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军 《新闻记者》2006,(11):39-39
今年8月中旬,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台风“桑美”袭击我国南部的消息。某日临近傍晚时分,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机准备看看相关的新闻。这时,一个画面紧紧抓住我的眼球,至今仍记忆犹新:在狂风暴雨中,一个年轻小伙拼命抓着一根电线杆,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他那瘦弱的身躯似乎马上就要被狂风卷走。因为是刚刚打开电视,笔者起初还以为是某一个不幸的人在回家的途中遇上了这场灾难,正在无助地呼救。最后还是呼喊者手中紧握的话筒提醒了人们:他是一个正在现场报道台风的央视记者!一些看过这条新闻的人对此大都表示反感。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8月中旬,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台风“桑美”袭击我国南部的消息。一个正在现场报道台风的央视记者在狂风暴雨中,右手拼命抓着一根电线杆,左手拿着话筒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他那瘦弱的身躯似乎马上就要被狂风卷走。画面“动人心魄”。让人不解的是,摄像机的镜头却非常稳定,甚至镜头上连一滴水珠都看不见。后来跟几位同学谈及此事,看过这条新闻的大都表示非常反感。为什么?传媒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充当环境的守望者,进而让人们充分了解环境信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当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对传媒就有明显的“异常依赖”,他们既希望快速获知相…  相似文献   

3.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初识刘海栖,恐怕没有人猜不出他是哪里人,1米80的个儿头,热情、敞亮、豁达,一个标准且俊朗的山东汉子.但恐怕没有人第一眼猜得出他是做出版的,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齐鲁文化的绵延魅力在他的血液中,在他的个性禀赋中着实是那样的浓郁、深沉而细腻.在他长达30年的出版生涯中,给了他坚韧的毅力、宽容的品格和不懈的创造灵感,以及自我前行的动力.看了他的从业履历和作品,便会觉得笔者此言不虚.  相似文献   

5.
梁衡  康笑宇 《传媒》2001,(6):64
一个人肚子很饿,最重要的是赶快给他一点食物,哪怕一块粗玉米窝头也好;一个人身上很冷,最重要的是赶快给他一件衣服,哪怕是一块麻袋片子也好;一个人寄人檐下,最重要的是先给他一间房子,哪怕  相似文献   

6.
王石: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对应人物--洪七公江湖第一大帮派丐帮帮主,号称"北丐",为人洒脱,行事率性而为,在让出帮主之位后,他脱离俗务,逍遥人间. 而他是一个毫不低调的人,是一个爱唱反调的人,是一个大路不走走小路的人,是一个尽量和钱撇清关系的商人.他是王石.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黄勇的眼睛很明亮,在茫茫人海中你一眼就能认出他,那双眼睛始终流露出的是睿智、是刚毅,是永争第一自强不息。 有人说,黄勇的神态很威严,在任何时候身躯都是那样挺直,那种神态始终展示出的是自信、是儒雅、是从容不迫干练洒脱。  相似文献   

8.
李向阳 《青年记者》2006,(11):30-30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人被故乡抛弃在异乡的旷野上叹息当他在一块石头上安放好沉重的身躯迷惘的双眼扑楞着不存在的翅膀这时 你不能在我们面前安放墙壁不能收走我们身边仅剩的残阳不能没有河流  相似文献   

10.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1):26-27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12.
198 8年 4月 8日 ,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的王学军突然跟自己的单位彻底“决裂”了。他不是第一个从“大锅饭”里跳出来下海经商的人 ,但他是北京市第一个从原单位走得不留“尾巴”的人———他将自己的档案从原单位取走 ,存放在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与原单位割断“脐带”的人事档案。要知道 ,当时下海经商之风乍起 ,在卟嗵卟嗵的下海声中 ,人们的身后仍拖着一条不松不紧的保险绳 ,叫“停薪留职”———就是工资我不拿了 ,相关的福利待遇也没份了 ,但人事关系还保留在原单位 ,编制还占着。万一哪天被海水呛着了 ,不想干或不能…  相似文献   

13.
他站着,常年伏案使他身躯微微有些佝偻,形如一张拉满的弯弓,似乎随时准备把自己最后一丝生命的活力毫无保留地发射出去。他坐着,埋首在书稿丛中,仿佛背负着沉重的轭,象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将生命的热情播进自己耕耘的事业中。他卧着——如今他再也不能站、不能坐了,他静静地安卧在  相似文献   

14.
尽管早有准备,仍然难以接受。因为我们目睹了人生最残酷、最惨烈的一幕。一个如此结实、健壮的身躯倒下了,一个如此智慧的头脑停止了思维,一个与他的事业血肉相连的人被从他的事业中活活剥离出来……目睹斯人其萎,医学回天无力,亲友一筹莫展,椎心之痛,痛何如哉! 卫平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短暂的一生,特别是生命的最后5年,波澜壮阔,华光四射。他身后不仅留下一张名播楚天的报纸,还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卫平是我们身边的一员,他有许多明显的弱点和缺点而绝不是十全十美,这是不成问题的。评价人物必须而且只能看他的本质和主流。…  相似文献   

15.
好人高贤均     
刘茵 《传媒》2002,(11):35-37
都说高贤均是好人。好人一生并不平安。他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 前年,高贤均患了肺癌。他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以日渐孱弱的身躯顽强地忍受一次次化疗的无情折磨,始终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积极达观的精神状态,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家发现,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7.
陈燕  黄静 《中国档案》2005,(7):60-61
李双成,生前任宁夏银川市政府研究室(扶贫办)主任,2004年12月10日在工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殉职。这个年仅51岁就离这个美丽世界而去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的生命之路并不漫长,但他在平凡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中,布满的深深浅浅的脚印却是踏实的;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惊天动地,但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同样堆砌起了一个高大而伟岸的身躯。我们追寻这盛世的英雄,解读着这位默默奔走的汉子留下的足迹,看到的是那座因他而去至今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来的小镇,是阴阳相隔的两个女人悲伤而留恋的爱,是数万百姓无语的信任。我们与李双成生活在同一…  相似文献   

18.
倪莉 《云南档案》2006,(1):41-42
在我儿时生活的那条街道上,我们家是很有名气的。这种名气来自于我有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疾的伯父。听父母说,他原来是工厂里的档案管理员。有一年,工厂失火,他为了抢救档案馆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大火烧成重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大火毁灭了伯父原本英俊的面容和伟岸的身躯,也毁灭了他曾经那段美好的爱情。出院以后,父亲将他接回家来,同时还带来了一幅对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兰”。  相似文献   

19.
刚才上网浏览了一下本报的电子版面,有两篇文章,绝对让人HIGH翻天。和我一起来德国的程绩同学,在前往波多尔斯基家进行采访之后,拖着两天只睡了5小时的身躯,写出了一篇铿锵有力的采访手记——《我“真的”是这样采访到“波爸波妈”的》。而留在后方坚守的“球霸”老关,也以一版  相似文献   

20.
三说陈海泉     
认识海泉已有多年,记得初识海泉是在一次媒体的会议上,那时他还在《西部商报》工作。海泉瘦小的身躯、坚毅的眼神、沉稳的发言,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