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声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物体在空气中振动发声时.就会使它周围空气形成疏密波的形式而传播着(图1).这样,物体振动的能量就会由声波传递到物体上.而使之发生效应.(猜想)声波能传递能量吗?(提问)  相似文献   

3.
声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物体在空气中振动发声时,就会使它周围空气形成疏密波的形式而传播着(图1)。这样,物体振动的能量就会由声波传递到物体上,而使之发生效应。(猜想)声波能传递能量吗?(提问)  相似文献   

4.
中学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物理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观察、质疑、实验、总结、理解、应用等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老师传授物理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求学生在各个层次上的能力都有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物理实验时,必须注意使实验现象的区分度要大,实验现象要清晰,实验揭示的物理规律要明朗,实验设计的方法要科学严谨。  相似文献   

5.
为改进音叉声波干涉实验,有文章介绍用双喇叭收录机演示.这一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产生的干涉声场强弱不够分明.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改进,制成了“声波干涉音箱”,效果令人满意.具体做法是:准备两只袖珍收音机用的小喇叭,另取塑料泡沫方块,割出喇叭孔后把小喇叭嵌入到塑料泡沫块里,制成一对泡沫“音箱”,见图示.小喇叭的低盒面积小,波源可近似为点状.演示时把音箱挂到  相似文献   

6.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由于干涉要求两列波的频率相等,往往因为找不到相干波而难以进行实验.人教版(必修)老教材第一册在第158页提出这样一个实验"当我们敲响音叉的时候,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会发生干涉,我们绕正在发声的音叉走一圈,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人教版(必修加选修)新教材第二册在第58页"做一做"中提出在操场上做实验.老教材提到的实验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够"察觉"到,效果并不好,不适于课堂教学.新教材提到的实验也只适于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活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受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启发,对教材中的实验作了几点改进,比较适合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现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7.
马中江 《物理教学》2013,(1):28-29,27
物理实验的改进是一个在科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以声波干涉实验的改进为例阐述物理实验改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声波干涉实验中的假象及其改进何海明(浙江绍兴市东湖中学,312000)用音叉演示声波的干涉,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演示实验,物理杂志上对其改进方案也多有推荐,归纳起来有两种演示方法:一种是单用音叉演示,如教材所讲的方法;另一种是音叉配以共鸣箱演示.然...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驻波》一节 ,给出了共振法测声波(纵波 )波长的实验 (见图 1) :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 ,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 ,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 ,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这时 ,从音叉发出并进入玻璃管的声波和经水面反射回来的反射波相互叠加 ,在空气柱内产生驻波 ,玻璃管开口处为波腹 ,水面处为波节 ,空气柱的长度为L=λ/4 ,如果玻璃管足够长 ,继续提起玻璃管 ,当空气柱长度为L =3λ/4、L =5λ/4……时 ,都会产生驻波。如果测出空气柱的长度L ,就能测出声波的波长。如果知道音…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驻波”一节,给出了共振法测声波(纵波)波长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这时,从音叉发出并进入玻璃管的声波和经水面反射回来的反射波相互叠加,在空气柱内产生驻波,玻璃管开口处为波腹,水面处为波节,空气柱的长度L=λ/4,如果玻璃管足够长,继续提起玻璃管,当空气柱长度L=3λ/4,L=5λ/4……时,都会产生驻波。如果测出空气柱长L,就能测出声波的波长。如果知…  相似文献   

11.
冷国华 《物理教师》2004,25(1):8-29
声波的干涉实验是说明波的干涉现象的一个重要例子,由于声波是纵波,因此做好这个实验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波的干涉.在物理教学中通常使用音叉来实现声波的干涉,但对该实验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效果的研究会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1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的缺陷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通常是这样来进行的:敲响音叉,围绕音叉走一圈,或音叉转动一圈,在此过程中能  相似文献   

12.
13.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的[实验1-4],现摘录如下: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D水的玻璃片(或三合板)上。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的[实验1-4],现摘录如下: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D水的玻璃片(或三合板)上.然后再加入约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第21页有一个"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该实验主要探究食物中含有多少能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该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30mL水在锥形瓶中的水位很低,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于水中,测量的数据不精确;二是30mL水吸热能力差;三是锥形瓶下垫有石棉网,石棉网会阻止热量的传递;四是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置没有隔热装置,热量损失太多。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技能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观察和实验能力的教学应该是落实科学教学三维目标的落脚点,所以,科学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师,首先需要重视对教材中实验的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教材的实验设计作出合理性评价,并能对其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探索和改进,使其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食物与  相似文献   

17.
潘亚清 《阳光搜索》2014,(1):122-122
本实验设计思路来源于《神奇的能量》单元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比较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实验(如图1所示),教材上设计的“火箭弹射”实验虽然取材简单,也容易操作,但它的缺点是无法用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据进行实验分析。这对于六年级同学来说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意义,而且课堂上弹射火箭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缺点,我设计了“过山车能量大小实验器”。  相似文献   

18.
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化学教学的必要手段。一节成功的化学课往往与成功的演示实验分不开。在教学中为确保演示实验获得成功,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坚持不懈地研究演示实验很有必要。笔者通过反复实践,对教材中的某些实验进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第二,铁丝与酒精灯外焰接触面小,受热面窄,热传递慢,如果遇到风,火焰摇摆,铁丝受热时有时无,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