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女萨琳娜在里基斯坦大清真寺上挥一挥手,我的心便如同一只鸟儿,轻轻地飞了起来,在撒马尔汗的上空翱翔。萨琳娜的国家乌14世纪铁木尔建立了大帝国,在撒马尔汗控制了整个中亚。铁木尔帝国延续数百年,构筑了撒马尔汗的历史高峰,今日里遍及撒马尔汗的清真寺、皇陵,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兴亡。飞过了铁木尔大帝国,飞过了沙皇俄国,飞过了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飞过了新兴的俄罗斯联邦,我来到了同样新兴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来到了古老的撒马尔汗,见到了少女萨琳娜。萨琳娜还很年轻,我听不懂她的语言,但我知道她应该更了解撒马尔汗这些历史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王明磊 《寻根》2013,(6):37-46
九莲山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属南太行山系。清乾隆《辉县志》载:“九莲(山)在石门口内西北,上有九峰形如莲花,故名。东山名东莲,因西莲而得名,路皆石磴,甚险。”现隶属辉县市上八里镇管辖,历史上曾隶属山西省陵川县。该区域内有三座寺院,中间的一座叫“后静宫”;东边的一座叫“东莲寺”;西边的一座叫“西莲寺”,亦称“西新寺”。以西莲寺为中心,分布着40多座大小不等的庙堂和洞窟。根据新乡市考古专家贺惠陆对九莲山古代碑刻碑帽上头发的指向断定,该区域内的俗神造像应该始建于明代。  相似文献   

3.
音乐史上的"雅"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追求高雅,避免庸俗,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雅和俗的本意及其历史演变,不少朋友不太清楚,由此而导致了不少误解。就拿音乐来说,人们一般都知道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之分,但却不知道它的来历,难免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梁诗晨 《寻根》2014,(2):14-17
近年来,中国结悄然成为了中国“年俗”新景。在中国内地,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春晚舞台上的中国结布景,习惯了商店里与灯笼并挂的“年年有鱼”结,习惯了在过年时换上一套带“纽扣结”的唐装。小商品市场、商场、购物广场甚至淘宝商铺里,中国结的销售大大促进了假日经济,这些无疑是中国结年俗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5.
闲话中国茶俗文化吴尚平茶俗是中国风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饮茶习俗多达数百种,下面仅就其中几个方面略作叙述。(一)婚姻茶俗婚姻茶俗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在恋爱、订亲、嫁娶诸方面,始终把茶叶当作媒介物和吉祥如意之灵物,不少茶俗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6.
从洱海之源的"温泉城"乘车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翻越海拔数千米的罗坪山,再跨越波涛汹涌的黑漶江,前行九十多公里后才到达"仙女撒歌的地方"--滇西北洱源县西山乡,这里虽然山高谷深,水瘦山寒,人少地广,但在这茫茫的群山里却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而被称为"诗歌王国"、"民间文学王国"和"舞蹈王国"等美誉.……  相似文献   

7.
邓洪波 《寻根》2006,(2):7-10
新生的文化组织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从地方志中看,它最早出现于唐太宗时期,如大将军李靖在山东读书和研习兵法的书院。从官方的文献记载看,它则始于唐玄宗时期开设的东西二都丽正、集贤书院。书院的出现,是隋唐推行新的印刷技术使书籍大量流传于社会之后,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进行文化研究、积累、创造、传播等活动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文化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8.
赵会会 《寻根》2011,(5):37-38
在一些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有一撒灰习俗。在死者尸体火化或埋葬之前,只要死者的尸体路过谁家门口,那户人家就要在门口两边点上两把火,象征两座山,然后撒上一道灰,象征一堵墙,用来防路过的死者鬼魂串门,此灰人们叫做“拦门灰”。这只是各地以灰驱鬼避邪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坛经》中“獦獠”一词读法─—与潘重规先生商榷蒙默《中国文化》第九期载活重规先生《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中的“撩”》一文,考此“撩”之“”为“猎”字之俗写,旁徵博引,洋洋洒洒,五千馀言,宜若可以论定矣,而潘先生虚怀若谷,谦光照人,谓“管窥所得,不敢自信,草...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焚香之俗与熏香器谭前学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已有了焚香之俗。一是因为迷信鬼神,焚香乃是鬼神崇拜中的一种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袅袅的香烟可以将祈祷者的请求带往飘缈的天国之中。此时的焚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朦朦香气,已被当作了一种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1.
敦煌俗字研究序饶宗颐文字之正与俗,其区别甚难言也。俗与正相对而言,然何者必为正,而何者为俗,溯洄以寻根株,资料所限,往往未易遽得其骄证。颜元孙以躬、能并为正,今则以能为异体,观战国包山简字乃作$,则能何曾非正乎?魏齐别写,以*为象,而马王堆#辞均以马...  相似文献   

12.
酒与楹联(之三)徐少华五节俗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活动。中国的节俗从一开始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随着酒的大量生产,形成了更多更繁杂的与酒有关的风俗习惯,使得中国酒文化成...  相似文献   

13.
清末尊黄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 《华夏文化》2001,(3):10-12
清末革命派尊崇黄帝的现象始于1903年,终于1912年,几乎与辛亥革命时期相始终。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辛亥革命,以及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张明亮 《东方文化》2002,(1):26-27,52
我经常告诫自己:《管锥编》、《谈艺录》很不容易读懂,不认真研读,我们只能开口就错;不深人理解,我们就会一说即俗。把钱钟书说俗说错者,夥也!老实说,对于“钱学”(钱钟书研究)文章,除少数几位可信赖的学者,我仅仅是泛观浅览——一般掺合“钱学”的轻心之诋,漫与之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欺欺人之谈,不屑与之辩校。  相似文献   

15.
吕德廷 《寻根》2010,(2):48-51
<正>画押是在公文、契约或供词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或画记号,表示认可文书的内容。顾炎武《日知录·押字》(卷二十八):"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不知始于何代。"虽然我们对于押字的起源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敦煌文书中存有大量唐及五代文书,许多公文、契约文书都保留了那段时期的画押。敦煌地区的签字画押应该是沿  相似文献   

16.
诗二首     
大概是客家人当年“走遍天下都是客”的迁徙过程中,筚路蓝缕,常住如今称做“棚区”的地方吧?客家人对阴雨连绵、百病逢生的春天节日——端午,特别的挚诚以待,在以为迷信的节俗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至少,我的家乡长汀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林长华 《寻根》2013,(5):42-44
说起清明节,人们耳熟能详。但在台湾,扫墓不在清明节,而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敬祖节。
  笔者近阅《台湾风物志》,其中对敬祖节的来历也有记载:“此俗始于郑成功起兵之初,当时郑成功在漳州见清明节人们纷纷扫墓,颇为感慨,认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于是下令废清明节,规定三月初三为扫墓日。”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等闽南沿海地区,毁城拆屋,烧杀淫掠,百姓纷纷逃难,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返回家园,但是已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确切日期。因此,择定三月初三共同祭悼死难亲属,便成了有纪念意义的“敬祖节”。  相似文献   

18.
正在嵩山地区,有出灵后孝子将放置在院内摆放供品的盘(碗)顶在头上,拄着哀杖一件一件哭送到灵棚中供桌之前的习俗,称为顶供。顶供仪式是嵩山地区丧俗活动中最为隆重的礼节之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登封以及周边的新密、伊川等地都有此习俗。《荀子·礼论》认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这说明自古以来国人都把丧葬视为人生大事。当然,丧葬也确为人生大事,它是人生仪礼中的四礼之一,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发行的市场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印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企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调整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从而打破中影独家垄断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妇女的边缘化(韩国)金钟美20世纪未,全世界都在努力谋求建立21世纪新的价值秩序。在此时刻,让我们考虑一下研究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什么意义。历史的转折时期,总是充满了混乱和不安。20世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柏林墙崩溃,由于是经历了极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