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从事通讯报道20多年,虽然在上级报台发稿不少,但能获得中央、省级大奖的文章却不多。而事件性通讯《江水滔滔唱英雄》(简称《江》),能获得’97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应该说是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那是1997年8月,我在翻阅8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时,看到该报社会周刊以整版篇幅报道了重庆市轮船公司“东力之珠”客轮(简称“东轮”号)300多名乘客长江遇险获救的新闻,标题是《鬼门关,船在下沉》。当读到“一艘正在岸边卸大米的河南轮船前来救援,船号是‘新机——85号”’时,我的眼睛猛的一亮,急忙往下继续看。可惜全文仅仅提了这短短的一句话。但新闻敏感性使我马上意识到:河南、新机、85号,是指河南以新字起头的轮船公司的船只。河南省县级航运公司只有信  相似文献   

2.
我到南京港报工作 4年多来,先后有10多篇稿件在全国企业报和省、市得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写新闻要学会抓问题。 1988年,港内基层单位发生了一起抢房事件,拖了10个月仍悬而未决。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公司的退休职工何某抢占了轮驳公司职工王某新分的一间房子。个把月后,何某又用此房与四公司职工马某交换,结果马某住进了王某的房子。轮驳公司、一公司多次出面协商解决,但因四公司个别领  相似文献   

3.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更新观念。搞经济建设需要这样,搞新闻采写也要如此。我们这条消息的采写,就是在换脑筋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学着写了一篇新闻稿件,拿给一位通讯干事看。他看罢后说,稿子语句还通顺,就是没有抓住特点,所以显得平淡,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接着,他给我讲了抓特点的重要性,可我还是搞不大懂。请问,写报道为什么要强调抓特点,怎样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报道来? 吴凯吴凯同志: 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抓特点是很重要的。啥叫特点?特点就是差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花有千万种,而每种花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花,颜色姿态也各有不同,比如菊花就有数百种之多。同样叫柳树,南方的杨柳离了水就难以成活,而北方戈壁滩上的红柳却格外的耐旱。这就是特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就是要抓取报道对象的特点,着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1989年11月14日《西安晚报》一版登载的《酱油追踪记》一稿,是一篇揭露性质的报道。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大家知道,近几年来揭露问题的稿件难度较大,搞得不好,就会惹来许多麻烦。怎样能既揭露了问题、又不招来麻烦,我以为很值得探讨。一、揭露问题的报道,要善于发现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忠实地反映群众的心声,敢于触及社会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陕西农民报记者阎志林、长安报记者张宝贵合作的通讯《人粪尿忧思录》,被评为1989年全省好新闻一等奖. 老实说,这篇报道的线索,并非我先得知。1989年12月中旬一次偶然机会,听同行谝起此事,如获至宝. 第二天,我和阎志林同志便一同骑车采访,只两天时间,就几乎跑遍了整个省城,走访了市环卫局、省土肥站、市环卫科研所、省生资公司、市城肥  相似文献   

8.
“生活处处皆新闻”,这话颇有道理。但发现新闻是一码事,重要的是能否及时报道出去。我的作法是:发现新闻线索,立即采访,快速成文。新闻贵在新颖及时,这符合新闻本身的要求,也容易被报刊采用。一次,西安市环保办和市教育局联合举办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竟有10名同学获得了好名次。我抓住这一线索,趁热打铁火速成稿,三天后,就上了《西安飞机报》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写新思维》,即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黄道弘从现代思维的角度谈采访写作,以启迪人们的思维能力。全书共分四章,即:时代呼  相似文献   

10.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介绍一下采写获奖通讯《木器五厂得救了!》的采写体会。事情虽然过去了,我想,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我写这篇通讯时,是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上旬。当时,全国企业都在进行整顿,部署扭亏增盈工作。木器五厂所发生的,也是经过整顿后,企业由亏变盈的常见的事实。这一类的报道,见诸报端的已经很多了。写不写呢?我觉得,对于中央整顿企业这一重大部署,不能只宣传一次两次就了事,而应该反复宣传和连续报道。这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报纸的重要任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日报》1986年“短新闻和会议消息写作竞赛”评选中,我采写的百字短讯《京郊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们对这条消息的评价意见是:作为报道北京市一条战线重大成就的报道,只有100字,而且在短短百字中,新闻的时间、地点、原因、何事等5要素完全具备,还有典型的新闻由头,现场描写,内容充实,事实准确. 获奖之后,我再次一字一句地把五个月前见报的这条消息咀嚼了一遍,回顾当初采访时所付出的劳动,写作时花费的心思,感到这偶然的成功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必然之处.  相似文献   

12.
招法四:一点突破 一些通讯员在采写过程中,不会一点突破,往往是面面俱到。这种“四面出击”的做法其效果往往不好,降低了投稿的命中率。所谓一点突破,就是要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也有人管这一方法叫聚焦法。常言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说的抓一点,不是说随便抓一点,而是要抓住最新鲜、最重要的那一点。有一位姓姚的老人做了许多好事,打扫街道、修路、供过路人喝开水、为等船的人提供雨伞等。一名通讯员采访后,写了一篇《姚阿伯十件好事》,近2000  相似文献   

13.
一篇稿子能否刊登,多半在于抓题。通讯员经常头痛的事,也是抓不住题目。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有价值的题目呢?介绍六种招法,供广大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中参考。 招法一:矛盾冲突 文学创作讲究矛盾冲突,有冲突才有情节,才有戏。西方的新闻人员采写新闻也非常重视抓矛盾冲突。什么是矛盾冲突?所谓矛盾冲突,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抓矛盾冲突就是抓事物的对立面。一家农民招了个倒插门女婿,一开始日子过得挺顺利。后来倒插门女婿要经商挣钱致富,开了一个洗衣店,而岳父母两位老人却认为农民就应老老实实种地,开什么洗衣店,这是不务正业。由此,老少两辈人产生了矛盾,互相对立,彼此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甚至互相动了手,伤了和气,导致了分家。为此,一作者写了《分家》一稿,反映农村新旧两种观念的斗争。此稿发表后在全国获奖。一个团在年终评奖时,围绕评一连还是评三连为先进连而产生  相似文献   

14.
应当说,《沉浮记》(该通讯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荣获三等奖——(?)者)是一篇急就章。我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完成草稿,稍加修饰,誊抄一遍,即发往编辑部. 这是1988年7月21日的事. 但这篇通讯的采访,可以追溯三年. 这次采访的三个月前,即1985年4月16日,《江西日报》刊登了二条全省酒类评比的消息,其中提到:上饶啤酒厂的12°“陆羽泉”黄啤获得第一.它激起了我的采访欲望. 四年前,即1982年5月,我在上饶市采访时目睹上饶啤酒厂投产盛况;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是“兵学圣典”。它已被借鉴、运用于处世、商战、外交等很多领域,在中外掀起了“孙子”热。如今报纸如林,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都在千方百计抢好稿,都在千辛万苦推出好新闻,都在千思万虑争夺读者。自然新闻采写人员也就难以轻松。从《孙子兵法》中汲取些智慧,讲究些新闻采写谋略,多迸出些好“点子”,也许能增强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我多年没有采写经济新闻,今年夏天利用闲暇时间,当了两个月“记者”。体验生活,感触多多,写出来供新闻界同行参考和研讨.一、经济新闻须有国际观点当今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决定了经济新闻不能仅仅从经济出发考虑,而要首先从政治出发考虑;不仅要以国内观点取舍,而且要以国际观点取舍。也就是说,要求比过去站  相似文献   

17.
吃过甘蔗的人都知道,如把甘蔗分成三个部分,无疑是甘蔗下部最甜,中间部分较甜,越往上部则甜度越小。如同吃甘蔗的道理一样,新闻采写也应该“吃”到“最甜”部分。换言之,记者采写新闻应该追求最大值,以“最甜”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把新闻的最大效应完全释放出来,这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吃过甘蔗的人都知道,如把甘蔗分成三个部分,无疑是甘蔗下部最甜,中间部分较甜,越往上部则甜度越小。如同吃甘蔗的道理一样,新闻采写也应该“吃”到“最甜”部分。换言之,记者采写新闻应该追求最大值,以“最甜”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把新闻的最大效应完全释放出来,这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记者挖掘新闻最大值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新闻报道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所在媒体美誉度和公信力的高低。笔者试就此话题谈点拙见,权当是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陪风”不知是什么时候钻到我们新闻工作里来的。某报社记者,或某上级单位的新闻干事到基层采访,下面的新闻单位、宣传部门都要层层派人陪着采访。于是报纸上就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不长的报道,署名的作者却是一大串,少则两名,多则三、四、五名。解放军报多次强调,一篇文章署名不要太多,但报纸上始终根绝不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某报近期以人物专访的形式讲述焦裕禄同志的女儿焦守云重返山东博山老家,追寻焦裕禄的成长足迹.本来,这是一篇很有特色、震撼力、吸引力并具有独家新闻性质的重头稿件,可是,由于记者在稿件采写过程中没有认真核实,造成了张冠李戴的错讹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