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他的理念论也经历了由“一元唯善论”向“多元范畴论”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具有一致性,都是在他去西西里参政失败之后发生的。西西里参政失败是柏拉图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使他在思想整体上由“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变。这也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古希腊思想中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西西里在古代并非一个单一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处于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人和腓尼基人分别在西西里东部和西部建立殖民地。布匿文明在西西里西部传播较广,其与希腊文明之间在战争的同时也有着多方面的文明互动,深受希腊文明影响。希腊文明对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以及西西里土著居民都有明显的影响,成为西西里最强势的外来文明,对西西里的影响时间最久,但也接受了布匿文明和土著文明的一些元素,在西西里的一些地区形成了混合型的文明。罗马文明进入西西里的时间较晚,经历了从共和国时期的非主流文明到官方推行的主体文明的嬗变过程。西西里土著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中,吸收布匿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同时也对对方文明有一定的影响。西西里不同文明体之间的交流互鉴,很好地诠释了地中海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对我们认识古代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加里波第不在两西西里建立政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意大利,而是同意将西西西里也并撤了王国,把政权“拱手”交予加富尔问题,我国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翻译和出版的几部大学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看法一直是:加里波第“本可以依靠广大群众,在那不勒斯确立革命民主专政,建立共和国,在共和国的旗帜下统一整个意大利。”’“在这个关场时刻,政治上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就在资产阶级革命家加里波第身上暴露出来了,他不敢放手发动人民起来反对损丁王国的君主政体.”②“作为一个革命家,他有很大的局限性。”③就是九十年代出版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到用兵如神,东方人多半会拿出诸葛亮,而说到西方的战略家,人们除了能想到亚历山大、拿破仑,一定不会忽略这个名字:汉尼拔。汉尼拔是迦太基王子,为报与罗马争夺西西里失败的旧仇,于公元前218年统帅迦太基军,从陆路出发远征罗马。  相似文献   

5.
何丽芳 《成才之路》2009,(31):I0021-I0021
华罗庚教授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性刻画逐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学科,是对现实生活常识的系统化和抽象化,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侧重于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因而学生往往学习起来感到艰涩深奥、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境界之“真”不仅指“真情实感”,而是要深入到欲望的本真,在“欲望本真”的基础上,通过审美直观并且由“理念”而感发出的“势力之悟”,才是王国维境界之“真”的真正内涵,是生命之“真”,这种“势力之悟”悟的是人生最深之意义,标示着对人生要义的体认、对超验人生的自觉体验。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的“之”字,用法极其复杂,用上“之”字的句子,结构也是变化多端。仅“动一之一名”的格式就很有些使人眼花缭乱,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动”、“之”、“名”三者的搭配关系搞清楚,才能掌握“之”字的用法。现将这种格式与句子成份的结构形式对应起来试作考析。一、在“谓(动)—补(介〔之〕+名)”结构中“之”作介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谓语的补语。例如: ①起临洮属之辽东。(《史记·蒙恬列传》)——“属之辽东”:连接到辽东。“之”,相当“于”,译为“到”  相似文献   

8.
红领巾之春     
在每年春分到立夏这段时间,组织全市中学的少先队员举行“红领巾之春”活动,已列为无锡市教育局团委的经常工作。今年这届“红领巾之春”正是在大力开展“五讲四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举办的,主题是让红领巾的心灵象春天一样美,通过少先队员们喜爱的活动,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赞“美”“五讲四美”,核心是心灵美。“红领巾之春”活动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点,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懂得什么样的思想最美丽,什么样  相似文献   

9.
“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10.
<正>悠悠中华民族,团结精神在薪火相传之中延,续千年,在“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的俗语中更显真切。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步实现新发展目标,团众人之志,铸今日之长城。回望走过的路,步步艰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地建起一个新中国。从“一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从“一化三改”到改革开放,从也门撤侨到抗击新冠疫情,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12.
“人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真髓,“人教育”是人类的觉醒和期待,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着马克思“人关爱”的空场与疏漏。要进行人教育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知识性到思想性的转变;物到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人精神”之弘扬,“真善美”之实现。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14.
春之四韵     
《新作文》2006,(Z1)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四秀”,岂不暗合春之四美?岂不引发人的春之“四韵”? 元春春之莅临,恰似黑暗中乍放一丝亮光,波色乍明。人们心中冰雪消融,“曝沙之鸟,呷浪之鱼,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万般生机一起萌发。元春是繁荣的象征,是韶华的使者。人在它的抚摸与怂恿下,生气勃发,思绪万千……于是有人“寻春问腊到蓬莱”。  相似文献   

15.
谈“之”的用法○刘民运(峡江县巴邱小学)“之”字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到,对其用法前人颇有研究。“之”的基本用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作助词,相当于“的”。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如:“齿鲸里有种号称‘海中之·...  相似文献   

16.
《少年电脑世界》2014,(10):48-48
在这里,西西里再次感谢每位淀粉,谢谢你们对“少电”这份不变的热爱,不管我们能否见上一面,只要你们还愿意拿起“少电”细细阅读,西西和其他小编就感到无缘的幸福与满足。  相似文献   

17.
张春晖 《教师》2010,(6):113-113
教育和爱心两个词往往联系在一起,“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教育之爱要遵循科学,科学之爱才能将爱心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莫春雷 《语文学习》2021,(1):F0003-F0003,88
歌德曾称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岬”。这里山隔海阻,遥远而神秘。比如诺曼皇宫,其辉煌之处就是融合。这是征服了西西里的诺曼人在古迦太基人和古罗马人的废墟上改造扩建成的宫殿,现在是西西里的国会大厦。走在阿拉伯式的回廊里,走在金碧辉煌的帕拉提那礼拜堂里,你的内心会充满惊异与震撼。  相似文献   

19.
汪静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4):21-22,52
“畸人”形象散见于《庄子》全书,并以两个层次展现,即“人为”之“丑”和“天真”之“丑”。“天真”之“丑”可以上升到“道”的生命自由境界,而“人为”之“丑”则不能。文章重在论述庄子审丑关学的精髓,即庄子重精神之“德充”之美,而较轻外在形体之丑,但只有在德性光辉照耀下的外在形体的丑,才能向个体自由生命超越。  相似文献   

20.
署名之累     
近闻有许多很“醋”的“累名”,比如“名人之累”、“漂亮之累”等等,就连署名也使人累得气喘吁吁,不堪重负了。 署名,本是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轻轻松松的,可一到现实生活中怎么就变味、走样,显得那般沉重呢?嗬,玄机一定不少。名人说活得真累,正如一位杂家所言:是属于吃了葡萄还说葡萄酸那一类,对腹中之物自豪地抱怨,并没有分出一些让“灾民”(不名一文的人)尝尝的意思。而“署名之累”则是把自己吃的葡萄与别人分享,最后也说葡萄酸的那一类。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