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穆青在他60余年的新闻生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一个个凸现着时代精神和风貌的典型人物从他的笔端跃然纸上。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拼上性命大干的“铁人”王进喜、一辈子为绿化荒山默默奉献的“老坚决”潘从正、百折不挠的植棉模范吴吉昌、为建设红旗渠不怕流血牺牲的任羊成……他笔下的人物典型,写一个、活一个、响一个,震撼了几代读者的心灵,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2.
用典型材料表现主题新闻的主题确定以后,就要着力去选择典型的材料来充分地、深刻地表现它。选材的原则是:凡是有利于突出主题的材料,都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一切游离于主题(即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不管它多么生动,则要毫不可惜地加以舍弃。穆青等同志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通讯时,就选择一系列典型材料着力描绘了文化大革命中吴吉昌的遭遇,描绘了、他当时所处的典型环境,再现了一些令人不快的真实情况。例如吴吉昌被打成了残废,  相似文献   

3.
这段细节描写感人肺腑,三言两语便达到呼应主题的效果,衬托出了吴吉昌把党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品格。同时.也体现了他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更展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罗汉公社文化站,是乐山市开展文化活动较好的一个站。副站长王克纯是个退休教师。他满腔热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文化站上。从去年建站后,社员们用不着坐车进城,只消花一角钱就能舒舒适适坐在公社的简易电影院里看电影了;赶场天,青年们涌进阅览室,如饥似渴地翻看书报,舍不得丢手;节假日,社员们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是有风格的。这一结论在今天已无大的异议。例如,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以写人物通讯见长,善于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写新闻细节。在娓娓道来的焦裕禄、吴吉昌等故事中,以细节的生动、详尽震撼读者的心弦,展现出他笔法细腻,感情浓郁,主题深刻的风格来。著名报人赵超构,生前以“林放”笔名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新闻言论专栏,他写的小言论,随物赋形,寓意于事,雅俗共赏,其风格特征是浅显明快,挥洒自如,持论不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的消息报道独树一帜,耐人寻味,她的一系列会议新闻,在新闻情境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美,显示出导语奇特,结构洒脱,语言清丽的风格。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通讯写作中,人们都知道细节的重要。中外新闻史上的一些新闻名篇,无不因具有成功的细节描写而熠熠生辉,妩媚动人。那么,采访中怎样才能抓到细节素材呢? 首先,在提问中挖掘细节。问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要想采到细节材料,尤其要有“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精神。问的方式,一是多问,二是追问。只有多问,才能得到丰满的细节材料,只有追问,才能使埋没或将要溜掉的细节得以复原。如《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写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的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中,记叙蒋筑英到成都出差那天早晨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第二天凌晨四点多钟,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里的剩饭加上水,做稀饭当早餐。妻子给他拿了六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四个,自己要了两个,留下两个给孩子。”这短短的一段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东北做战地记者,无论是在新华社做领导工作,还是1993年离休以后,一直没有忘记手中的笔是人民给的,没有忘记去写人民,去写家乡父老,去写普通人。在他的笔下,焦裕禄、吴吉昌、王铁人、潘从正……这些人物,他写一个、响一个。穆青同志采写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是这些人物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些特色和个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穆青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令读…  相似文献   

8.
劳动的喜悦     
我是北京日报第一批下放干部中的一个.我参加北京郊区中苏友好农业社以后,和社员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是我写的日记的片断.  相似文献   

9.
对马青同志提出的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前,我在给几个贫农社员代笔时,遇到过这样一个困难问题:他们很希望我给他们代笔,可是他们又说不出更多的想法和见解,对所要写的内容也不能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例如,今年春季备耕时期,我给一位贫农社员代笔,写他听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史蒂夫·拉莫里克斯向电视新闻的编辑们和负责人们作了一次关于怎么写好电视新闻的调查。几乎所有被调查的人都认为电视新闻的作者是一个“在压力下也能写得好的人,他写得快而准确,思维形象化并且对作品具有鉴别力。”新闻部的主任并不会宽容一个拼写不熟练的学生去写电视新闻的。许多人坚决认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惊悉穆青同志逝世,我万分悲痛。2003年10月14日晨,我从西安尊德中学向穆青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1小时后,新华社办公厅来电答复,已将我献的花圈敬放在穆青同志的灵堂。穆青是原新华社社长,是我党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著名的记者。几十年来,他与全国著名的植棉模范吴吉昌有着深厚的友谊,作为吴吉昌植棉经验写作组组长,我曾是穆青与吴吉昌友谊的历史见证人。如今,两位老人已先后作古,往事的回忆,记忆犹新;深切的交往,终身难忘。一吴吉昌是从山西省闻喜县涑水河畔棉花地里走出来的普通棉农,这个普通的棉农,忧国忧民,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12.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13.
高平曾是《西安晚报》的副总编,陶光明当过摄影部主任。这两位“老记”已先后故去了,而我却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总想写点什么。高平曾在一篇随笔中描述自己像日本人:矮而胖、啤酒肚、近视眼.和日本人一道去博物馆游览.没人会把他当作同胞。写得幽默而传神。其实.高平是一位极和善、极有思想和才华的文人。每次我到报社送稿见了他,他几乎都要讲:“茂林.要写!要币断地写!”记得九四年国庆前,报社让年轻记者赵勋写专稿,赵勋找到我,我俩去太华路、自强路街道办事处找知情人和居委会的老大妈们采访了两三天,回来后越勋执笔写了《道…  相似文献   

14.
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发表以后,许多读者和新闻界的朋友来信,热情地给以鼓励,同时希望我们联系过去写焦裕禄、吴吉昌等先进人物,谈谈采写这类人物通讯的体会。体会不能说没有,但想来想去总觉得大多是些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新意。况且这几篇人物通讯都是集体写的,我个人的体会更有限。既然大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那就姑妄言之,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蒙特卡洛。我国围棋女将谢军以悬殊比分卫冕成功。仅隔一天,记者段被写的通讯《新绷的弦奏响美妙的乐章》,将历时22天的卫冕战置入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下书写,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引发读者关注的还不仅是谢军输赢本身,而是蒙特卡洛对中国的意义。难怪新闻界不少人把殷被称为“神写”谢军“第一笔”。我感到他的成功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新闻同行学习。其一要“身”入更要“心”入。这是一位老记者讲过的话,这也是殷波“神写”谢军成功的原因之一。1991年10月,殷波曾作为谢军夺冠战的“随军记者”,“身”入“前沿阵地”──马尼拉。用他…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事迹感人、写得不错、反响也很大的人物通讯。但其中一个细节,看稿时让我产生疑问。这个细节是说,通讯歌颂的这位“热血英雄”执勤时,与5名歹徒进行了8公里追击较量,5分钟生死肉搏。“……被激怒的歹徒唯恐他不死,临走前又用大砍刀朝他脸部猛砍一刀,致使‘英雄’9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武部操场上,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时而同年轻人一起列队跑操,时而又为年轻人示范摸爬滚打,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山西省军区最老也最优秀的部长”樊振秋。 “人活着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老樊是天津市人,1962年,他冲着蒋介石要反攻大陆的叫嚣,毅然报名参军。入伍后,他所在的独立师要求每个官兵留下遗书,随时准备开赴前线。战士们有给父母写的,有给女朋友写的。樊振秋的遗书却与众不同,只有一句话“当了兵就没有打算再回  相似文献   

18.
出土于甘肃武威城北2公里处雷台的铜奔马,被称为我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杰作。1969年9月,武威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十三生产队社员在雷台下面开挖战备地道,挖到10米多深的地方时,靠地道右面一侧显露了出一块用青砖砌成的墙壁,社员们以为挖到了"雷坛"里面。雷坛是雷坛祖庙上的筑坛,是过去老百姓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的神坛。社员们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响,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一股阴寒的气味直冲过来,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发现遍地是排  相似文献   

19.
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职员工中,凡常读《解放军报》的人都会熟悉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学院政治部新闻干事张富强。小张到学院政治部一年时间,他的钻劲出了名。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钻劲,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稿30多篇,被军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总参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小张的钻劲是从挫折中引发的。刚大学毕业那阵儿,白天他和战友们学习训练,晚上研究报纸,奋笔疾书写稿件,连队熄灯,他就到“工具室”点上蜡烛继续写。哪知道,三个月过去了,他写了70余篇稿件,寄给报社后都泥牛入海,不见回音。看着一起到部队的同学都在别的岗位上干出了成…  相似文献   

20.
谈到编辑工作,很自然地想到修改稿件。一提到修改稿件,那问题就复杂了。有些同志改稿的时侯,就稿改稿,即所谓“通一通”或“顺一顺”。其实,这只是最起码的工作。除开这个最起码的工作之外,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给原稿增色添彩,推波助澜。有这么一个例子。通讯员写来一篇扩大复种面积的报道,原稿第一段写某公社今年要扩大复种面积;第二段写社员们看到麦子长得好,不愿意扩大复种;第三段写开展思想大辩论,纠正了错误思想;第四段写大闹积肥运动,准备扩大复种。看来,平铺直叙,死水无波。编辑改稿的时候,费了一番心机,给这坛死水中投进一个巨石,于是激起了波浪,稿件就引人入胜了。改后的稿件,一开头就写出某公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