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鸿门宴》,会发现项羽身上有许多疑问:为什么他会在刘邦的一番甜言蜜语后立刻供出曹无伤?为什么他没有按军法处置闯帐的樊哙,反而称之为壮士?为什么范增将刘邦奉献的玉斗撞破而他却泰然接受了白璧?这些疑问的产生主要缘于我们受一些"常识"的局限。如我们在分析鸿门宴时,总会想":如果项羽杀死了刘邦,就不会有人和他争天下了,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写高考作文,要强调"中心明确"呢?我们读《红楼梦》,能概括出这样一个中心吗?鲁迅不是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为什么考生就应该写一个"中心明确"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真是一段美好的旅程。每每读完苏明进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我总会这样想。读这本书,我一直有个疑问:"目前任教于台中县,毕业于台中教育大学自然科学教育系硕士班""获奖无数,在教学上屡获肯定,常受报章杂志媒体专访""2009年写下《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种能力》,这本书热卖至今,也引起无数回响"的苏明进老师,到底是个帅气的小伙,还是真如他在文中所说是一个老人家?因为他的文字中传递出来的台味十足的嗲声嗲气,以及孩子似的纯真,让我不时地揣测他的年龄。  相似文献   

4.
一、提出疑问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时,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诗人说“霜满天”,那么霜是从天而降的吗?  相似文献   

5.
读陶渊明的诗,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几乎他的每一句话都在表达自己如何"不为五斗米折腰",如何超凡脱俗,如何自命清高! 可他真正做到清高了吗?没有.至少在我看来,是绝对没有!为什么呢? 走夜路的人常常吹口哨,并不是因为他内心淡定、感觉悠闲,而是因为他心中特害怕,于是借着口哨声给自己壮胆.  相似文献   

6.
金辉 《生活教育》2011,(14):11-13
去年偶读《崔永元的乡村教师培训:不是一个人的长征》(见《生活教育》2010年第11期上半月),不觉疑问顿出:小崔,你帮得了吗?后一想,帮不了也是他们的事,还是不管了!但近日看到身边的"培训",不觉悲从中来,所以就拾笔把疑问写了下来。本人可算是老培训者了,回顾30年前激情燃烧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苏教国标本第七册《说勤奋》)生:司马光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我觉得他这样做实在不可取。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夜里睡不好觉,白天的工作效率就不会高。师:是吗?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真不简单。同学们,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司马光这样做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好吗?生:我认为司马光不是不会休息,而是他深知,要完成这样一部著作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如果不珍惜时间勤奋写作  相似文献   

8.
《曼谷的小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饱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读来感人至深。在讲读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呢?我提出可比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先以《曼谷的小象》写什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同学不加思索在回答:“当然是写曼谷的小象。”“是这样吗?”我再次提出疑问:“请小朋友再读一读,想一想,曼谷的小象后面还有谁?”  相似文献   

9.
一 设问导入,了解学情,揭示"岩石书"◆◆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 生:(齐)《最大的"书"》. 师:小手伸出来跟我写课题—— (生边书空边说笔顺) 师: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 生:最大的书. 师:预习时,读了这个课题,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生:最大的书有多大呢? 生:最大的书是什么? 生:"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师:你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板书问号)课文预习了,说说读了几遍.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2,(17):6-7
听到"极限运动"这个词,我们脑中总会浮现那些肌肉发达的欧美男子形象。所以每一个见过江玥瑶的人都会对她产生怀疑:这样一个清秀的高中女生,真的征服了那座耸入云端的乞力马扎罗山?面对这样的疑问,江玥瑶总是淡然一笑:"在征服它之前,我也觉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1.
争论与对话     
<正>学习《第八次》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布鲁斯王子又一次失败了,他会不会还有信心抵抗外国侵略军?"读了《军神》,有的学生会问:"刘伯承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到底疼不疼呢?"而在学习《金子》一课时,学生会问:"彼得找到的真金究竟是什么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会引起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论。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江苏高考加试题中第一次涉及到了名著的阅读,这一新题型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考试大纲中的名著有那么多本,每本都是厚厚的一大部,高中的复习时间又那么紧,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对名著部分进行复习呢?是每本名著都要仔细地读还是只看看简介就可以了呢?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复习方法?一般的名著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但是面对如此富有盛名的作家作品,有些学生却在预习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但本文的魅力何在呢?”面对学生们的疑问,我不得不思考——我们该如何读出这篇小说的“魅力”?看来,我们得学…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担任一个同课异构活动的评委,连续观摩了四节《识字5》课堂教学,某些镜头让我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师:第一组谁来读? 生:寒流、大雪、北风.(生在读到"大雪"时眼睛一亮,声音明显提高) 师:你们冷吗? 生:(面面相觑)不冷. 师:对,这样读,怎么会冷呢?谁再来读?(生不敢举手) 师:听老师读.寒流、大雪、北风……(老师压低声音,拖腔带着颤音)冷吗?  相似文献   

15.
正杜老师:我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文中有"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表述有问题?因为福建省是中国的福建省啊,所以闽南语就是国语。难道不对吗?还有,国语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还是只是说法不一样?陕西省安塞县建华镇中心小学常永瑞高东梅  相似文献   

16.
电教媒体具有先进性、再现性。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学生在观其形、闻其声中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眼前,课文的难解之处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学小语第七册2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呢?不舍身又能炸暗堡不是更好吗?这个疑问如果只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听后如浮光掠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的情景到底是怎样呢?教者审时度势播放了电影《董存瑞》中的一个片断:董存瑞冲至桥下,遇到了放炸药包的困难。他正在想方设法炸暗堡,无奈时间刻不容缓,指导员  相似文献   

17.
未知的精彩     
看到"?"你会想到什么呢?是雪莱的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疑问,还是英语练习簿上一句以"what"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又或者,会无端记起儿时曾学过的一篇叫做《不懂就要问》的课文……可为什么我看到这个简练的符号却想到了有关未来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8.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2014年6月7日上了一节公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恰巧是比赛课,成绩可观。而时至今日,才猛然发现,这课是一篇多么有争议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篇赞颂德国人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意境的课吗?许多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语文教师是否对教材挖掘得"过"了呢,有时候,可能连作者写作当时都没有的情感都被教师挖掘出来了,真是很佩服教师的挖掘能力,解读功夫。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自己"语文"起来,要让学生"语文"起来,不但要读作品,更要读作者。  相似文献   

19.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受到伤害时,总会心烦意乱。当别人向你抱怨他受到"羞辱"或被别人侮辱时,你该怎样回应他呢?心理学家杰克·坎菲尔德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即对抱怨者说:"如果我对你说:‘乔,你长绿头发了’,你会感到难过吗?"他的回答可能会是:"不。"你再问他:"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阅读?阅读又有什么作用?或许,这样美妙的事情,我们就不应该让它沾染功利的色彩。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还是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它不断地滋润着内心的花朵,催促着我将内心的情绪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的某种希望是,你们能够借助语言的翅膀,飞过山川和湖泊,世界美如斯。而现在,却必须要回到现实之中。面对这篇文章,面对这本书的编辑,我产生了沉重的疑问:难道阅读就是为了去迎合什么吗?这样的迎合有意义吗?还有更多更尖锐的问题。但此时,对于你们——必须要经历一次标准化作文考试——更为关心的应该是:这样的迎合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