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修辞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符号学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隐喻的所指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符号的所指。  相似文献   

2.
G.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是20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开始向认知语言学方向转变。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修辞学层面,而是将隐喻现象提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这些认识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发展,也促进了隐喻的跨学科研究。文章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隐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隐喻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而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学家的大量研究证实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人类凭借隐喻认识、描写世界,凭借隐喻理解世界。现代隐喻学研究已经超越传统的将隐喻研究局限于修辞学研究对象和词语层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的一种认知工具和认知结果。人们从修辞学、语义学及语用学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而各派对隐喻现象的实质解释均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sperber&winson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进行全新的解说,把"隐喻理解"看成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曹强 《现代语文》2010,(6):18-20
修辞是人们使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修辞学研究既包括语言行为,也涉及非语言行为。本文从修辞学的内涵及性质、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意义等三个层面讨论了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学科体系。同时指出,现代中国修辞哲学体系的确立,可以使汉语修辞学研究摆脱在技巧之"术"和理论之"学"间摇摆的暧昧处境,有助于拓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领域,丰富现代汉语修辞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是具有的"隐喻象似性"的。在符号学家看来,隐喻与象似性的关系,就是将隐喻归于象似。象似性的研究比隐喻有着更宏大的叙事倾向,在此视野下,语言理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象征性是语言符号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从人类语言起源的隐喻性和人类语言系统的组构理据是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投射,又足以证实了语言符号是基于象似的隐喻建构。  相似文献   

7.
现代隐喻学研究不同于传统隐喻学研究,它的目的是将单一的修辞学垦拓为诗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和思维科学综合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在新的视野中,隐喻的优势应当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化修辞、再造的一个审美的精神世界、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还是一种文化代码,是一种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语言哲学时代,"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修辞学转向"等等都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特殊气场。教育学界对前两个转向并不陌生,但对"修辞学转向"的认知与讨论并不多见。本文对修辞学是什么、为何要进行(当代)修辞学研究、以及如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修辞学视角等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引介修辞学的视角,以引起学界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先蕾 《考试周刊》2010,(12):108-109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现代的隐喻观则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隐喻在广告英语中被广泛运用,从而使得广告英语更具创新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刘娟 《文教资料》2013,(3):78-79,86
动画是一个博大的世界,虽然是虚拟的,却包容万象。作为世界动画大国的日本不仅孕育了动画,也创造了动画的神话。日本动画其实是表征日本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从动画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日本文化的丰富内涵。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动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审美特点。本文从日本动画入手探索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丁龙松 《考试周刊》2012,(71):23-24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成是语言修辞,是为了装饰语言形式,是文学、修辞学和文体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的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而且是认知和概念的。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爱情"为例,对比英汉在爱情隐喻和转喻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魏红 《现代语文》2007,(11):19-20
一、引言 转喻研究与大量的隐喻研究相比是很少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转喻归纳到隐喻的概念之中.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相似文献   

13.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转向认知语言学。该文以《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为依托,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书中爱情隐喻的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霍克思在爱情隐喻的英译过程中运用多种翻译策略,部分实现原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证明隐喻在人类理解抽象事物、认识抽象世界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化差异、语境等因素影响爱情隐喻在语言翻译中的构建,在语言中探究文化和认知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程山  陈婧 《文教资料》2011,(9):45-46
隐喻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梳理了一些隐喻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雷"的语义隐喻,目的在于初步了解隐喻相关理论与研究情况,初步运用理论来分析一点具体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研究,进而分析了"雷"的隐喻类型,最后梳理了隐喻的认知基础,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对比了"雷"的本体与网络盛行的喻体语义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周琦 《考试周刊》2011,(5):38-39
英汉两种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习语,这些习语大多都运用了隐喻。隐喻包括始源域和目的域。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域的"虚"、"实"分析,以关于"学习"和"知识"的隐喻为切入点来探讨隐喻的概念合成理论。隐喻习语的构建离不开概念合成的认知机制,以最终达到认知凸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高考评卷中发现 ,部分中学生对什么是隐喻、如何造隐喻句等修辞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仍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应该正视当前语文教学中对修辞教学不够重视的现状 ,对今后修辞教学的走向作些新思考、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张杰 《海外英语》2022,(4):66-67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哲理小诗《未选择的路》中通篇贯穿着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通过综合运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中关于隐喻的理论,分析了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的文体作用。研究发现,全诗隐喻统领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下,具有系统性,形成了隐喻网络,实现了隐喻的衔接功能;隐喻的修辞性和认知性将读者深深带入诗中,实现了诗内与诗外概念的互动,体现了隐喻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分析麦克洛斯基的经济学修辞学入手,探讨了经济学修辞学研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济学理论建构中修辞学方法的运用,尤其是隐喻,现代化文本规范等修辞方法在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指出经济学修辞学包含多元方法论并且建构真实世界。麦克洛斯基通过区分认识论实在论和本体论实在论以规避经济学修辞学研究遭受到的反身性困境质疑,代之以伦理实在论。我们则认为一种宽容的、多元化的经济学方法论或实效经济学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最新走向。  相似文献   

19.
流行语"山寨"语义非常丰富,可适用于诸多语境,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和重要的语义理据,在"山寨"语义衍生与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隐喻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山寨"语义泛化的路径,并对"山寨"语义、构词方式、词性及感情色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诗歌语言符号的隐喻表现系统要求在两个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依据相似性原理建立意义的连接,把不可言说的情感、意志、精神等化为可感的形象。李白诗歌语言张力的构成重在隐喻策略的运用。隐喻是远距离的交易,在李白诗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着对距离的有效控制。在李白的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是灵动的,通过所言非所指的隐喻策略,创造出诗歌语言的含蓄能指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