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喻贴切新奇,是《满井游记》的写作特点之一。现举数例,略作浅析。一、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与“乍明”,这正是早春二月水态、水色的特点;作者由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  相似文献   

2.
袁宏道在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因而他写的散文清隽流畅,活泼生动,在明代散文中自成一格,开拓了小品的领域,丰富了表现方法,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他的《满井游记》构思隽美,细节精美,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一、构思隽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意的理趣美,一是结构的和谐美。所谓立意的美,是指散文立意或以“思”之深取胜,或以“情”之醇取胜,或以“理”之奥取胜,或以“趣”之妙取胜,或以“美”之奇取胜。《满井游记》的立意,美就美在立意富有哲理的  相似文献   

3.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眼古井,井口高出地面,泉水趵突,又高出井口,故称满井。《满井游记》是袁宏道游满井之后所作的游记小品。作者以清新恬淡、自然秀美的笔调,叙写了满井的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情景交融,呵为一体。摹景状物,力透纸背,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描写能力。“高柳夹堤”,初春,柳树发芽,是最引人注目的植物,放眼夹堤高柳,悉收眼底,故作者以柳代春。“土膏微润”,一“膏”字,极言土地之肥沃,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张目,“微润”与“天稍和”呼应,  相似文献   

4.
满井游记     
课内检测甘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貴)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  相似文献   

5.
《满井游记》是一篇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细腻而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读后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原文共三段,选作教材时,删掉了最后一段。“满井”在北京东直门外,因那里有古井一口,“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故得名。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廿二日,袁  相似文献   

6.
《满井游记》是作家袁宏道在游历了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后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他的这篇山水游记信笔直抒 ,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 ,物我交融 ,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畅、俊美潇洒 ,如行云流水舒徐自如。这篇小品文生动描绘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于一室之内 ,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愉心情 ,充分体现了“公安派”“性灵说”的“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特点。那么 ,作者是怎样写景抒情的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 ,《满井游记》也不例外。作者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 ,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人把他的环境人…  相似文献   

7.
满井游记     
燕③地寒,花朝节④后.余寒犹厉,冻风⑤时作.则作飞沙走砾,局促⑥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弛行.末百步辄反。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⑦,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⑧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⑨.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⑩之乍出于匣(11)也。山峦为晴雪(12)所洗,娟(13)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14)  相似文献   

8.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当代学生》2011,(10):36-37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相似文献   

9.
满井,位于北京东北郊,出安定门往东四五里便到。明清两朝,这里是京城人士游览的地方。袁宏道这篇《满井游记》,写春天游满井的愉快,写得自然朴素,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相似文献   

10.
《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它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次序,采取了先远后近,远近结合,有实有虚,虚实并举;忽静忽动,动静谐调的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光水色、情景交融的游春图。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是明代中叶的文学团体“公安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李贽的文艺思想,反  相似文献   

11.
“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让公安派和袁宏道的名字标炳史册。“性灵”即是“性情”,“独抒性灵”就是特别强调文章要抒写自然天真之趣味,因此并不怎样强调“理”。而有意思的是他的传世之作《满井游记》在充分表达自然天真趣味的同时却是理趣盎然,韵味悠长。这是不是作家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悖论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人们经常说“自然之理”、“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长期在农村教书的语文教师,教学上讲不出高深的缜密的大道理,那么,就讲些自己教学路上所遇见的点滴的"小石子",以便向专家、同行请教,或共同探讨。第一颗"小石子":那是2010学年第二学期宁波市南三县语文八年级(下)期末考试中的一道试题,《满井游记》里这一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中,"乍"  相似文献   

13.
《满井游记》是明朝文学家袁宏道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章层次清晰,意新语工,字里行间飘逸着早春的芬芳,清新轻俊的情调令人神怡气爽。全文共有两段。第一段写北京一带“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人们“局促一室之内”,纵令“冒风驰行”,最终还是“欲出不得”。好一  相似文献   

14.
记游写景,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即抓住此地别于他地,此景别于他景的显著征象和标志。阅读游记,就要仔细体味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来写景的。如《满井游记》,抓住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的显著征象来描写。文章以“渡色乍明”“晶晶然”“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描写河流和出峦色调的变化;以“柔梢披  相似文献   

15.
何环永 《甘肃教育》2003,(12):25-25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有袁宏道《满井游记》一文,“阅读提示”中对该文的诠释是:“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表达了一个‘城居者’整个冬天‘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笔者熟读全文后,思忖再三,觉得其中“表达欢快心情”之说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6.
《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散作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清新隽永的山水小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当时北京近郊有名的风景区满井一带的早春景象。在学习中,我们要把它与一般单纯写景的章区别开来,要在吟咏诵读中,体味其深层的意蕴,要通过作品外在绘景的“形”,  相似文献   

17.
《满井游记》中有“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句,编者注: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原是跛足的意思,引申为驴。泉,茗,罍都是名词作动词用。我认为此书注有三点可商榷。1.既然“泉、茗”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就不应译作“用泉水煮茶喝的”。因为“用  相似文献   

18.
《满井游记》这篇山水小品在写景艺术上妙用笔法,以心摄境,层层点染,再现春天到来时满井的春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丽的山水小品。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入题写出游 ,而是紧扣一个“寒”字 ,从四方面渲染城中“余寒”景象。“燕地寒 ,花朝节后 ,余寒犹厉” ,开篇即点出“寒”的特点 ,而后从时节的角度写寒。“冻风时作 ,作则飞沙走砾” ,这是写寒的情状。“局促一室之内 ,欲出不得” ,这是写烦闷的心情 ,因“寒”才“局促” ,“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 ,未百步辄返” ,每每按捺不住顶风出门 ,却都不到百步就折返 ,这是“寒”造成的结果。文章用这一自然段的篇幅 ,从这四方面极力渲染“燕地”之“寒” ,正是为了将自己迫切出游的心情暗示…  相似文献   

20.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景层次分明,比喻新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心情。教读本文,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本文准确生动的写景方法呢?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整个课堂教学做到“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以议加强读,以练巩固读”,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读读议议,从中了解思想内容,体会了写景方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以读为主”,落实字、词、句这是一篇文言小短文,怎样去识字积词,弄懂句意?我没有串讲课文,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精读、背诵等具体言语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