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广角》2013,(16):12-13
新民文化沙龙三重唱在上海书展期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连续举办了三场新民说文化沙龙活动,备受上海市民的追捧。8月15日第一场沙龙由政治学者吴稼祥和法学家季卫东先生以《公天下》为蓝本,探讨破解超大规模国家民主化的魔咒。季卫东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兼院长,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其"程序应当成为中国今后法治建设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真  相似文献   

2.
在本刊去年召开的“特别策划”栏目组稿会上,苏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吴培华谈到了图书发行主体市场改革的三个阶段问题。我们觉得这是个好题目,可以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华书店的改革轨迹做一个勾勒,或许还可以看看这条线将向哪个方向移动。于是,吴培华带领六个弟子锁定1995年以来的业内较具权威性的五种报刊:《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以“中盘”、“集团”、“连锁”为主题词,查阅了主要的论文及有关报道,作了一番虽不一定完整但却是十分认真的整理分析。作为一个教授、出版社主管发行工作的副社长,吴培华谈的更多的是忧虑。  相似文献   

3.
见微知著闻一知十─—有感于外国记者的敏感吴万里常读《参考消息》,常看外电报道,常被外国记者新闻报道中的敏捷、敏感所折服。比如这次日本首相细川的辞职,常人感到十分唐突:首相当得好好的,此前还刚来中国访问过,想不到一下子又下台了。但是在常人看来再奇特的事...  相似文献   

4.
正1985年6月19日,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消息传来,一位时年86岁的老者挥泪撰写挽联《哭夏鼐学弟》:"讲授茅茨,早识茂才,天祝奈何先我去。通邮邃古,谁继绝学,才难岂为一人哀。"这位老者便是历史学家、哲学史家以及书法家王蘧常,而逝者夏鼐是他早年在光华大学附属中学任教时的得意门生。  相似文献   

5.
应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馆长松野阳一和副馆长风雅彦的邀请,笔者于2001年11月赴日本东京参加了“日本古籍在东南亚收藏情况”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日本国文学资料馆召开,与会者有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教授、《文献》杂志编辑部王涵研究馆员、日本国文学资料馆松野阳一教授、冈雅彦教授、大高洋司教授等。笔者向研讨会递交了曾经常熟翁氏所藏《传世孤本南宋明州刻本(集韵)初探》的论文,并介绍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收藏的特色及近年来整理研究的新进展。访日期间,在日本国文学资料馆馆长的热情安排下,笔者除参观了日本国文学资料馆之外,还有幸参观了心往已久的静嘉堂文库、宫内厅书陵部。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披露:3月14日,《河南商报》的“综合新闻版”刊登了一篇该报记者和通讯员联合采写的一则消息:《新乡关山惊现华夏神花——黄雪莲》,说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在一次不慎滑落当地原始森林的峡谷时,意外地发现了国内濒于绝迹的稀有物种——黄雪莲。还说河南科技学院的一个教授在那个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来到发现黄雪莲的地方,不仅发现雪地中有上百株黄雪莲,还发现了600多年的“雪莲王”……此稿见报后,先后有数十家媒体网站转载并炒作,有的电视台竟以《新乡关山发现“华夏神花百草之王”600年“雪莲王”》为题广为传播。由于媒体的误…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报》兴衰三部曲的启示中国电视报吴继尧在中国众多的报纸中,有人称《中国电视报》是中国的“报王”。我们认为这足就《中国电视报》的发行量和影响而言的。要说办报历史,《中国电视报》纯属迟到的小字辈。小字辈为何能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报界的佼佼者呢?历史...  相似文献   

8.
上海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转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8月2日j妾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也毫不讳言上海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上海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上海模式”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剖析上海转型的意义何在?《中国新闻周刊》不久前曾推出《上海新革命》的封面报道。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也采访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经济与国际管理学教授黄亚生。黄  相似文献   

9.
不当的隐笔     
9月21日,全国各报刊都刊载了新华社播发的通讯《击毙“二王”纪实》。这篇通讯及时、详细地报道了击毙“二王”的经过,人心大快。但美中不足的是,作者不该留下一个悬念,就是在搜索仙人窝时,最早发现“二王”的两位勇士——甘象清、吴增兴的安危。作者写道:“刹那间,枪声响起,潜伏在茅草堆里的罪犯王宗玮凶狠地向甘象清开了一枪。随后,王宗坊也从草丛里蹦出来,持枪向吴增兴射击。”至于甘、吴是否受伤,生命如何?作者全  相似文献   

10.
去年冬,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吴礼明诉上海郊区报社的“新闻官司”。这是一起侵害名誉权的讼案。《上海郊区报》在一则启事中说有一个“自称吴礼明者”假冒本报记者行骗,吴礼明认为这则启事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诉至黄浦法院。黄浦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吴的诉求。吴不服,已上诉至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本案对新闻工作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担任新闻记者职务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据吴礼明在上诉中称,他“至今”“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从未有一天离开过”,共在9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在“离开郊区报后”,也“一直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本刊未及一一核实,若吴所述与事实有出入,有关单位可来函说明之。现将有关材料刊登于下,有删节处均于注明。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近代(狭义)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一向颇感兴趣,但多半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当初读到方豪先生的《中西交通史》,很是为老先生的认真而感慨,并好好补了补课。尽管前贤题诗在前,但近年来此领域研究之拓展,仍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不久前读到张国刚教授与吴莉苇博士合著《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副题为“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将论述的范围设置在1500-1800年间,又以欧洲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吴开先在国民党CC系内地位不低,一直是上海市党部的实权人物,一度做到中央组织部的部长。他的行政职务,是“上海社会局”局长,和控制黄色工会的陆京土,紧密勾搭,狼狈为好,成为左右上海工业界劳资双方的铁腕人物。他们是黑社会头目杜月星的哼哈二将,上海人称其为“吴陆体系”。吴开先的社会局长与众不同,是蒋介石直接任命的。这种“吴陆体系”一直延续至上海解放,方告结束。现在,吴开先已九十开外,他在美国当寓公纳福。陆京士则已于几年前客死台湾。一、上海的“党皇帝”吴开先,上海青浦人,早年在“上海大学”读书,参加过CY…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收到抗日战争以后客居重庆的丹阳籍老人王筱雅先生寄来一本的《草间集》。这是丹阳籍南社诗人张素(1877-1945)在丹阳沦陷后率眷逃难期间形成的一本诗集,以实录的笔触描述了日寇入侵时他流离在外的痛苦情况,再现了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背井离乡的真实场景。诗集“因取梅村词意,以《草间集》名之。”明末清初太仓籍诗人吴梅村在清兵下江南时,曾抒发“草间偷活”的感慨。  相似文献   

14.
对清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扌适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一段话,我们特别注意到“时弊”、“士林”二词。“时弊”是指当时的八股取士制度;“士林”指的是士人群落。具体地从《儒林外史》来看则是士人们在八股取士制度下的诸种心态和行为。《儒林外史》写的是八股取士制度与士人的冲突(顺从或反抗);而在细读之下,我们发现吴敬梓其实在很多时候提示了社会习见对士人们的控制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15.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6.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5):57-57
“风流云散”意思是像风一样流动,像云一样飘散。比喻原来聚在一起的人零落离散。语出汉·王粲《赠蔡子笃》诗:“悠悠世路,乱离多阻。济岱江行,邈焉异处。风流云散,一别如雨。”例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四十八回:“自从虞博士去了,这些贤人君子,风流云散。”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一〇六回“:众姐妹风流云散,一日少似一日。”汪曾祺《落魄》:“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柯灵《鱼书》:“偶然在风晨月夕,想起那些风流云散的故旧,便不禁引起一缕深沉的寂寞。”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佚报志     
我所列的“佚报”,可能(也希望)并未“佚”。我所以把它列入“佚”,只是限于我的孤陋寡闻,和未见于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中文报纸目录》和全国图书馆联合编辑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等大型工具书。有些“佚报”可能还散藏于海内外某些单位里,但限于我个人的能力,无法去发现它,征集研究它。我在着手参加编纂《上海新闻志》以前,“抢先”发表这《上海佚报志》,也基于这样的想法:已知馆藏尚存的反正好好保藏着,日后自能从容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84年5月,全国政协和文化部联合召开“王森然先生执教70周年纪念会”,我曾参与了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因此,对王森然先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1987年初,我据此为《人物》杂志撰文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这个头衔远远不能体现王森然先生的全部价值。他不仅是国画家、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而且是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诗人……王森然先生毕生的奋斗与追求,发现与创造,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知识的绝大多数领域。”所以,我把他称为“中国的罗蒙诺索夫”。今年6月15日,“王森然学术研究会”在京成  相似文献   

19.
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作的《索隐》中曾三次提及《文翁孔庙图》:“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①“如《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俱是后人以所见增益,于今殆不可考。”②“《文翁图》作‘国选’,盖亦避汉讳改之。”③ 《文翁孔庙图》,应该就是《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二卷《蜀文翁学堂像题记》。这本书在新、旧唐志中均有著录,但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图书馆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王周生曾伴君赴美就读数年。期间,她以独特的眼光考察了美国社会,先后撰写了《陪读夫人》、《我看美国月亮》等作品。本刊特邀王女士撰写的《美国图书馆点滴》一文,于细小之处反映了美国图书馆的情况,读来颇有趣意,并能从中得到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