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忘记什么时候开始叫他大哥,事实上之前我都喜欢叫他大叔(黑马大叔),事实上这个称号是跟着其他人才开始叫的,但是每一趟我们见面或许在电话甚至是短信,我都称他为大哥。甭管他年纪比我大还是小,估计他比我年轻几岁吧,但是他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创意人,所以,称他大哥让我感觉舒服很多。(回忆13年前也就是1996年,当年嘎纳广告节主席首次来中国访问,我很幸运的第二次作为华人评委的身份,陪同嘎纳广告节主席罗杰先生到广州拜会当地的广告创意人。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我记不起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这个二十来人的编辑部里,论年龄,许法新同志大概是最老的一个。可巧的是,他也是我的一位最老的同事。我初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九三九年。屈指算来,四十六年,那已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到了贵阳,当了《贵州日报》的记者。这个报社到底有几位记者,我一直没有弄清楚。那  相似文献   

3.
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能理解,甚至觉得:他们活着,只能去写诗,比如李白、顾城。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不能理解,因为他们的一切似乎都与诗毫不相干,比如我将要写到的这个人,张蒙。这样的一名军人,与我概念中的诗人实在相去甚远,我觉得他应该属于最不可能去写诗的那一类人。因此,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诗",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一定非常熟悉民国大军阀——吴佩孚,他生于1874年,死于1939年,堪称一位极富盛名的军事领袖。论家谱,他属于山东蓬莱人,1904年1月,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测绘学堂。吴佩孚一生充满传奇。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既有"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的煌煌战绩;也有土崩鱼烂,四面楚歌,兵败入川,  相似文献   

5.
我说的李白不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如果说的是他,那真成了相声里所说的关公战秦琼了。我说的这个李白,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角李侠,这是真人真事,他的原型是李白。  相似文献   

6.
这个“第一”带给我的所有影响,我都愿意承受现在,在公共场合仍有很多人能认出许海峰,他们会走上前要求签名合影,不过基本是20岁以上的人。时隔22年,听许海峰再次讲述当年的经历,他的口气就像一位食堂的大师傅在向你说今天的菜谱一样稀松平常,也许是时间已经淡去了当年梦境般的际遇与激动。  相似文献   

7.
忘了到底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碰上了阿福。只记得当年他在新加坡的CR&GREY,我应该也刚从香港返新,暂时在DMB&B,帮他们负责奥迪的案子,一项促销活动把我们扯在一起,见面的第一印象是他这个人很开心,很好玩。他贴在墙上的一幅作品  相似文献   

8.
1921年秋,吴佩孚曾经在百天之内将于学忠连升3级。1924年,吴佩孚授予于学忠将军府将军。1925年10月,吴佩孚二次再起,委任于学忠为第二十六师师长;翌年冬,吴佩孚任命于学忠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司令。那时,于学忠只有36岁,军中于是昵称他为"小军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第八军军长,其部扩编为两个师。吴佩孚为何如此赏识信任于学忠?  相似文献   

9.
<正>我记忆中看过爸爸所拍的第一部电影是《草原上的人们》。当年,爸爸带着这部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拍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片子,去苏联参加了电影节。我已经不记得电影的细节了,但是那一首带着内蒙古草原抒情风格的主题曲《十五的月亮》(又名《敖包  相似文献   

10.
大凡开会,总有人念稿子.当年可不是这样的.不信,你读一读《毛泽东选集》,那里面所收的讲话稿,能让你一下子感受到会场的气氛.这是不用稿子讲话留下的痕迹. 我见过毛泽东演讲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在延安窑洞外面,小凳子上放着茶缸,毛泽东扳着手指头,正在一二三四地侃侃而谈.其实,老一辈革命家讲话都不兴念稿子.就说陈毅元帅吧,那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凡是听过他报告的人,对他的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豪爽的性格,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据说有次他做报告,面前放着一张纸,人们都以为是发言稿,后来发现上面一个字也没有.陈老总的解释是:"我是怕有人说我不认真,才放上一张纸的.我自己说我想说的话,要啥子稿子嘛!"  相似文献   

11.
想成功,有野心才行。在生活中,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雄心,那就表示他很有抱负,他会很高兴。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野心,那就表示这个人占有欲很强,好像要抢走别人的东西似的,他会很不高兴。自古以来,野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不过,现在有心理专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再有什么特别牵心挂肚的东西了。您说,什么罪他没遭过,什么福他没享过,什么坎他没跨过,什么大起大落大红大黑大冷大热他没经历过?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都唱过千百遍了。但是,要有一天,谁要跟我说,嗨,老陆,你们家那一片的住户保不齐从今儿个起就全都上不了网了,我一准儿跟他急。那感觉就跟突然把我关进了小黑屋,或者把我扔进一个深八十米的枯井里后,就没人理睬了一样。  相似文献   

13.
柳白 《青年记者》2001,(1):12-13
他决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让你感觉书生气十足的人:高高的身材,一脸络腮胡子,一双不大不小、却略透出狡黠的眼睛,再加上愤怒之时甚至粗俗地骂爹骂娘和那让人捉摸不透的忽又时髦忽又落伍的着装,他给人的印象更像个侠客。但这个侠客,你若接触久了,那豪爽,那气魄,当然也包括那柔情,就会令你深深地感动。而我与之交往日深,最看重他的倒不是什么豪爽、气魄之类,我总觉得,只要他出现在我面前,  相似文献   

14.
车车快乐     
一年前,我爸惦记上汽车了。我爸的理由可堂皇了,他说有了四个轮子,我们家的日子啊,就能快马加鞭地奔小康了。我妈是个实在人,她想半天也闹不明白,这四个轮子和小康生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不过她看着我爸说得那叫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还是决定暂时把这个抽象的问题放到一边。因为  相似文献   

15.
初识左起超,是在师里组织的一次组稿会上。那时的他,刚从南京炮院毕业不久,以“旁听生”的身分列席到会,坐在最易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时而记录时而谛听,不时又含着笔杆细想,那专注的神情,犹如刚入校门的学生,既惹人喜爱,又不失英气。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初印象。3年后,左起超这个当年的新闻“门外汉”,如今成了师报道组长。翻阅他那一大摞剪贴本,458篇像模像样的文章都剪自省级以上报刊,27本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印证着他在新闻道路上不懈追求的脚步。A左起超踏上新闻路之后,走的第一步,就是写好“兵报道”。他深知,自己是…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偶然的诱因,我想到了谈这个值得重视的题目。前些时候,电视屏幕上播出一则相声,令人捧腹。其中有这么一段:某教师家访,考问一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老师,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学生答。孩子的妈急作旁证:“这孩子从不说谎,说不是他烧的就不是他烧的。”孩子的爸也接上茬:“孩子,是你烧的就认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烧了,咱赔!”捧腹之余,思绪不免兴起一阵苦涩的波澜:那小学生和家长说得真诚,却昧于无知。大概都没有学过近代史,不晓得当年洋人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更不知遭焚劫的竟是一座堂皇富丽  相似文献   

17.
如果追溯一下,我和冬风相识的年头应该和我的年龄相同,然而当我要描述他时,仍觉难以把握。他——是个耐人寻昧的家伙。作为出版界较有影响的中青年编辑家之一,热爱出版业又在这个行当里得心应手、运作自如、声名显赫的冬风,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精明干练,总是那么忙忙碌碌又不知疲倦。其实那不是完全的冬风,其实他有点儿懒,有点儿馋,有点儿脆弱,有点儿多情……,这样说好像是要否认他的成就,其实不是的。我跟大家一样,熟悉他编的书、他写的书、他获的奖。桩桩件件摆在那儿,冬风算是个“实力派”男人。我知道这话说得自相矛盾,可我总不能不顾事实替他掩盖他的那么多的“有点儿……”。冬风喜欢夜里读书写字,早上睡懒觉,你九点钟打电话给他,可别怪他不给面子,这和平日里温文儒雅的他就不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又从事中国人民广播史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台的前身。为此,我和北京广播学院(现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原副院长赵玉明访问了当年在延安创建广播电台一些老人们,听他们述说当年那艰难和动人的故事。这样,我们认识了王唯真,他为人谦和而又热情,几次访问以后,我们就由相识而深交,成为好友了。他和我是同龄人,不过比我早来到人世几个月,我心中尊之为兄。  相似文献   

19.
任萍 《新闻传播》2010,(5):127-127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这是当年摇滚歌星崔健最痛快淋漓的歌词。世界变化比20多年前更快了,今天的广电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很多的观念转变。以下三个仅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0.
1989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因而值得长久记忆。对当年北京机床电器公司一个35岁的普通工人陈子堃而言,也是如此。那一年多事的春天,他被八九个工友簇拥着,在天安门广场拍下了一张欢笑中的合影。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照片被他收入自己出的第一本书——多少有些自恋的《独走江湖》中,配以说明:“在工厂最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朋友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