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2.
马宁 《新闻传播》2012,(2):48-49
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源自审美价值判断。本文以电视新闻为出发点,对新闻传播中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构造新闻传播审美观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一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以新闻事实(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主体目的性活动———其作用体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可以说,新闻传播的全部作用和功能,正是在选择中得以完成并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赵瑞芬 《军事记者》2007,(11):44-44
新闻取舍是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内容的选取和舍弃,是新闻工作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的过程。如何选取新闻,不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规律、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总结,这有助于我们对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期待转化为有的放矢的行动。本文认为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与传播心理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从单一向多元辐射;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教学、科研逐步走向正轨;新闻与传播心理的研究正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  相似文献   

6.
王莉 《声屏世界》2011,(10):22-23
时政新闻要有民生视角 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要满足受众的需要。编辑在编辑稿件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研究受众需要什么新闻,乐于接受什么新闻,选择大多数受众关注的内容来报道新闻.要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占一定的比重。然而,目前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并不是数量太少,而是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7.
媒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传播理念和意图、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传播价值,而在新闻理论和操作层面进行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个性创新活动。个性追求既有理论上的创新,也有在实践中对新闻内容的拓展和新闻操作模式、新闻操作手段的创新等等。个性追求最根本的目的,无非是两点:其一,以个性化的操作理念和新闻选择逐步确立媒体在市场上的品质特征,从而更好地体现媒体自身的传播理念,实现新闻传播价值,扩大传播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传播活动所预期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其二,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活动所预期的经济效益,为媒体或传媒集团自身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确保传媒产业壮大发展所必需的资金链。  相似文献   

8.
关新 《新闻采编》2005,(1):17-18
新闻传播已进入读题时代,一则标题所含新闻信息量的大小对新闻内容的传播有直接影响。一些专有名称能够点明新闻要素,如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地点等,可使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新闻内容。因此,在新闻标题中恰当的使用专有名称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只能有所选择地发布部分新闻信息。这就使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信息,随着传播节点的步步前移,会出现新闻信息依次递减的趋向。这种递减,会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传播环节的信息递减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整合新闻资源、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昆 《新闻大学》2007,3(2):30-35
新闻传播史呈现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是一个完整、混沌的系统结构。要将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推向深入,必须对这一混沌的整体进行解析。合理的解析是将其细分为三个层次或子系统: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它们彼此依赖,相辅相成。其中,新闻传播事业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新闻传播制度则相对地比较滞后,具有一定的持久性、适应性和稳定性;新闻传播观念虽然是主体对于新闻传播实践的能动的反映,但是科学的观念能转化成物质的力量,成为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设计的指南。要解构披着历史外衣的政治与社会神话,必须建构起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和新闻传播观念彼此交融的统一的三维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新闻领域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热议的主题之一。本文结合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实践情况,对新闻传播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实现媒介社会中介力的大小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证实了新闻传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提出了内容生产是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路径,希望能够对内容生产是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路径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正强 《出版广角》2021,(16):92-95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集多年来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而推出的一部具有体系性的专题论著,用30余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新闻传播教育基本应有的内容,具有体系完整严密、内容丰富多元、论述精锐深邃、理论实用兼备、叙述当行本色等诸多特点,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开拓和示范意义.《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出版面世,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研究和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改革将起到强有力的深化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抑或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大众传播的一种活动。这个活动不同于文化传播,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新闻发生在前传播在后,所以新闻传播活动有一定的延迟性,在延迟的过程中,因传播的主体是人,不可避免会带进一些主观取舍的内容;对新闻事实进行二次包装的过程中,传播主体有一定的选择权利等;当然新闻传播活动,最主要的特性是它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这些都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也具备了复杂性的新规律,只有把握住这些规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从广泛的新闻事实中,有效获得最真实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4.
何谓悬念?从广播新闻传播角度讲,“悬念”就是指广播新闻采编者通过某种手段引发听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关切心情。那么,广播新闻传播如何利用这种技巧吸引听众呢?  相似文献   

15.
接受新闻传播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很大的选择性。如果受众对传播毫无兴趣,就可能不注意它,即使注意也不会持久。因此,符合受众的兴趣,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众的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所引起的,但也和受众自身的状态,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受众自身的状态不同,无意注意的情况也就不同。因此,新闻传播引起受众的注意不仅取决于新闻信息的特征,而且也取决于传播内容和受众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许多新…  相似文献   

16.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7,3(1):22-24
学术界在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时,常常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新闻失实进行分类,因为这样做有助于一目了然地认识新闻失实现象,找出治理新闻失实的办法。在现有的理论成果中,人们对传播者、传播环境、传播方法、传播机制、传播政策、传播内容等因素导致的新闻失实分析已经比较充分,而相对忽略  相似文献   

17.
汪平 《中国广播》2014,(11):94-95
新闻传播力通常是指媒体将信息向外扩散的能力。也就是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及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新闻向外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及影响效果。新闻传播力通常是由传播技术、新闻内容、新闻表达、传播渠道等多种因素构成。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先进与否,对报道速度和传播广度造成直接影响,成为传播力构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乃至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连接网络,我们都能发现新闻的传播型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环境都有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闻国际化、新闻地方化、新闻大量化、新闻多元化、新闻及时化、新闻深度化等。社会在进步、受众群在提升、媒介科技在创新,但是载体承载的内容质量却在下降。这个有趣的现象到底是压力社会的娱乐需求还是新闻人和受众对新闻的认知误差?新闻娱乐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驱使力和影响力?我们从台湾新闻文娱乐化的现象来了解这样的扭曲现象会带来什么社会效应,再反观中国大陆的新闻媒体现状,反思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以策划提高新闻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彤 《记者摇篮》2009,(2):21-21
在新闻领域,一些观点认为,策划是对新闻的扭曲,甚至是造新闻、假新闻。但是,此策划非彼策划。策划不是策划新闻,而是对新闻在写作上、处理上、包装上的策划,其目的是使新闻的传播性增强,让真正好的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以提高,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好的策划甚至可以使新闻传播的质量有惊人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使得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方式、形态和对象上,这种改变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现状,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我国新闻传播的特征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