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向着存在本身开放的"绽出之生存",以此为依据,他认为以往的人道主义都是一种形而上学,因而都遗忘了存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也属于一种形而上学,但由于提出了"异化"理论,它比其他哲学都优越.异化理论正可以成为我们对海德格尔的评论进行回应的出发点,由此也可以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些相关差异.  相似文献   

2.
晚期海德格尔对"进步强制"所带来的时代困局进行了思索.海德格尔在"座架"中发现了"进步强制"的存在论性质,他认为"座架"的统治也即技术的全面统治,集中展现了一种谬误已久的存在领悟--西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这种主体性哲学根源于非常久远的对于存在的遗忘,并不仅仅是现代的事情,它植根干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天命之中,植根干一种久巳谬误的、扭曲的存在理解之中.海德格尔的追问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跟随他继续相同的追问: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把唯物史观划为"形而上学的颠倒"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终究未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揭示异化正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入手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维中去了.通过对感性存在论的阐释,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私有财产状况下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现成性的"什么"于是转变为历史性的"怎么".这是对不思存在机制的形而上学的彻底"解构",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颠倒".因此,"形而上学的颠倒论"只能说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是把马克思的"对象性存在"混同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了.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技术观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解蔽,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同一性在于形而上学的崛起,主客对立、存在者的凸现及对存在的遗忘均在现代技术中有所表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现代科学源出于西方的形而上学,因其与技术的天然渊源,而技术又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故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通行的强势语言,结果是现代技术在全球畅通无阻。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无法使人回避技术,不过却有利于澄清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彻底克服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神学—形而上学的幽灵,施蒂纳更加激进地设定了"唯一者"来对费尔巴哈的"类"进行否定。施蒂纳用"唯一者"克服抽象理性的作法,虽然留下了消解一切价值的断头路,但其要求彻底摆脱抽象方式对于历史和宗教的解释的诉求,却为马克思完成宗教批判,实现对现存世界的革命化理解,从而转向一种新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7.
贺敏 《文教资料》2008,(30):83-84
"此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迷雾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采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把形而上学仅仅当作一种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原本意义的严重遮蔽。形而上学首先是"第一哲学",它由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地建立,之后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当中,也不仅仅存在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这种"知性思维方式"仅仅是黑格尔所批评的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而决不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全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作为西方最大的形而上学家,恰好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把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当作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代名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自然生态危机、人类自身生存的急难 ,海德格尔通过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问题当作存在者问题的科学理性思维 ,提出非对象性的存在之思以回归存在之家的拯救之路 ,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而获得生命力。大道论生态美学则无视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困境 ,仅作为一种理论的嫁接而成为没有生命活力的空中之花。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至笛卡尔发生了转向 ,主体形而上学得以确立。随此转向人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海德格尔以其“存在”理论 ,从笛卡尔的先天预设和认识方式入手对笛卡尔的主体形而上学加以克服 ,重新阐释了“存在”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以"存在"作为研究对象,调和了米利都学派和柏拉图的理论。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暴露了其固有的矛盾。呈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是清理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辜正坤提出希腊语前缀“meta-”不能译为“元”。事实上,由于“meta-”和“metaphysics”的历史渊源和后者的强大影响力,“meta-”已经获得了“本初、本源”的新含义,因此,可以将“meta-”译为“元”。不过“meta-”作为希腊语前缀的本义,提醒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有针对性地翻译,而不可追求简单的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14.
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拒斥形而上学误区三个方面指出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必然向形而上学回归。指出现代分析哲学从语言的角度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大陆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来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很成功的,可能导致一种无根基的时代。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必然要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接纳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批判西方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但仍然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构建新的中国哲学。鉴于西方语言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深层关联,他建构的中国哲学必然会被打上西方形而上学的烙印。与之相比,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批判给出的消解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虽然高明,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困惑,即哲学如果都是否定性的消解而不建构,它的出路在何方?安乐哲区分了理性语言和关联性语言,以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关联性思维来对抗西方的形而上学化的理性语言,从而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学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学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学奠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界,尼采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哲学家。本是围绕尼采是否是一位形而上学家和尼采是否摆脱了西方形而上学这两个问题而展开论述,具体分析了尼采对待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然后得出了尼采一方面的确反对形而上学、但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制造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 主题和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曹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