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全国及29个省(直辖市)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教育数据,对我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面板模型对我国教育不平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测度。研究显示:我国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亟待转变;我国城乡教育过程不平等问题有所缓和,农村基础教育还需加大投入;政府长期构建的教育不平等大环境影响作用很强,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实施农村偏向的教育政策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包括起点上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及教育效果的平等。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显,而且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越来越多,教育机会平等作为其中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国家、地方投入、城乡投入、家庭教育投入方面探讨教育投入差异投入与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包括起点上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及教育效果的平等。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显。而且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越来越多,教育机会平等作为其中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国家、地方投入、城乡投入、家庭教育投入方面探讨教育投入差异投入与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我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城乡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扩展是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通过分析发现,教育扩展之所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原因并不在于其缩小了城乡的教育不平等,而是因为现在城乡教育回报率的差异要远小于已有的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扩展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教育处于困境之中。一方面 ,农村教育存在着职能困境 ,即从实现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意图来说 ,它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另一方面 ,农村教育存在着生存困境 ,即在我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 ,农村教育事实上是农民办 ,没有获得真正的国民教育待遇。从制度层面看 ,农村教育困境问题 ,必须放在城乡教育二元对立的背景下来分析。我国城乡教育的差异 ,除了地域性差异外 ,更多是一种制度设计上的等级差异 ,即城乡教育区别对待 ,这是一种变相的双轨制。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分析 ,城乡教育双轨制在利益分配上的指导思想是优势群体优先 ,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当前 ,应在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 ,重新设计我国国民教育体制 ,切实消除城乡教育双轨制 :一方面 ,倡导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给予农村教育是国家公共事业的身份和待遇 ,落实政府全力举办农村教育的责任 ,推行国民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促进城乡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教育财政平等、教育条件平等和成功机会平等 ;另一方面 ,要特殊优待农村教育 ,在财政和人力等方面 ,优先考虑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提供各种专项扶助 ,以便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从阶层、城乡、性别、民族四个维度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不平等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就读学校教育质量有显著影响,这检验了EMI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学校教育质量也体现出城乡和民族方面的不平等,但一旦加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城乡和民族的影响不再显著;学校教育质量的性别不平等在城乡都不显著。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教育质量不平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家庭教育意识差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教育公平,根据教育意识指导教育行为的理念,对城乡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意识层面的分析,截取了家庭教育的片段展开论述,认为城乡家庭教育意识差异是其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直接造成了教育起点的不公平,进而导致了教育过程与结果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差别发展模式在事实上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平等,尤其是师资配置的不平等。以山东省为例,当前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其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的反映;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乏;教师分配政策中的城市本位;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从政府层面来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增加农村教育投入、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完善教育监督机制等是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肖云刚  刁文彬 《文教资料》2010,(31):204-206
城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多源于教育上的影响。城乡大学生之间家庭教育的氛围、关爱程度、文化程度均不同,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师资、教学质量也有差异,在社会教育中所接受到的社会信息同样有所差别.必然对其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深入研究城乡大学生教育上的差异,从教育的源头缩小两者的差距,对培养城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支出是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补充,通过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东、中、西部地区10个贫困县的调查数据,运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分解与边际效应估计以及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对贫困与非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各类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及其边际效应进行了研究。洛伦兹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贫困与非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教育总支出、校内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和扩展性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呈现不同特征。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贫困与非贫困家庭在各项教育支出上的不平等程度呈现不同特点。贫困地区居民家庭教育总支出、校内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和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及其边际效应呈现不同特征,进一步印证了各类教育支出存在不平等和差异,同时厘清了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均衡效应的主要因素。Oaxaca-Blinder分解法显示,相对于非贫困家庭,贫困家庭的校内教育支出较低,且两类家庭在该项教育支出的差异主要由贫困户身份所贡献。本研究表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是有效的和必要的,并提出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五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并计算了2003年和2007年全国31个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得分。近年来绝大部分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横向比较来看,不同地区差异很大。随后,本文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和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两个方面论述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回归分解的计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得分差异的关键原因。研究发现,省内财政分权是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水平差异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它解释了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差异的42%。最后,还探讨了省内财政分权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间存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差异,已有研究往往忽视了后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990年到2001年扩招初期,城乡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都在增加,但城市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农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间数量差异程度不断扩大,并在2001年左右达到最高点,至2005年则有缓解的趋势;农村学生更多在低层次学校、冷门专业就读,而城市学生恰好相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间同时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随着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可能由数量差异向质量差异转变。  相似文献   

13.
郑利霞 《教育科学》2007,23(5):59-65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入学机会总量的迅速增加,但机会增多并不等于机会均等,地区、城乡、阶层和性别之间的入学机会不均依然显著存在。制度性教育的天然缺陷、城乡二元制的结构制约、考选制度的隐性不公、成本分担的制度失衡、资本存量的代际影响、基础教育的不均积续、性别偏好的消极影响等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的深层原因。应在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增进高等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明成 《教育科学》2008,24(1):63-67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比较明显;从性别、学校类型、学科以及入学分数等角度看,城乡居民之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更加突出;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近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总体差异以及城乡之间在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的入学机会差异都有明显的缩小。  相似文献   

15.
从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出发,可以推演出教育制度的正义原则。然而从经费政策、教师政策、课程政策和高考制度四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着非正义现象。分析教育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或完善,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 three alternative education sites in Australia support socially just education for their students and how injustice is addressed within these schools.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Nancy Fraser’s work to understandings of social justice. It then goes on to argue that her framework is insuffici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rticularly complex set of injustices that are faced by many highly marginalised young people who have rejected or been rejected by mainstream education systems. We argue here for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affective’ and ‘contributive’ aspects of justice in schools. Using interview data from the alternative schools, we highlight issues of affective justice raised by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educational journeys, as well as foregrounding teachers’ affective work in schools. We also consider curricular choice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respect of matters of contributive justice. Our contention is that the affective and contributive fields are central to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for the young people attending these sites. Whilst mainstream schools are not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we suggest that the lessons here have salience for all forms of schooling.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lthough measurement is widely misused in education, it is indispensable in addressing the problems of injustice in glob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Considering how the case can be made for legitimate use of measurement in normative analysis and argument, we explore ways in which metrics have featur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ories of justice,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resourcist and capabilities approaches. We then consider three means of addressing global inequality and defend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which objective measures of justice, deliberatively constructed, could supersede prevalent assumptions about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只有采取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对策,才能使中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Ricoeur's theories of justice are used here to examine the injustice of the utilitarian drive to widen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and, in particular, the attribution of low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to those young people who do not participate i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ment policy is considered through Ricoeur's theory of the just state; and his 'new commandment' is used to consider the disproportionate sacrifice required of these young people if they are to enter higher education. Despite its specific focus, the paper's arguments are relevant to all policies that conflate social inclu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