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昨梦芳洲采白藏.归期且喜故园春。(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之意,诗中出现“白蒴洲”这个地点。如:  相似文献   

2.
罗隐的“十举不第”与晚唐科举林启兴《吴越备史》卷一本传云;“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罗隐是否一连考上十次都不中第?其落第原因何在?兹以罗隐本身的作品来加以求证之,并以罗隐与当时土子的交游状况,来探讨晚唐科举的状况。罗隐“十举不第”考罗隐的前...  相似文献   

3.
书生与仆人     
同学们,汉字王国真是丰富多彩啊!比如“落地”和“落第”,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笨”仆人是怎么理解主人的意思的。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闹这样的笑话呀!(淘淘)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40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而归。青年时期一直隐居家乡湖北襄阳,“以诗自适”。他虽长期隐居山林,但面对开明盛世,诗人怎不生建功立业之心呢?何况象他这样处世之才很高,用世之心很切的人。“终老空山”绝非甘愿。细品他44岁西游长安时,赠给当时正居相位的张九龄的诗,不难看出他希求得到张丞相的引荐,以隐求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唐代中叶长安出现了牡丹热。在中国自然审美史上,人们第一次对一个自然物表现得如痴如狂。白居易《买花》诗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写出了人们买牡丹的热情。李肇《国史补》说:“长字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道出了观牡丹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不少牡丹诗、牡丹赋、牡丹画。牡丹热被誉为“上国之盛事”。宋代也有牡丹热,盛况不减唐代,然而地点却从长安转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几乎是宋人的共识。南渡后还…  相似文献   

6.
我家邻居养了一条狗,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春莉”。春莉的主人对待它就像亲生儿女一样疼爱,每天都把春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有一天,春莉的主人忽然得了重病,没有能力照料可爱的春莉了。从那天开始,春莉不再是“小公主”了,没有人关心它,它只能流浪在外。每天春莉都院子里孤独地走来走去,身上脏乎乎的,每到傍晚,它会趴在主人家门口等待主人喂食,不过,它再也没见过主人。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孟郊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战屡败。初次不第时,他写了《落第》一诗: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落第的打击使他愁肠寸断,觉得自己就  相似文献   

8.
师徒问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细雨在下,细雨中的长安一片繁华;细雨在下,长安的细雨中风景如画。唐僧师徒取经归来,长安百姓夹道欢迎,一路上鲜花如还,掌声如潮,百姓们从内心崇敬唐僧这位传奇人物,所以唐僧师徒在人群的簇拥下如众星捧月般地一路走来。唐僧坐在白龙马上心潮起伏:“沾衣欲湿杏花  相似文献   

9.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题菊花》被选进初中教材,是唐末农民战争领袖黄巢的一首诗。由于农民战争的积极一面历来被人为夸大,因此便有人用“鲜明的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放情感和宏伟抱负”“显示了诗人改天换地的伟大胸怀和英雄气概”等赞美之语评价这首诗。但看看黄巢的所作所为,就可知道这种赞美其实大谬!黄巢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愤怒的他离开长安时扔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杀气腾腾的誓言。诗中的杀伐声,和后来黄巢践踏长安的铁骑…  相似文献   

10.
趣话科举诗     
古代的读书人没有“高考”,但科举考试的竞争却远比今天的“高考”残酷,许多故事也因此而发生,这从前人的“科举诗”中可见一斑。科举考试能使一个潦倒的穷书生在一夜之间变成大贵人,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倍增”,唐代孟郊在《登科后》一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诗中可以看出,一旦登上进士榜,多年的努力和艰辛顿时一扫而空。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何等愉悦而近轻狂!而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则是落第者的垂头丧气。宋代的温宪因屡试不第,曾写过一首《不第诗》,以抒发心中的…  相似文献   

11.
徐蕾 《学语文》2013,(6):63-64
“望长安于日下.月吴会于云间”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不少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不甚确切,给师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少障碍。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对这两句话的注解为“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考场失意,千百年来就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尝尽辛酸。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种情绪诉诸笔端。常建的《落第长安》和无名氏的《杂诗》就充分刻画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无颜归家的无奈与悲伤。  相似文献   

13.
从古笑到今     
不及第有个读书人进京赶考,带着一个仆人帮他挑行李。走到半路上,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将读书人的行李吹落在地上。仆人慌忙喊道:“行李落地了,行李落地了!”读书人觉得仆人说的话很不吉利,“落地”和“落第(考不上)”同音,就嘱咐仆人说:“要是再掉什么东西,都不要说‘落地’,要说‘及地(第)’。”仆人点点头,说记住了。为了不让行李再从担子上掉下来,仆人便用绳子把行李紧紧地系在担子上。读书人又嘱咐道:“要拴得紧一些。”“好!”仆人说,“这一回,走到天边,也不会及地(第)了!”(沛县闫加根)在古时的某国,一次战…  相似文献   

14.
交待不清     
课本第 14 3页 :“西晋末年 ,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 ,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 ,俘虏晋怀帝 ,杀死官民几万人。西晋迁都长安。3 16年 ,匈奴兵又攻入长安 ,西晋灭亡。”刘渊进攻西晋和匈奴兵占领洛阳之间缺少必要交待 ,过渡突兀 ,很容易误认为刘渊率匈奴兵占领长安。“匈奴兵”一词内容不具体。实际是刘渊的儿子刘聪于 3 11年“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交待不清$安徽省全椒县马厂中学@何泽九  相似文献   

15.
高方 《阅读与鉴赏》2003,(10):65-67
张晓风(1941-)是海峡彼岸名散家,也是较早为大陆读所熟悉的‘位台湾作家,有《春之怀古》、《玉想》、《地毯的那一端》、《一个女人的爱情观》、《眼神四则》、《高处何所有》等。《不朽的失眠》是一篇语重心长、词采裴然的散,本副题直接点明章的主旨——“写给没考好的考生”。作以一千二百年前落第张继的“失”与“得”,来劝导学子正视生命中他们的初遇的落败。写古却不泥古的笔法,写满了历史和人生的颜色,读之使人不禁细致的咀嚼和体味,比“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简单说教更亲切更贴心也更富于实效。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颗不幸的青春痘。几个月前,妈妈带我和兄弟姐妹们来到一个美女的脸上居住。从此,灾难就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主人是个美人。我们是特意选中她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何况我辈?不料———我们来到的第一天,主人习惯性地拿起镜子,突然“啊”地一声大叫起来,继而又是哭又是闹。显然,主人对我们的到来十分地不欢迎。主人立刻对我们下了“逐客令”。第一次———“粉刺露”。那可了得,我们给呛得两眼冒金星。第二次———“神奇消痘一号”。我们又洗了个臭水澡,我整整吐了三天。第三次———“痘痘一扫光”。扫倒没扫光,但…  相似文献   

17.
<正>师:同学们熟悉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完成一个活动。在“春”这个字的前面或者是后面添加一个字组成新词语,来表达你对某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说出你添加的依据。生:我在“春”的前面添加一个字“盼”。因为课文的开头连用了两个“盼望着”,构成反复的修辞手法,能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生:我在“春”后面添加“雨”,因为课文第六段描写的是“春雨”。生:我在“春”前添加的字是“赞”。从课文结尾部分的第八、第九和第十段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8.
蔡澜 《家教世界》2014,(11):48-48
现在人们望文生义,把“倒楣”写成“倒霉”或“倒眉”。其实在我国古代,考试落第才叫“倒楣”。 先看看这个“楣”字。《说文解字》曰:“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礼记》也说,“主人阼阶上当楣”。“公当楣北乡皆是也”。明·袁宏道《十景园小集》:“苍藤蔽檐楣,楚楚干云势。”可见,一直到我国明代,屋边联还叫做“楣”。而“倒楣”一词正是源于明代。  相似文献   

19.
晋明帝数岁,生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潜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车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至德二载(七五七)三月唐朝国都长安沦陷时写的。他精于写律诗,他自己也说“老来更于诗律细”。这首律诗,就是他有名的诗篇,读来沉郁悲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