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风送爽,弹指间国庆佳节又来到了。回忆五十五年前,建国前夕,我的老师正在给我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前些时候,我给青年教师们讲传统教育文献,提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青年教师们跟我开玩笑说:现在都信息时代了,还要讲《三字经》吗?这是复古,还是怀旧?都不是。我想,“教之道,贵以专”这六个字,既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我们的先人对教学经验的深刻认知和高度概括。它们的本义,是强调教学注重专心致志。正如孟子所讲的寓言故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相似文献   

2.
老师的孩子谁来教?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们感叹:教了多少个学生了,怎么偏偏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一位老师曾经给自己的孩子指出作业中的不对之处,而孩子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们老师教的,就是没错!”  相似文献   

3.
丈夫是校长     
一天晚上,我正在备化学课,丈夫从办公室回来,突然拿出一本历史书给我,说:“下星期你去教历史。”我说:“那化学呢?”,“化学你也教。”  相似文献   

4.
常听许多老师说思想品德课难教,总听见“你跟他们讲半天大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呀”诸如此类的抱怨。回想起自己教这门课的时候,似乎也有同感,不过有一回却是个例外。那是给四年级某班上《尊敬老人》这一课,课上我问了学生们几个问题:“你奶奶知道你爱吃什么吗?”“你爷爷知道你的生日吗?”“你姥姥知道  相似文献   

5.
16年来,我都是用30多节课便讲完一个学期的教材,剩下大量的时间,除了学生自学外,我便增讲一些学生喜欢的文章。我觉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有的外省市老师来听课,连听了三、四节,我给学生讲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文章。老师们问:“你讲这些跟考试有关系吗?”“直接关系很小。”“那为什么还要讲?”“因为学生喜欢,讲了以后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6.
怎么也没想到给毕业班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竟然是关于爱情的。这是给学生的“三道金牌逼出来的课”。 那天上课讲实用文体书信的种类时提到了情书,女孩子们便不好意思地笑,我顺口就说:“笑什么?写情书本身是一件高雅的事,好的情书是真善美的集大成者。等一般书信、感谢信、倡议书的内容讲完了,若还有时间,我就给你们讲讲情书。”女孩子们笑着欢呼起来。 课很紧赶着上,关于情书的事早被我抛在脑后。 可是鲍雯来了,红着睑,垂着眼,站在面前:“陈老师,同学们再三催我来对你说,那次你自己说的要讲那个……不要忘记。”“我说要讲什么?”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就是那个……”“那个什么?”我还是不解。“就是上书信时。你说要给我们讲的那个……”“噢,讲情书?!”我恍然大悟,“同学们想让我讲情书?可书信  相似文献   

7.
蔡爱兵 《师道》2005,(4):22-22
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是某位演讲家准备登台演讲,他问台下的听众:“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些什么吗?”听众回答:“不知道”。演讲家淡然一笑:“连我要讲什么大家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必要讲呢?”第二天演讲家又登台演讲了,他再问听众:“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些什么吗?”听众怕演讲家再次罢讲,干脆回答: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威金斯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男孩子说他教了小狗学说话,他的朋友就让他叫小狗表演,可是小狗只会叫不会说任何话。朋友追问道:“你不是说你教了小狗学说话吗?”这个男孩子确定地说:“是的,我教过了。”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他教了,但是小狗没学会。如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理解,教不等于学,也就是教了不等于学会。然而,我们的课程与教学仍然大量地存在着“以教为主”的现象。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教了某个知识点或学习内容,问学生们会不会,学生们都说会。可是,一到检测不少学生都不会,其根本在于不少教师潜意识仍存有这样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于永正 《江苏教育》2001,(18):14-14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老师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老师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  相似文献   

10.
青年教师一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刚教书时,总想早点带毕业班,展示一下自己的能耐;学校真把教毕业班的担子压在你肩上了,又诚惶诚恐起来,生怕教不好误人子弟,自己“掉房子”,又给学校“脸上抹黑”。1989年8月,我刚教毕业班时,就“惶恐”过一阵子。但惶恐有什么用?关键是想千方百计出成绩。可当时自己缺乏备考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我当时想,会做生意的人讲究“借别人的脑袋发财”,咱们青年教师何不来个“借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感激学生     
今天,轮到我讲公开课,我选了五年级综合复习材料中的《高原红柳》这篇课文。由于我把课设计得十分新颖,讲解也精炼得当,所以学生学习效果颇佳。下课时,博得了学校领导及听课教师的点头称赞,我心里也热乎乎的。 等听课教师走后,几位同学把我请到教室外边,悄悄地对我说:“李老师,您板书中写错了一个字。”我的心一阵紧缩,脸上不由得发起烧来,急忙扭头一看,原来我把“狂风肆虐”中“肆”字的第一笔短横写成了撇。我面带怨气地说,你们为什么不早些告诉我?学生们不敢看我,低着头小声说:“李老师,您不是经常教我们要给人留面子…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教学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这段话为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了道路。怎样从“教”的此岸过渡到“不用教”的彼岸呢?——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我班的小刘老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青年教师艺术体操大赛”获了奖。她高兴地捧着奖杯到班里给孩子们报告喜讯,没想到却在小家伙们中间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火眼金睛”热。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尽快缩短从“教”到“不教”的过程,这是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同仁们所共同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大人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我们孩子。这一次期中测试刚完,大人们又讨论开了,“你家的孩子成绩不错,是个好孩子!”“我这孩子不行,唉,真是……”难道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差就一定是坏孩子吗?那好,我给你们讲一个“好孩子”、“坏孩子”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7.
新来的老师     
“瞧,那个大块头来了,他教我们语文。”“不会吧,你看他能行吗?”“上完这节课就知道了。”他进来了。“同学们,今天开始,由我教你们语文,现在我来给大家讲讲作文的技巧。”好,废话不多,不过,我看他后面怎么讲得下去。我们班作文水平极差,一这是众所周知的。瞧,一听见他要讲作文,马上倒下去一片。我的同桌似乎  相似文献   

18.
悄悄话     
在我刚刚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当我面对着50双调皮而又可爱的小眼睛时,我对自己说:“一定要严肃起来,给学生来个下马威。”其实,这也是老教师对我的忠告。我非常严肃地讲了课堂纪律,然后开始上课,同学们就像受了惊吓一样,呆呆地坐在那儿,唱歌放不开,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就连我问的最简单的问题也没有人举手。就这样,40分钟的课结束了,学生们走了,我自己坐在教室里想:音乐课应该是欢快、活泼、歌声悦耳的。我这上的什么课?为什么学生们一点也不高兴?为什么没有悦耳的晚上回到家里,我躺在床上,心想:是不是我不适合做一名教…  相似文献   

19.
怎样使儿童熟练地运用“凑十法”计算“和或被减数为15的加减法”。并逐步发展其思维能力呢?最近我见到一青年教师的三个教学片断,可供老师们借鉴。一、复习片断教学开始,教师出示下述习题给学生练习:  相似文献   

20.
我的近代文化史研究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您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请谈谈您是怎样走上这一治学道路的 ?● 1 95 2年我毕业后留在系里 ,我就问白寿彝先生 :“留我在系里搞教学 ,让我搞哪一段呢 ?”白先生说 :“你先不要着急搞哪一段 ,你先去教中国通史。”当时我年轻 ,就和一些青年教师去教中国通史。一共五、六个人。那时候 ,教育系、中文系、美术系、音乐系都要上通史。教了两年 ,我们就分到各有关教研室。杨钊搞中国古代史 ,王桧林搞现代史 ,我就搞近代史。以后就一直教近代史 ,包括“文革”期间给工农兵学员上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