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楼兰追梦     
正在一望无际的罗布泊沙漠中,飘荡着一阵悦耳的驼铃声,黄沙之上一支波斯商队悄然爬过。烈日炎炎,黄沙漫漫,胡杨树伸着枯黄皴裂的手不知是在向谁求救,风从散落的白骨间穿过,谱出一曲曲哀婉绝望的歌。行进中的人们丝毫不敢放松警觉,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这片黄沙永远的留下。商队尾端的一个箩筐里,一只受了伤的小企鹅奋力地从箩筐  相似文献   

2.
摘板栗     
金秋十月,果实累累!在一个天高云淡的周末,我们来到外婆家,和舅舅、表姐、表弟一起,挑着箩筐到山上去摘板栗。  相似文献   

3.
<正>卖小鸡的挑着两箩筐小鸡蹲在门口卖。我妈妈过去问:“怎么卖?”那个老头儿揭开筐盖,把手一摊,说:“便宜,5角钱一只。”妈妈站着拿不定主意。我在门后早就听到小鸡们叽叽叽的呼唤声了,赶忙跑到箩筐跟前。  相似文献   

4.
蓝印花布     
在洪水一样泛滥的菜花丛里,在云朵一样飘浮的芦花丛中,总梦见一个民间艺人挑着细篾箩筐从颤颤悠悠的板桥上走过,走进乡愁弥漫的村落,然后轻轻吆喝一声:扎青——染蓝!一千年过去了,这样  相似文献   

5.
我们挑着两只箩筐来到人间,前面的箩筐装的是别人的缺点,后面的箩筐装的是自己的缺点。正因为这样,走路时,我们看到的总是别人的缺点,常常会对别人不满,指责抱怨别人,不能宽容别人;而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而不见,对自己也就特别宽容,特别爱护。这种认识上的反差,久而久之就会与同学发生磨擦,产生隔阂,甚至错误地认为身边没有一个人是好人。 其实,这种认识是十分有害的。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若是只低头看着  相似文献   

6.
卖橘奇遇记     
天刚亮,十四岁的王文天就赶紧起床,先挑了几担水,又立即赶到菜园里,和母亲一起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一树橘子剪摘下来装在小箩筐里,挑着上街去卖。  相似文献   

7.
真实的父亲     
父亲是个收破烂儿的。打我懂事起,父亲就一肩挑着两只箩筐,大声吆喝着走在曲曲折折的乡间小道上。记忆中的父亲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早出晚归。傍晚他挑着箩筐进家门的时候,那里面都会装有或多或少的“宝贝”———在别人眼中是些破铜烂铁废书旧报什么的,但那可是父亲走家串户得来的收获,同时也是我们一家人的生计所在啊。回家后,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他的劳动所得分门别类地堆放在小屋的角落里,塑料、铜铁、书报,分别放好,以免混杂。待到有一定数量的时候,父亲就用箩筐把它们装起挑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卖,以换得油盐钱。慢慢地,…  相似文献   

8.
黄思颖 《新作文》2011,(4):22-22
星期六,我和堂弟在老家的食杂店里玩。这时,一位胖阿姨走进店里,大声喊道:“老黄,我要买鲜鸡蛋。”说着,就蹲(don)在一个大箩筐(luo kuang)前挑鸡蛋。  相似文献   

9.
挑着的家     
日落时分,他挑着他的家来到了小镇. 说家,其实就两只箩筐,挑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外加一口锅、一顶蚊帐和一只变形的洋瓷盆.孩子大的两三岁,女孩,是个瘫子;小的,不到一岁半,男孩,是个瞎子,且患有严重软骨病,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到小镇的时候,各家已炊烟缭绕.他选了一处宽大的廊檐安顿.他放下箩筐,将孩子放在水泥地上,任他们玩耍.然后从近处的地上拾来麻巾,搓麻绳挂蚊帐.窸窸窣窣,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破旧而肮脏的蚊帐拴在廊柱上.他的蚊帐一经挂出,就成了小镇街头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0.
支撑     
小时候您是一棵直直的白杨而我是躲在枝叶下的小鸟唧唧喳喳懂事时您是一条悠悠的扁担挑起我这只摇摇晃晃的小箩筐到如今我是支离弦的箭蓦然回首您是那一张弯弯的弓父亲啊!父亲!您化成那一座高拱的石桥支撑起儿女们脚下的路支撑@潘申  相似文献   

11.
父亲不累     
那天,父亲从地里挑回一担山芋,倒在地上,正要挑起空筐走,我跑过去一屁股坐进一只筐里,要他挑我到地里.父亲捏捏我的小胖脸蛋儿,从门口搬来两块土坯,放进另一只筐里,挑起来……于是我在颤悠悠的箩筐里和着父亲哼哼唧唧的小调儿,张开翅膀,飞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半斤红枣     
放学后,我一个人走路回家,太阳有气无力地照着,风冷飕飕的,但是我的嗓子却干得冒烟。我从口袋里摸出两个硬币,准备买水喝。刚到商店门口,我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挑着一箩筐红枣,  相似文献   

13.
蓝印花布     
在洪水一样泛滥的菜花丛里,在云朵一样飘浮的芦花丛中,总梦见一个民间艺人挑着细篾箩筐从颤颤悠悠的板桥上走过,走进乡愁弥漫的村落,然后轻轻吆喝一声:扎青——染蓝!一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吆喝渐行渐远,却并没有消失。现在不用吆喝,那片蓝印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阳光和雨露,像一面蓝色的旗帜,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  相似文献   

14.
少年凯歌     
陈凯歌出生于1952年的北京。当时他家住在护国寺旁边,那里小巷星罗棋布,不是叫太平胡同,就是叫百花深处。当年的文墨飘香、小巷人家已成为这位大导演最为难忘的记忆。陈凯歌后来客居纽约时,曾经深情地描写过这胡同里安宁平静的气息:小贩们在春天暖洋洋的阳光下,挑着大箩筐走街串巷,箩筐里装着毛茸茸深黄色的小油鸡。伴随着小鸡门低声而尖细的欢叫,小贩走在围着他的孩子们中间,托起一只小油鸡在手上,指指才吐绿的柳枝,说:“嘿,赛柳絮。”在夏夜的朦胧中,乘凉的老  相似文献   

15.
蓝印花布     
在洪水一样泛滥的菜花丛里,在云朵一样飘浮的芦花丛中,总梦见一个民间艺人挑着细篾箩筐从颤颤悠悠的板桥上走过,走进乡愁弥漫的村落,然后轻轻吆喝一声:扎青--染蓝!一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吆喝渐行渐远,却并没有消失.现在不用吆喝,那片蓝印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阳光和雨露,像一面蓝色的旗帜,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  相似文献   

16.
正在阔别家乡十多年后,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川南土地。刚下车,我便看到一幕熟悉的场景:只见在车站对面的坝子里,挂满刚压制出来的挂面条,它们像是一个个淡黄色的珠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空气中飘荡着一股麦香味,嗅着这股香气,我的记忆瞬间回到了小时候。小时候,我们上学会路过一条河,河边有一个磨粉作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乡亲们都是吃自己地里收的麦子和稻谷。一旦家里没有米和面了,家里大人便打开粮仓,装上满满一担粮食,左边箩筐里是稻谷,右边箩筐里是麦子,然后挑着去作坊推米磨面。稻谷  相似文献   

17.
歇歇脚再走     
祖父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却不幸被命运发配到码头挑鱼,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耗掉他大半个人生。因为没有在子孙面前炫耀的资本,所以祖父一生言语格外吝啬,当然这种吝啬多少有些凝炼的意味,我在骑木马扬竹鞭的时候问过他:“挑鱼累吗?”  相似文献   

18.
正四年级的吴老师在一节思想与品德课上,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建造长城的挑石工们的艰辛,请一位同学扮演挑石工,用装满了书的书包代替装满石块的箩筐,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像吴老师预先设想的那样:孩子们感动于挑石工的艰辛,进而体会到当时劳工们生存的不易。相反,周围的孩子们都被同学夸张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原本严肃沉重的角色体验演变成了一出滑稽戏。在本案例中,吴老师运用的手法是角色体验法。角色体验法的理  相似文献   

19.
晒稻草     
天边刚露鱼肚白,田里的青蛙还在热热闹闹地叫。这里那里就响起开门声。接着。背犁赶牛的.挑箩筐的,抬着打谷机的,一路一路的人,纷纷往黄灿灿的早稻田里赶。  相似文献   

20.
捕麻雀     
小时候,我常对着白云飘浮的天空发呆,羡慕地看着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心想:我要是一只可爱的小鸟,能在天空中轻盈地飞来飞去该多好啊!有一天,我突发奇想:麻雀会飞,如果我吃了麻雀肉,不就可以飞起来了吗?我一阵狂喜,打算自己捕麻雀。我找来箩筐、细绳和短棍,用短棍支起箩筐,细绳系住短棍,然后在箩筐下撒把米。我牵着细绳的另一头,远远地躲在树后。时间过得真慢,好一会儿,才有四只麻雀飞来,落在箩筐的前面,警惕地望着四周。我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其中两只麻雀观察了一会儿,确认安全后,才一蹦一跳地走向米粒,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