诗篇从爱情的方向描写了女性在感情世界中的独立意识、自由意识、高尚意识和果敢意识,从而让后世读者从《诗经》中看到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有着广阔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有着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女性怎样才能在爱情、婚姻和社会上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这是众多作家一直苦苦探索的重大社会问题。)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三位具有强烈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正是在各自不同的爱情追寻中,展现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发展历程,为妇女解放运动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秦朝妇女拥有一定的私有财产、拥有婚姻自主权、秦朝法律保护合法的婚姻,并对妇女进行保护以及秦时妇女可参加各种社会生产活动来看,秦朝时妇女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甚至达到了近乎与男子平等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反映了唐人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唐代婚恋观带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情可以被张扬到极致,但它终究要回归礼,即情之张扬与礼之束缚相和谐。  相似文献   

15.
浅说"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相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性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封建礼教只能限制青年男女的行动自由却无法束缚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它对两性交往的严厉禁锢,反而更加激发起青年男女们对异性的渴盼与向往,从而也就更易于一见钟情了。其次,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明末清初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使得才子佳人们充满着对自主婚姻的强烈渴望,对封建礼教的基本恪守,又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与异性自由交往,正是这一特点促成了他们的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6.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思想家对封建伦理的抨击和批判,对资产阶级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的倡导,唤醒了妇女解放的意识,推动着近代妇女解放的进程,为晚清妇女地位的改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女作家,铁凝对同性一直倾注着无比的关爱。本文从性爱的角度分析了铁凝对女性合理生存方式和情感皈依的探求,展示了女性在各种性爱生活形式下的悲剧存在,并指出了这些悲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唐人婚恋题材小说中的某些作品,弘扬了一种超越现实各种束缚的主观追求精神,这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而且还给人以人格的提升和审美的享受。其中两种模式——“心诚志坚”模式与“离魂追随”模式,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与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对后代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为男女恋情的描写,大胆而又露骨地刻画了女性的情与态,其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而又热烈浪漫,富有艳情的特征。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植根于江南繁富之地。南朝富有艳情特质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艳情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红字》再现了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在清教社会里崇尚女权主义、追求浪漫爱情的妇女的一生。她们虽然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并具有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但最终却都落得悲惨的结局。这深刻地揭示了清教社会的严酷,女性生存的艰辛;揭示了清教意识的强大和女性地位的卑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